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著名學者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論》中指出:“拋開情感因素,不能鑄造人的精神世界。”“道德的深層意義應該是受教育對象發于情,出于自愿的行為。”所以,價值觀教育活動不是教師機械地向中職生進行單向灌輸,而應該更多地關注中職生這個教學對象的主體意識,關注他們對于價值觀教育的信息反饋,注意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能動性去參與教學實踐活動,重視德育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
德育工作是現代職業學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南京浦口中等專業學校為了加強和改進學校的德育工作,以班主任管理和德育課程為抓手,開展了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德育活動。
班集體是學校根據教育和管理的需要而組織起來的,以共同學習活動和直接性人際交往為特征的社會心理共同體。職業學校的班級管理受到多方面因素、多種教育力量的共同作用和影響。一個優秀的、有利于職校學生成長的班集體需要班主任花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去建設和管理。在職業學校,由于受到專業特殊性和專業選擇的影響,班級中的男女比例會出現比較明顯的分化。如機電專業的班級以男生居多,而旅游專業的班級以女生為主。本期主題論文就分別從“女生班”和“男生班”這兩種典型班集體入手,論述了職業學校班主任從實際情況出發,認真研究班級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使職校學生成為身心健康、知識技能全面發展的合格中職生。
中職德育課教學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是學校開展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作為一門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大影響作用的課程,它的教學、教育方式和其他課程有著較大區別。而如何在德育課程中強化價值觀教育,加強德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是一個長期的課題,也是一項戰略性的工程。為了在德育課程中更好地強化價值觀教育,本期主題論文以一門德育課程“經濟政治與社會”為例,論述了如何充分挖掘德育課程優勢,對其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方法、教學過程進行深入的研究,加強中職生的價值觀教育,傳遞正確價值取向,助力中職生成才成長。
只有把德育工作擺在職業教育的重要位置,堅持立德樹人、育人為本,才能培養真正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而中職學生作為一個特定的教育群體,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更需要學校的德育教師、班主任在他們人生成長的過程中引路,為其順利走向社會、找到實現個人價值的方向奠定基礎。
【摘 要】當前中職德育課程在強化價值觀教育的開展和成效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面對現實的挑戰,在德育課程“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中,中職德育教師充分挖掘德育課程優勢,對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方法、教學過程進行深入的研究,從而加強中職生的價值觀教育,傳遞正確價值取向,助力中職生人生成長。
【關鍵詞】價值觀 價值觀教育 中職德育課程
一、中職德育課程進行價值觀教育的現狀
目前,德育課程作為中職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對中職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主要內容,各個中職學校都嚴格按照中職德育課程的要求,通過四門必修課和其他的選修課,積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本人在教授“經濟政治與社會”這門課程時,經常發現中職生在日常生活中實際表現出來的言行和德育教師在德育課上所引導的價值觀念存在著種種反差。如此種種,導致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的德育課程陷入了一種低效甚至無效的困境,特別是在這樣一個價值多元化、信息傳播多樣化、教育影響被弱化的時代,價值觀教育更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中職德育課程進行價值觀教育的積極表現
首先,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這門德育課程教學安排的時間是在中職二年級的第一學期。學生較一年級相比,已經熟悉了中職學校的生活,也逐漸開始形成自己對各種社會現象的價值判斷。可以說,這個時間是中職生在中專時期培養正確價值觀的關鍵轉折期。所以,在中職二年級教授“經濟政治與社會”這門課程,就緊緊抓住了中職生自主構建科學價值觀的敏感期。
其次,從內容上說,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這本教材是根據教育部最新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經濟政治與社會”德育課程教學大綱編寫而成,在教材內容設計上順應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將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常識與中職生的生活體驗密切結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悟、體驗和思辨人生。“以學生為中心”“以生活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是本教材的特色。特別是每一單元中設置的“走進生活”“互動空間”“連線職場”等內容都在不同層面將價值觀貫穿在教學過程中。
再次,從效果上說,在完成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這門德育課程的教學之后,一方面通過知識考核的形式,可以了解中職生對這門課程中內含的價值觀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能很明顯地感覺到,大部分中職生的價值取向和人生態度正逐步走向健康。比如,他們能抓住國家節日,將德育課程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加深對國家的了解,激發愛國熱情;他們能抓住技能訓練,將德育課程與專業學習相結合,加深對專業的了解,激發職業道德;他們能抓住社會現象,將德育課程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加深對社會的了解,激發社會責任感。
