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論不同地區居民的文化環境模式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結業論文時間:瀏覽:

  摘要:文化本質上是百姓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形成的習慣及其物化表現,是一個城市的精神所在,是一個城市區別于其它城市的靈魂,是一個城市的內涵所在。嶺南地區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受到漢民族文化及海洋文化的融合,逐漸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嶺南文化,在地域上表現為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具有兼容性、務實性、世俗性及創新性等文化特征。

1廣州濕熱氣候環境分析

  廣州濕熱的氣候特征主要有兩點:第一,每年的二到四月份陰雨連綿,空氣濕度相對較高,每個月僅有少數幾天能見到太陽。此時,人體舒適度較差,空氣潮濕,建筑底層地板遇潮濕的空氣后往往形成較大水珠,房內物品經常發霉變質;第二,每年七到九月份,由于較強的太陽輻射及受臺風等熱帶氣旋的影響,往往出現高溫、高濕、多雨的天氣。

  2廣州街區形態研究

  2.1研究范圍分析

  廣州市傳統民居主要集中在老城區,因此,本文主要從最能代表老廣州街區特點的西關地區進行研究。在廣州歷史上“西關”是指荔灣舊城區,即廣州市西部城門外地區,早期為河涌、溝塘之地,于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開始形成城區,至清代才成為商貿住宅繁華地區,成為嶺南建筑、商業文化的代表地區之一。[3]現在的西關主要指毗鄰荔灣湖,集中在龍津西路、逢源路、寶源路、多寶街與寶華街所在的區域,本文以逢源街區為主要研究對象,其東臨龍津西路,南接多寶路,西鄰逢源路,北靠寶源路。早期荔灣舊城區的商業聚落是在宋代的繡衣坊(下九路),到明代隨著大觀河的開鑿發展成為最主要的商業街圩,之后沿西濠和大觀河逐步擴展為19個“甫”。至清代,荔灣紡織業發達,同時,十三行通商的對外貿易,帶動了商貿、飲食、居住的興盛,推動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寶華、寶源、逢源、多寶一帶住宅區逐步開發,其空間肌理整齊劃一,建筑形式獨特(西關大屋街區(圖1)、竹筒屋(圖2)),荔灣逐步成為繁華的商業住宅區。

  2.2街區形態分析

  從圖3上可以看出,街區道路基本上采用十字交叉街道系統,平等的方格網結構,整齊有序,主要街道為南北向。大小街道之間沒有明顯的等級關系,大街寬4~6.5m,小街寬3.5m左右;街面主要鋪橫向的長花崗巖條,空間尺度宜人。而為適合廣州濕熱的氣候特征,住宅多呈狹長形,采用“小面寬、大進深”的形式,其中大多數地塊為面寬4~10m,進深20~40m左右,屬于中等尺度,地塊面寬與進深之比介于1:4.5~7之間,大部分地塊都在1:4.5左右。地塊的組合方式主要有“背靠背”單面臨街和“單邊”雙面臨街兩種組合形式。街道系統以東西向為主,所以建筑的平面布局主要是南北向的,有利于通風和采光。(圖4)街區內以居住和商業用地為主,人均用地過于緊湊,缺少公共開敞空間,居住用地呈坊式,商業用地呈線性、形成具有嶺南特色的騎樓街,騎樓建筑“底鋪上居”的建筑形式,尤其在街巷兩側表現最為明顯,形成連續的商業界面,這些商住混合的建筑多為小街面長進深,非常適合廣州炎熱多雨的氣候特點和沿街商業模式。體現了歷史商貿繁榮對建筑的影響。

  2.3地域文化對街區形態的影響

  西關地區也在千年的歷史演變中形成了西關文化(廣府文化的分支),包括商貿文化、飲食文化、科技教育文化、娛樂文化和居住文化等內涵,具有市井性、重商性、開放性和享樂性等特征。(圖5)廣州商貿發達得益于文化傳統中的重商性,這同當時中原傳統文化的“輕商”風氣有很大的不同。重商作為西關文化乃至廣州文化、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繼承發揚。西關文化的重商性在街區形態上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商包住”的空間格局,從用地布局來看,與西關基圍設街、圍內開發成坊巷的發展歷史及傳統的街巷商貿文化特色相適應,商業用地主要以沿街分布,形成各種類型的商業街,街廓形態上主要是騎樓建筑;居住用地則主要集中在街區內部,以坊式布局為主,承擔居住、倉庫等混合功能,整個街區形成“商包住”的空間形態。(圖6)

  3廣州民居形式研究

  3.1平面布局形式

  1)西關大屋:典型平面為“三邊過”(三開間),正間以廳堂為主,從臨凹入門廊——門官廳——轎廳——正廳(又稱“大廳”或“神廳”)——頭房(長輩房)——二廳(飯廳)——最后的二房(尾房),形成一條縱深很長的中軸線。[4]兩側的開間稱為“書偏”(取書房和偏廳所在處之意),主要有書房、偏廳、臥室和樓梯間等,基本上左右對稱布置,書偏的旁邊還隔著一條叫做“青云巷”的小巷才是鄰屋。一般每座大屋面積約為400m2,整間大屋利用小院、天井、敞口廳、青云巷、天窗及滿洲窗等組織穿堂風,夏日特別陰涼。偏廳或書房前常設有庭院,栽種花木異草,布置山水以供主人游玩欣賞,特大型的西關大屋還帶有戲院及園林,庭園中栽種花木,筑有假山魚池,頗為典雅清幽。(圖7)2)竹筒屋:竹筒屋的平面為單開間形式,主要有廳堂、臥房、天井、廚房一字縱向排開,面寬小,進深狹長,形似竹筒,故稱竹筒屋。面寬一般為4m左右,縱深一般最短為7m左右,較常見的為15m到25m,有的甚至到達35m。根據廚房、廳堂、天井、臥房的位置不同,竹筒屋平面大致分為三種形式:第一種是廚房和廳房布置在天井的兩端,即平面呈廚房——天井——廳——臥房的形式;第二種是先到廳,再由廳、房到廚房,也可以經天井到廚房,平面呈廳——房——天井——廚房的形式;第三種是有廳到房,廚房單獨設在屋外。[5]在廳房的一側也會有狹長的通道,一般稱為“冷巷”,在靜風頻率很高的嶺南地區,往往會形成風道,達到通風的目的。在西關地區,由于用地比較緊張,相鄰的竹筒屋可并聯公用一部樓梯,成為并聯式竹筒屋。(圖8)

