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少數民族新生的思想波動較多地出現在軍訓結束后、專業課程開始之時,有時還由國慶長假獨自留校和季節變換等外因誘發。這一階段的思想波動與心理問題可包括思鄉心切、人際交往困難、自卑、迷茫等。總的來說,少數民族新生的各種思想問題往往與經濟貧困、學習困難、人際交往困難、綜合競爭力困難、自我認同感等問題交織在一起。
關鍵詞: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工作,精細化
近年來,高校少數民族新生在總體上呈現出“人數多、民族雜、生源地廣、來自民族聚居地多、經濟困難比例高”的五大特征。例如,在某省屬重點大學某學院2011級全日制本科新生中,共有少數民族學生16人,占全年級人數的6.1%,分屬維吾爾族、回族、瑤族、苗族、朝鮮族、穿青族、畬族等7個民族,來自新疆、福建、吉林、貴州、廣西等不同省份。其中,家庭經濟特別困難或困難的學生有5人,占比31.3%,比全年級平均數16.9%高出十四點四個百分點。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生活習慣、基礎教育、發展程度等方面的原因,許多少數民族新生還面臨著比較突出的生活、心理和學業困難。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高校學生工作者應加快工作精細化的進程。
一、因類施助:立足少數民族新生的具體實際
由于少數民族學生之間在生源地、民族特點、錄取渠道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不能對其一概而論,而應立足調查研究,合理地分類對待。總體而言,各專業少數民族生源結構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由外校轉入的少數民族預科生
這類學生一般來自西南各省區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以瑤族、苗族、穿青族為主。在大學預科期間,他們接受過系統的外語、普通話、計算機教育。他們比較適應大學的外語學習和管理制度,表現出較好的處事能力。但由于目前福建師范大學接收的預科生都來自外省院校,他們容易對大學產生“審美疲勞”和對比心理。同時,部分預科生面臨著地域差距導致的貧困問題和基礎教育薄弱導致的學習困難。
2.按特殊政策或定向招收的少數民族新生
這類學生以維吾爾族、朝鮮族等為主。由于他們來自邊遠民族聚居地區,且沒有經過大學預科的適應階段,往往在報到后的幾天內便表現出對飲食、氣候、語言等方面的不適應現象。此外,在優惠的錄取政策下,一些少數民族新生的外語基礎相對薄弱,甚至在中學階段未修英語。對此類學生應當無微不至地關懷,采取思想溝通、政策解釋、經濟資助、生活照顧、學習引導、文化熏陶、朋輩幫扶等多管齊下的措施。
3.普通批次中與漢族雜居的少數民族新生
從福建省情況來看,這類學生大多屬于回族、畬族等。他們自幼與漢族共同生活,接受類似水平的基礎教育,在語言、風俗禁忌等方面已經同化。他們的外語專業學習沒有太大困難,有的成績還很優異。對待這些長期雜居且學習生活無困難的少數民族新生,適宜采取與普通學生相類似的措施,無需刻意“貼上標簽”,以免人為地制造民族隔閡。
二、縱向延伸:提早完成高校教育與家庭、社會培育的對接
1.對接中學,在入學前完成情況摸底
按照現行的高招政策,少數民族預科生和政策性少數民族高中生源的檔案材料會在錄取后先于其他學生寄達高校。輔導員應在新生報到前“突擊”調閱檔案,詳細了解少數民族考生的特征。除個人身份信息外,重點調查其科類、語言、學力、愛好特長、獎懲經歷、家庭經濟狀況、教師評語等內容。通過查看評價,形成關于其形象和性格的初步印象,為進一步溝通奠定基礎。另外,還要翻看頭像圖片,并運用意象回憶的方法不斷強化記憶,做到迎接新生時能夠“一見如故”。例如,一位維族同學的檔案顯示有排球特長,而高二班主任對她的評語是“總是不愛說話,但又能默默無聞地把事情做好”。開學后,可以推薦她在相關體育活動中發揮作用,從而增強其自信,培養其開朗的性格。一些少數民族學生因民族語言和高考外語是小語種等問題,在外語專業學習上存在“先天”困難,往往又因自卑情緒而不愿主動向教學人員表達。因此,學生工作者應當在查檔工作中摸排潛在的特殊學習困難學生,為今后其選課、調整課程、分專業方向等提供指導,并幫助教學人員了解其情況。
2.溝通家庭,在解決實務中建立情感紐帶
由于語言和地域的差異,少數民族新生及其家長基本上不會主動與學校溝通,導致其面臨的一些難題處于隱藏狀態。因此,學生工作者應當利用第一步查檔中取得的資料,提前與少數民族考生家庭取得電話聯系。交流的內容可涵蓋以下方面:一是錄取通知書是否寄達,報到事項是否知悉,交通、路費有無困難。二是學費是否繳清,生活費籌集情況如何。對其家庭經濟狀況作出大致判斷,從而為入學后即將開始的資助工作提供參考,并向其介紹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三是在電話訪談中觀察少數民族家庭的語言種類,及其與漢人對話的能力。四是側面了解其民族特殊生活習慣,以及中學階段的住校學習生活經歷。五是提前做好新生安全提示。
實踐證明,在入學前主動與少數民族新生家庭建立聯系,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民族新生的困惑被提前消釋,特殊情況得以提前摸底。一些少數民族家長事后表示,對學校輔導員“上門服務”感到“十分意外”和“非常感動”,從而建立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情感紐帶。
3.介入社會,在引導扶助中幫助學生適應