(二)中職德育課程進行價值觀教育存在的問題
首先,部分中職生對德育課程“經濟政治與社會”的價值觀教育存在消極認知的現象。價值觀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思維、正確的思想意識和對信息好壞的敏銳的判斷能力。但有些學生卻認為價值觀教育只是一種空洞、乏味的說教,因為在職業學校,一向比較受關注的就是對中職生未來就業有實際幫助的專業技能的學習和訓練,特別是在中職二年級,他們要參加較多的專業技能測試和職業資格考試,忽視了德育課程可以引導他們認識自我、了解自我、剖析自我的作用,忽視了德育課程對他們精神世界的凈化和升華。
其次,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德育課程中的某些價值觀教育內容存在與學生實際脫節的現象。“人是世界上思想最復雜、情感最豐富的動物。”社會發展的多元化,
導致了中職生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如果價值觀教育的內容過分注重完美的正面教育,不重視中職生在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困惑和問題,不針對性地解決個性化需求,那德育課程的價值觀教育效果就會背道而馳,很容易引起中職生的逆反心理。
最后,部分德育教師存在價值觀教育形式化的現象。雖然“經濟政治與社會”這門德育課程可以通過鮮活的經濟、政治、社會現象幫助中職生加強思想道德的修養,但部分德育教師由于自身教學素養落伍,在教學中就變成只重理論知識認知,輕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目標的培養。教育目標的實現就變成用知識教育代替價值觀教育,沖淡了塑造品格、端正心態的德育主題。如此一來,中職生貌似在理論上已經大致掌握了價值觀教育的相關知識,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思想道德問題、情感問題和行為問題。
二、探索中職德育課程強化價值觀教育的途徑
(一)突出德育課程教學內容的合理性,強化價值觀教育
依據現代教育思想和理念,課程的功能不僅要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而且要有助于學生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形成。因此,在德育課程中強化價值觀教育,首先就要突出德育課程教學內容的合理性。即除了《經濟政治與社會》教材上基本的教學內容外,德育教師可根據當前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結合中職生思想特征的變化,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使教育內容更具有時代感和合理性,形成能被中職生廣泛接受的富有時代特色的價值觀教育內容。如在學習第四單元“參與政治生活”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具有一定程度的權利意識和義務觀念,對整個社會懷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在教學內容上,我加入南京市每年度的政風行風評議活動等社會熱點話題,這些針對價值觀教育進行及時調整和完善的教學內容,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敢于、善于批評政府不良行為,維護并爭取公民合法權利的途徑,還激發了學生高度的政治認同感和強烈的愛國熱情,培養了中職生的國家主人翁意識。
(二)關注德育課程教學對象的需求性,強化價值觀教育
心理學研究表明,需要產生動機,動機支配人的行為。在中職德育課程的教學中,作為教育對象的中職生,只有在感受到價值觀教育的內容與自身需要相契合時,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反之,如果價值觀教育與中職生的現實或潛在需要有很大差距,那么中職生所表現出來的反應將會是麻木的、消極的,嚴重的甚至會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如在學習第二課“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的內容時,我對學生的內在職業需求做了分析和研究。首先,作為二年級的中職生,即將步入社會,接觸職業崗位,他們迫切需要了解一些相關的企業對勞動者的職業要求。所以我列舉我校校企合作中和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代表性企業的用人標準,激發學生努力成為一名高素質勞動者的職業目標。其次,有的學生在未來還有可能成為創業者,那就需要了解企業經營之道,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列舉了國際、國內和本地區一些知名企業的經營戰略,在解析企業競爭秘訣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合理管理企業的意識,增強質量意識、誠信意識和創新意識。最后,無論中職生自己以后是擇業還是創業,都是社會上的一名勞動者,都需要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所以列舉相關行業勞動模范人物,使學生懂得尊重勞動、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培養勞動光榮的觀念,并結合社會主義榮辱觀,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價值觀。
(三)拓展德育課程教學方法的實踐性,強化價值觀教育
在雙向互動的教學中,德育教師和中職生的地位是平等的,雙方能夠在一個輕松和諧的氛圍中結合中職生的思想、行為以及社會生活的實際狀況,就價值觀教育的內容進行互動性探討、研究,而作為學習主體的中職生也能產生更強烈的學習、思考的主觀能動性。比如在第三課“消費和消費觀”學習中,為了讓學生對消費有一個深刻的理解,我先設計了一個調查實踐活動,學生走出教室直接參與到鮮活的社會生活中去,拉近了他們與社會的距離,使他們對現實生活中消費行為的多樣性有了直觀、形象的感性認識;然后我結合學生的調研材料,將代表性的消費行為設計成典型案例在教學中進行討論,這樣的討論就自然而然變成了雙向互動,而且更能激發學生去探究消費行為背后的消費心理,為形成科學的消費觀做了充分鋪墊;最后,在課后作業中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家庭收入情況擬定一份家庭消費計劃書,將這種雙向互動延伸到了課后,學生也培養了對家庭的責任感和對父母的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