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網絡語言是伴隨著網絡的發展而新興的一種有別于傳統平面媒介的語言形式。它以簡潔生動的形式,一誕生就得到了廣大網友的偏愛,發展神速。文章發表在《當代職業教育》上,是畢業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網絡語言,現代網絡語言
網絡語言的出現與傳播主要依存于網絡人群,還有為數不少的手機用戶。聊天室里經常能出現“恐龍、美眉、霉女、青蛙、囧男、東東”等網絡語言。BBS里也常從他們的帖子里冒出些“隔壁、樓上、樓下、樓主、潛水、灌水”等詞匯。QQ聊天中有豐富生動的表情圖表,如一個揮動的手代“再見,冒氣的杯子表示喝茶。手機短信中也越來越多的使用“近方言詞”,如“冷松”(西北方言,音lěngsóng,意為“竭盡”),等等。
查閱20世紀90年代文化史的關鍵詞,"網絡"肯定是一個發燙的詞條。這個詞猶如一陣旋風沖入90年代,儼然代表了某種強大的歷史力量。因特網于1991年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解禁;(1)至少在當時,沒有多少人預見到這個揭幕儀式如同開啟了潘多拉盒子。事實上,計算機網絡已經默默地存在了二十余年。第一個計算機網絡――阿帕網絡――
于1969年秘密問世。然而,解禁之前的計算機網絡不過是一項保密的軍事技術隱藏于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的辦公大樓。如果沒有突如其來的歷史青睞,那么,如同許多有趣的發明那樣,因特網的意義也只能封鎖在技術范疇之內。
突如其來的歷史青睞是如何發生的?這個問題涉及了眾多方面。迄今為止,"網絡"這個概念業已成為劃時代的標志之一。談論人們置身的時代,網絡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詞匯――"信息時代"的主體部分離不開網絡的組織。網絡的意義遠遠地突破了技術范疇而介入了經濟、文化乃至一個社會的民主政治;按照某些人的預計,網絡會在相當程度上改造傳統的社會制度。換言之,網絡似乎正在贏得某種萬眾矚目的特殊位置。
這種榮耀為什么姍姍來遲――為什么如此偉大的發明竟然沉寂了二十多年?在我看來,網絡所產生的深刻震撼不僅源于一系列既有的技術指標;現今人們認定的網絡的歷史意義無寧說是在特定的歷史氛圍之中被制造出來的。歷史似乎正在臨近一個巨大的轉折,一批高瞻遠矚的思想家紛紛發表種種驚世駭俗的預測和歷史構思。從阿爾溫·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約翰·奈斯比特的《大趨勢》到丹尼爾·貝爾的《后工業社會的來臨》,一系列新的歷史目標逐漸浮現。網絡被組織到這幅圖景之中,并且委以重任。
這些認定的成型需要一個強大觀念體系的復雜運作。這個觀念體系不僅包含了未來歷史的闡述,同時還包含了對于網絡歷史位置的闡述。換言之,這些闡述必須將網絡的涵義融洽地納入一套歷史理論,并且成為一塊舉足輕重的拱石。這個意義上,這個觀念體系的運作不僅是向人們許諾無紙辦公、遠程教育或者改善圖書館設施,以上闡述必須產生莫大的煽動性從而贏得巨額的投資,或者說服權力機構給予制度性的庇護。這一切顯然會遇到有力的質疑。因此,以上闡述還必須包含抵御種種質疑的防線。
漢語譯著之中,比爾·蓋茨的《未來之路》與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無疑是網絡話語的兩本早期啟蒙讀物。對于年輕一族以及某些精英圈子,談論這兩本著作無疑是一種必要的文化時髦。
對我而言,比爾·蓋茨《未來之路》所贏得的聲譽超出了想象。這部著作包含了很強的自傳意味,比爾·蓋茨的未來設想很大程度地交織在自傳內容之中。這部著作樂觀地作出了一系列形象的預言:信息高速公路必將制造出某種更有魅力的生活。或許必須承認,《未來之路》并沒有提出太多的重要觀點。先進的通信系統穿透了國界的鐵幕,國與國之間更加相似;信息高速公路將對政治產生獨特影響,政治家可以立即看到公眾意見的調查,人們可以使用袖珍計算機投票;信息高速公路可能增進一個國家公民對于鄰國的了解,因此緩和緊張的國際關系(4)――比爾·蓋茨的這些描述無非是一些合乎邏輯的猜想,人們很快就耳熟能詳。
相對地說,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更富有理論意義。這部著作反復地告訴人們的是,人們即將遭遇的比特世界與傳統的原子世界具有哪些重大差異。尼葛洛龐帝認為,數字化生存必將出現四個改變人類生活結構的特征:分散權力、全球化、追求和諧與賦予權力。(5)顯而易見,這四個特征更為投合尼葛洛龐帝的政治理想。
在尼葛洛龐帝看來,只有在網絡出現之后,傳統的中央集權才會真正解體。電腦之間隨機連接而形成的網絡無形地廢除了"中心"位置,這是機器制造的民主。他在《數字化生存》之中解釋說:
長時間以來,分權(decentralism)的觀念倍受稱道,但是實際去做的時候,卻寸步難行?;ヂ摼W絡提供了全球性的交流通道,可以不受任何新聞檢查的鉗制,因此特別盛行于像新加坡這種新聞自由很少、而網絡卻無所不在的地方。(6)