與中學相比,大學生活與社會的接觸面明顯擴大。同時,許多少數民族新生第一次從聚居地區或少數民族學生聚集的學校來到新的環境,處在重要的轉折時期。他們往往面臨比漢族學生更多的障礙和更強烈的不適應感。許多具體和瑣碎的事務都可能導致少數民族新生的思想波動和身心問題。
對此,一方面,要搭建社會管理與學校關愛之間的橋梁,使行政指令融入思想關心的內涵。例如,地方防疫部門出于防范疾病的考慮,多次通知某少數民族新生進行專門的健康監控和預防。敏感時期,某些政府部門可能會對部分學生的宗教信仰、活動情況進行排查。為避免少數民族學生產生疑惑和誤解,學生工作者不宜機械地傳達指令,而應從關愛學生的角度出發,解釋防疫工作、治安工作的原因和目的,并借此關心其飲食、住宿條件和人生財產安全。另一方面,引導少數民族新生在社會交往中形成對民族身份的正確認識。由于我國還有73.4萬未確定民族成份的人口,許多民族經歷了分流合并,劃分不盡詳實。一些特殊民族的新生在接受招生部門對其民族身份的復查時,存在焦慮、自卑的心理。學生工作者應當熟知相關民族歷史和國家政策,幫助新生做好身份解釋工作。再如,一些少數民族學生還會遇到因金融機構無法錄入其姓名而影響辦理貸款,物流部門無法到達其生源地,乃至家長無法提供漢語文件資料等瑣碎而又“致命”的障礙。對此,學生工作者應當從黨的民族政策出發,主動幫助他們解釋困難,出謀劃策,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做到靈活性與原則性的結合。
三、橫向延伸:全面貫穿輔導員角色的各大職責
實踐經驗表明,少數民族新生的民族問題往往與經濟困難、學習困難、心理困難、人際交往困難、個人發展困難等多方面的問題交叉影響。這一現象的產生既與民族歷史根源有關,又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有著密切聯系。可以預見,少數民族新生面臨多重困難的現狀還將持續較長的時期。因此,對待少數民族新生,可以適當提升關愛的層次,擴展輔導的范圍,使輔導員角色的職責向其大學生活的各個方面延伸。
1.服務先行,當好生活上的“老大哥”
新生報到之初,學習工作尚未展開。少數民族學生面臨的最大困難往往在生活適應方面。例如,飲食不適、氣候不適、語言不通(以聽不懂帶南方口音的普通話為主,也存在自身漢語表達能力欠佳的個例)等等。這一階段,輔導員首要解決的是少數民族新生的具體生活困難。要做到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既不宜“高高在上”、“空談理論”,又要做到悉心照顧與培養其自主能力相結合。例如,陪同他們參觀宿舍,陪同他們前往清真餐廳,幫助其向家人電話報平安,用標準普通話講解辦事流程,鼓勵不同民族新生相互迎接、培養感情,“授意”同專業新生中的黨員、入黨積極分子“暗中”照顧等等。通過對少數民族新生生活上的悉心照顧,確保安全,樹立威信,贏得信任,為下一步的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基礎。
2.思政跟進,關注思想與心理波動
雖然一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在厭學、自閉、自卑、迷茫等類似的征狀上具有共性,但其背后的思想根源和生活根源卻各有側重。因此,學生工作者應當有意識地與其保持密切接觸,利用請銷假、巡課、參與活動、轉交物品、用餐等一切活動創造各種“邂逅”機會,先在日常交往中拉近距離,再對癥下藥地進行專門談心。另外,還可以通過邀請留校的少數民族新生參加節假日茶話會,為他們慶祝民族節日,推薦他們發揮特長參與集體活動等方式,增強其對民族身份和民族融合的正確認識,實現在“點”上關心與在“面”上促進的結合。例如,某院2011級一位來自西南山區的少數民族女生,因家庭經濟困難等問題存在比較嚴重的焦慮。經過多次書信交往和面談,了解到其自我預期較高,又對身高問題十分敏感,擔心因此無法實現職業理想。后來,輔導員為她解釋了該專業良好的就業形勢,介紹了行業體檢標準,推薦其擔任勤工儉學崗位,并根據她優良的身體素質推薦其加入女子籃球隊,發揮個小靈巧的優勢,增強了其自信。
3.構建“一站式”的多功能資助體系
目前,高校學生資助體系日趨完善,確保學生不因經濟困難而失學的目標已基本實現。因此,少數民族新生資助工作的主要方向是提升精細化程度,在資助中滲透思想教育、心理輔導和能力培養。
首先,在資助服務中增強少數民族貧困生的安全感與自信心。一方面,在對少數民族新生階段的資助工作中,輔導員盡量“親力親為”,努力實現“首問責任制”。例如,親自陪同其前往面試,指導其填表,為其聯系兼職崗位,從而幫助他們打消顧慮,克服焦慮、自卑心理。另一方面,要在個別談心中不斷介紹國家對少數民族的扶持政策和募資來源,引導他們思考資金的使用與成才問題,滲透感恩教育、誠信教育、艱苦奮斗教育、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
其次,在資助指導中提升少數民族貧困生的綜合素質。一般而言,受資助的新生往往不擅長辦理網絡申報、銀行業務等手續,會不斷向輔導員求助。這時,學生工作者不能局限于按規章操作,而要將此作為交流和教育的良好機會。鼓勵少數民族新生利用資助申報過程提升電腦網絡、書面表達、辦公設備、面試形象等方面的技能,從而使經濟資助與能力培養相結合,變“輸血”為“造血”。
通過在少數民族新生工作中加快精細化進程,把握不同生源類型少數民族新生的特點,因類施助。在縱向上,做好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培養的銜接。在橫向上,擴展學生工作各方面職責,幫助少數民族新生克服經濟困難、生活困難和學習困難,渡過大學適應期,順利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