  3.2裝飾藝術

  西關大屋和竹筒屋,無論在功能布局還是藝術形式上都極其考究,裝修精美,做工精細,將民間傳統手工藝巧妙地運用到建筑之中,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建筑立面用青磚石腳砌筑,色調清雅,正間上部檐口處用木雕裝飾。正門入口采用“三件套”的形式,即腳門、趟櫳和大門。腳門(也叫矮角吊扇門)約1.7m高,在腳門閉合的情況下,主人在屋內能看到外面的情況,而外面的人則很難看到屋內的情況;趟櫳是用13或15條堅硬的圓木構成,橫向開合,兩根圓木之間的間隙20cm左右,可有效防止外人經趟櫳進入屋內,既具有良好的通風效果,又兼具有保安的作用;(圖9)大門則是用紅木或楠木制造,厚約8cm,堅固耐用,氣宇軒昂。裝飾精美,陶塑灰塑、磚雕木雕石雕、鐵窗花、滿洲窗等隨處可見。(圖10)

  3.3散熱通風技術

  西關大屋和竹筒屋的散熱通風技術處理的非常到位。根據筆者親身體會,在炎熱的夏天,屋內溫度并不很高,一般屋內首層溫度在30℃左右,天井、冷巷給人的感覺是陰涼,而廳屋內給人的感覺則是不熱。之所以能有這樣的舒適的感覺,除滿洲窗、趟櫳門、門廊、凹門、腳門等建筑構件具有通風遮陽的效果外,主要得益于西關大屋、竹筒屋獨特的天井和冷巷,這二者是取得良好的通風散熱效果的兩大法寶。1)天井:顧名思義,就是四周有屋面或圍墻圍合而成的縱深很高的豎向空間,在南方民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無論是西關大屋還是竹筒屋,往往都有兩個以上的天井,部分進深較短的房屋往往是前庭院后天井的形式,庭院同樣具有通風的功能。以西關大屋為例,一般在房屋中軸線上,依次為大門、門官廳、前天井、后天井四個主要通風系統,而大門、門官廳是主要的進風口,同時兩側窗戶作為輔助的進風口,各股風流匯合后送入前天井,流動過程中風速逐漸加強,同時通過前天井也會進入一股風流,再次匯合加強后,流向后天井;同時,和兩側的冷巷風道形成一個連通的通風系統,最后風流從后天井流出,在靜風頻率很高的嶺南地區,極大地加強了室內空氣流動,起到散熱通風的良好效果。2)冷巷,也叫青云巷:“冷巷”的意思就是“涼的巷”。廣州話的“冷”,是相對“熱”而言,就是空氣溫度較低、相對濕度較高、有微風的巷道。[6]冷巷的主要作用就是風道,兼具有采光、換氣、排水、防火及清理糞便等功能。不管是西關大屋還是竹筒屋,冷巷都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并且一般都與天井相連通。以竹筒屋為例,冷巷至少連接兩個天井,甚至更多,對于并聯式竹筒屋往往是兩側各有一條冷巷,通風效果更佳;而西關大屋兩側的冷巷,一般稱“青云巷”,取“平布青云”之意,青云巷的入口處常做成小門樓,當青云巷較長時,則在中段加設門洞分隔。[7]廳堂、天井、冷巷這三者共同組成了廣州民居的通風系統,缺一不可,在廣州濕熱的氣候條件下,正是通過天井、冷巷增強室內空氣的流動性,使在炎熱的夏天,室內溫度不至于過高,營造舒適的陰涼感覺。

  4結語

  西關大屋、竹筒屋具有獨特的居住形態;是廣州在國際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再地方化的有力見證;是廣州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張名片;是廣州舊城城市形態的物質載體,承載了老廣州人的生活習俗和生活方式。但其保護更新工作不到位,城市的特色正在淡化甚至消失,西關大屋、竹筒屋作為廣州市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更新工作至關重要,其保護應該是動態的、可持續的發展過程。不僅要保護有形的物質形態,更要保護原住居民的居住方式和生活習俗,要允許并鼓勵原住居民參照歷史文脈和周邊環境來復制自己使用建筑的行為,使歷史建筑適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增加居住環境的舒適度,吸引原住居民,原汁原味地保留西關大屋、竹筒屋有形的物質形態和無形的生活方式和習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田县| 巧家县| 东乡族自治县| 虹口区| 右玉县| 柳林县| 太康县| 集安市| 屯门区| 腾冲县| 德清县| 石渠县| 呼玛县| 东方市| 屯门区| 赤城县| 饶河县| 从化市| 津南区| 永清县| 洮南市| 太湖县| 故城县| 达孜县| 安龙县| 紫阳县| 那坡县| 宝山区| 临沧市| 金坛市| 连南| 东阳市| 嵩明县| 桃园县| 平南县| 延长县| 普洱| 当雄县| 株洲县| 香格里拉县| 西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