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一、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生產機制,滿足人的本質需要。
國有企業擔當著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角色,我們必須遵循生產發展的規律,提高企業自身發展的自主能力和創新能力,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生產機制,這既有利于整個生態發展的平衡,又能滿足人類自身發展的需要。我國大多國有大型企業建于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國家集中資金發展工業,社會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沒有建立,城市建設與工業發展極不適應。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逐步推進,極大地改變了我國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突出的表現是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經濟體制從計劃走向市場,企業從依賴政府走向通過市場競爭而自謀發展。然而,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一些社會矛盾卻并沒有因為社會轉型和經濟體制的轉軌而得到徹底的解決,最集中的就是國有企業的附屬社會職能問題。隨著社會服務的逐步完善和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的加劇,分離企業附屬社會職能,讓企業回歸生產本位,讓這些附屬社會職能回歸社會,使社會服務社會化,已經成為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和市場經濟運行的必然邏輯。
二、移交企業附屬社會職能實現社會和個人其他需要。
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社會公共服務的缺位和不足,國有企業為了保證企業的運行,保障職工的生活供給和社會服務需要,在國家政策允許下,組建了隸屬于企業、專門服務企業的職能機構,如職工醫院、子弟學校、勞動服務公司等后勤保障機構。在生活物資匱乏、社會服務嚴重不足的情勢下,這種附屬社會職能部門對于保障企業的正常運行,安定職工生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社會轉型、經濟轉軌和社會服務業的發展,中國社會告別了“短缺經濟”時代,生活物質供應日漸豐富,社會服務機構的規模和服務質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卻日益加劇。作為國民經濟的主體,國有企業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支柱,掌控著國民經濟的命脈,國有企業的興衰,在很大程度上和影響著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方向。在這種狀況下,企業辦附屬社會職能的成本和代價將越來越大,龐大的附屬機構不僅成為企業發展的沉重包袱,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的服務質量。同時,企業附屬社會職能的繼續存在也制約著社會服務職能的健康發育。
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對國有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做出了總體部署,指出“分離企業辦社會的職能,切實減輕國有企業的社會負擔”。為落實中央十五屆四中全會的精神,2000年,原國家經貿委等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工作的意見》,提出了國有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的工作目標,就分離過程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規范,并制定了配套措施。使企業深化改革的舉措落到實處,將原來隸屬于企業的社會職能移交當地政府,分流富余人員,對其進行合理有序的安置,發揮他們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讓企業附屬的服務機構走向社會、走向市場,在新的機制下以新的方式服務企業,壯大社會服務。這不僅有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有利于社會服務實力的壯大和服務職能的提高,更能凸顯協調發展,做到真正滿足社會和人自身的需求。
三以需要理論為理論支撐,探求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首先,以人為本是企業可持續的重要保障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是一切社會活動所環繞的價值核心,社會的一切改革和發展都是為了人更好地生存,追求幸福和自由全面的發展。然而,可持續發展追求的是人與人的平等發展、共同繁榮,力求實現社會中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一些人(少數)得到發展的壟斷權;而另一些人(多數)經常地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進行斗爭,因而暫時失去任何發展的可能性。”因此,在移交工作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根本,依靠人,一切為了人,尊重移交職工的權利,維護職工的利益。這恰恰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以人為本的理念。
具體做法是:第一,要做好政策宣傳和職工的思想工作,爭取職工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要對職工的未來生活出路進行妥善的安置,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移交工作不是甩包袱,而是為了企業的發展和全體職工更好的生活。要確保移交工工作的順利完成,關鍵的就是要對移交人員的就業、生活給與政策上的承諾和切實可行的保障。
其次,互利雙贏是企業和社會協調發展的根本途徑企業社會附屬職能的分離和移交既是企業社會附屬服務職能向市場的回歸,也是人性的解放。一個靈魂扭曲的企業不可能應對市場的競爭和挑戰,同樣,扭曲的精神也不可能也無法為社會的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方向指導和動力支撐。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要保證企業與社會服務的協調發展,只能走互利雙贏的發展道路。
第一,通過分離和移交附屬社會職能為企業減負,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遵循市場競爭法則,尊重價值規律,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提高生產效率,謀求生存和發展之道,而要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就必須確保企業的生產本位,充分發揮企業自身的生產優勢,以自己的優質商品滿足社會的消費需要,換取自己持續發展所需的優質社會服務。而企業分離和移交附屬社會職能正是為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對于分離出來的移交職工來說,走向市場、走向社會,也是為了謀求更好的發展機遇。第二,通過分離和移交附屬社會職能,提高社會服務效能和職能,是為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好的社會環境和機遇。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的發展壯大為的是社會的全面進步,而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也離不開優質高效的社會服務。企業的社會附屬社會職能分離和移交出去以后,有利于減低企業的運行成本,也有利于推動社會服務業的競爭和服務質量的改善。
由于國有企業原有的附屬社會職能和企業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它們回歸社會和市場獲得發展后必將以新的方式更好地服務企業的發展。因此,企業附屬社會職能的分離和移交必須從自身的長遠利益出發,走互利雙贏所謂道路,利己利他,協調發展。
國有企業附屬社會職能移交是順應市場積極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由于歷史原因和現實矛盾相互交織在一起,使這項改革措施成為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社會工程。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走互利雙贏的協調發展道路,才能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