分權的后果必然是,個人享有更多的自由。這即是尼葛洛龐帝心目之中的后信息時代:"這里的個人化,不僅僅是指個人選擇的豐富化,而且還包含了人與各種環境之間恰如其分的配合。其間,機器扮演的角色是使這種配合能夠接近過去沒有機器時的自然與和諧。這就要求機器對人的了解程度和人與人之間的默契不相上下。人不再被物役,而是物為人所役。在科技的應用上,人再度回歸到個人的自然與獨立,不再只是人口統計學中的一個單位。"(7)后信息時代的大眾傳媒帝國逐漸瓦解。傳統的傳播媒介――例如廣播、電視――的一個基本特征是信息的強制性播放,不論人們是否愿意接受。這甚至形成信息的暴力。
比爾·蓋茨宣稱他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尼葛洛龐帝也宣稱他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他們都對發展中國家的數字化生存給予樂觀的描繪。可是,發展中國家――例如中國――又有多少理由輕信這些許諾?這樣,我想轉向另一本著作――劉吉、金吾倫等著的《千年警醒:信息化與知識經濟》。
酒井直樹曾經犀利地指出,前現代-現代-后現代并非一個單純的紀年順序,這個順序始終是與地緣政治結合在一起的。地緣政治的意義上,現代性往往意指西方模式;非現代性通常被視為非西方的概括。(12)這個巨大的理論陷阱暗示了現代性話語對于非西方國家的壓抑。網絡話語的出現某種程度地擾亂甚至解除了上述的對照關系――網絡話語之中,發展中國家似乎贏得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顯然,發展中國家決不會輕易地放棄信息時代拋來的纜繩。《千年警醒:信息化與知識經濟》這部著作的緒論之中,作者引述了"跳越發展"之說――歷史的巨大轉折仿佛造就了一個重新定位的時機。發展中國家意外地發現,它們竟然被甩到了前列:
……這次信息高速公路可謂全球響應。發展中國家也大有可為,而且還具有某些比發達國家更有利的優勢。例如,像美國通信電纜早己遍布全國,要更換成光纖需資金7000億美元之巨,發展中國家就沒有這種歷史負擔了,發展中國家可以實現"跳越發展"。(13)
《千年警醒:信息化與知識經濟》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課題的研究成果。某種程度上,這部著作代表了較為權威的專家觀點。人們可以察覺,《未來之路》或者《數字化生存》對于網絡時代生活情趣的大量描述已經退出視野,民族國家的經濟地位正在作為一個重大主題得到了反復的論說。如果說前者更像是發達國家的奢侈想象,那么,后者才是發展中國家的迫切問題。換一句話說,即使網絡時代也無法更改一個持續己久的傳統:民族國家是一個遠比個人重要的利益單位。
這個意義上,盡管《千年警醒:信息化與知識經濟》重述了網絡的信息自由,重述了賽柏空間對于權力與等級制度的拒絕,重述了網絡對于個人的解放,(14)但是,這部著作的焦點始終集中于網絡象征的歷史轉折以及民族國家的歷史機遇。的確,根據歷史的必然邏輯談論民族國家的命運,這是同樣是一個由來己久的論證傳統。
《千年警醒:信息化與知識經濟》如此界定近代的歷史階段特征:19世紀是鐵路的時代;20世紀是高速公路的時代;21世紀則將是信息網絡的時代。(15)信息網絡時代,信息成為重要的經濟資源。這即是所謂的知識經濟:"盡管所有經濟制度都是建立在’知識基礎’之上,但以往未被計入成本,只有信息化時代,這種資源才成為主要資源。它可以共享,可以倍增;可以’無限制的’創造。知識取代資本:人力資本比貨幣資本更重要。"(16)因此,現今規定權力與財富性質的游戲規則已經改變。
盡管人們可以對技術的意義給予充分的想象,但是,歷史的經驗――同樣必須提到歷史――卻告誡人們,必須克制樂觀情緒。技術曾經是工業社會的助產士,然而,技術并未有效地緩解社會不公導致的沖突。因此,人們沒有理由把網絡表述為技術制造的天堂。這時,人們或許覺得,《千年警醒:信息化與知識經濟》的某些論點多少有些一廂情愿。
作者論證了網絡時代對于"人"的關懷:信息文明不僅表現為智力,同時表現為道德和審美;表現為人與各種環境――自然的與人工的――之間的和諧,"還表現為對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關注。全球計算機網絡使人們置身于彼此之間超越了國家、民族、地域和文化界限的、更廣泛的聯系和接觸之中,也使全球成為一個整體。……它使我們經歷更強烈的群體意識,要求人與人之間、不同國家、民族和文化之間相互尊重、理解和寬容,以理智的方法公正地解決爭端,達到一致或協調。"(18)然而,至少目前為止,這種跡象并不明顯。相反,網絡時代的特殊對抗已見端倪――有人稱之為"e體化"的焦慮:
……互聯網這個好像從魔瓶中釋放出來的技術怪物具有魔法般的力量,它也許會成為世界經濟加速分化的催化劑。一部分被推向金字塔的頂端,而另一部分則逐漸邊緣化,最終被世界經濟甩出去也未可知。
"我們正在創造一個所有人都可以自由進入的新世界,不會由于種族、經濟實力、軍事力量或者出生地的不同而產生任何特權或偏見。""在這個獨立的電腦網絡空間中,任何人在任何地點都可以自由地表達其觀點,無論這種觀點多么的奇異,都不必受到壓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20)――《千年警醒:信息化與知識經濟》不無贊賞地引用了《電腦網絡空間獨立宣言》。
教育職稱論文快速發表:《當代職業教育》是一份立足四川、面向全國,為職業院校辦學教學服務、為職教事業發展服務的綜合性學術期刊。所刊發文章,學術理論、工作綜述、信息資訊三者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