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優良的道德傳統,而高職語文課程則包括了哲學原理、社會倫理、人生理想、民族意識、思想方法及良好習慣等內容在內的廣泛的思想道德范疇。它可以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人生,認識一切人與社會的規律。用它來實施德育是潛移默化、不知不覺、“潤物細無聲”的。當文學的情操和其中的精神以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滲入學生的靈魂深處時,他們也就能建立起健康的道德感與審美感,樹立起高尚的人格。
從高職語文教育談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人文教育在高職教育中的缺失。
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培養人"。但是,隨著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化發展及人們求職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為時尚,加上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在教育中的盛行,人們逐漸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靈魂。
消解了自己的本質,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識的教育、專業的教育被強化了。而教育一旦離開了人,離開了人的靈魂或人的精神,嚴格說來就不成其為教育。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我們應當把被肢解成專業教育與人的教育兩部分的教育整合起來,把人文教育作為教育的靈魂貫穿于整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始終,否則我們的專業教育很難成功,人的教育也就只能成為一件虛無的東西或一種用以點綴的裝飾品作為專業教育的高等教育,應當強調其專業性;作為與社會、經濟密切相關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更應強調其實用性。但這種強調達到一定的高度就會出現偏頗。
首先,我們在談使學生適應經濟發展需要時,更多的是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素質層面,而對人文、精神及心理素質則出現了相對的忽視,造成人的素質發展片面化。這是與現在高等教育相背離的,是當代教育最基本的缺失。其次,過分實用化、專業化造成高職教育難以培養出學貫中西、融通文理的全面人才。而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這樣的人才對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社會、經濟和科學高度綜合化的今天,對人的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過分專業化、實用化的高職教育取向不僅不利于學生素質的發展,也不利于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最終不能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二、高職語文教學的定位。
目前很多國內的高職院校根本就沒有開設語文課或者正準備取消語文課,但高職語文作為一門旨在培養人文素養、陶冶情操、提高能力的基礎課,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是不可替代的。首先定位的模糊性導致了高職語文存在著某種不確定性
1.民族性與人文性并重。高職語文作為民族文化傳承的集大成者,凝聚著我們整個民族的智慧,是人文素養獲得的最直接渠道,讓學生通過對我國民族文化的學習,凝聚民族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和積極健康向上的情操,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時代性與傳統性并舉。高職語文收錄的作品大多數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精髓,其高雅的藝術趣味、經典的審美取向、嚴肅的創作動機、深刻的思想意義,作為高職語文課程文化資源,對高職語文教學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作品早已不在局限于原有的意義,而是賦予了時代的精神與烙印,這些內容我們變化一個角度看就可以發掘出嶄新的時代含義。所以今天《孫子兵法》不單單是一部簡單的兵法,今天的《三國演義》也不單單是一本古典小說,企業界、商業界甚至是外交界都把他們視為寶典。
3.基礎性與應用性并存。高職語文作為漢語母語學科,其基礎性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在注重基礎的同時還要注重知識的轉化,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運到實際生活中去。只有讓知識轉化為技能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的需要,更好地應對競爭與挑戰。
三、高職語文教學如何體現人文教育。
1.高職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道德修養
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重要觀念的形成關鍵期,作為語文教學,更應該重視這一階段的特殊性。學生人格的完善離不開情感的熏陶,審美的訓練。個性、人格、情趣這些人性的因素,與文學審美的關系甚為密切。高職語文包容了美的各個領域和各種形態,如人性美、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及科學美等等。羅丹說:“生活到處都存在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通過文學的熏陶,就是要培養學生有一顆發現美的眼睛。如果有一顆能發現美的眼睛,學生的精神世界就能得到提升。高職語文課文凝聚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和民族情感,具有豐富的感覺美、意象美、情感美和難以超越的語言美。這樣,不管將來學生從事什么工作良好的道德修養、良好的文學素養、高尚的審美情趣都將對他們的事業具有極大的幫助。
2.高職語文教學要突出趣味性,重視寓教于樂。
寓教于樂應是教育活動的最高境界。特級語文教師于漪在《語文教學談藝錄》中說:“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起來,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學生就不以為苦,從中獲得樂趣。”語文教學中,教師就是要根據不同的課文,采取各種教學手段,創設出形象鮮明的投影圖畫片,輔之生動的文學語言,并借助音樂的藝術感染力,以及現代化的先進的硬件設施,再現課文所描繪的情景表象,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之感受。
營造出一種愉快、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創設一種生動、有趣、變化多樣的意境,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發展學生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講課是一項復雜的過程,教師的“樂”教不應當無的放矢而應是猶如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能放能收。這不僅是教,更是一種藝術。教師要靈活機動地掌握時機因勢利導因勢促學達到樂教目的。21世紀是發展和競爭的世紀高職語文也在不斷地實踐和創新。人文性教育應是高職語文探索的一個新方向。在不斷地求索、論證、再求索的過程中未來的高職語文會更貼近當今社會的需求會發展成為一門具有自身特色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