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作為一個教師,必然需要學生尊重、愛戴和親近,教學效果才能因之而如愿,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就是明證。而要得到學生的愛戴,教師就得具備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具備內在的人格魅力。
一、問題的提出
新世紀,我國教育改革的大手筆就是基礎教育改革。黨和國家通過這次改革,把一個民主、科學、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課程獻給新世紀的中國億萬青少年,目的是讓他們擁有一個民主、獨立、健康幸福的未來。①而新課程的實施者——學校教育,是青少年兒童美好未來最主要最直接的“策劃者”。教育學是“人學”,教育工程是“靈魂工程”。
學校教育,師生關系決定著學校的面貌和教育的成敗。所以,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要沖破重重阻力,把新課程理念轉化為實踐,探究師生關系存在的問題,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實施改革的前提和條件,又是實施改革的根本內容和任務。可從許多資料顯示: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目前大多停留在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探討上,較少涉及師生關系更廣泛的天地——精神、思想和生活的互動關系研究。其實,師生關系涉及廣泛的領域,包涵深刻的內容:倫理關系、情感關系。②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在以人為本的新時代,我們認為:努力建立民主、平等、促進個性發展的師生倫理關系和真誠、和諧、全面溝通的師生情感關系,是構建這一系統最科學、最理想的方向。
二、當前師生關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目前教育第一線的實際看,師生關系不容樂觀,尤其是我們廣大農村中小學教師,師生關系的觀念轉化,其過程艱難而漫長。歷史的經驗教訓是深刻的:目標教學,就是有目標可不講教學;“雙基”有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就自然具備了;至于素質教育,那就是“放羊”……如此種種,不一而足,離開了管、卡、壓,教師就“名不符實”!于是,歷史記下了這樣的事實——學生是新的,課程標準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教育、教學、師生關系“濤聲依舊”。就師生關系總體來說,在存在著急需改善和優化的復雜問題,其任務十分艱巨。
二·1、倫理關系方面,師生間的權利和義務“位置”模糊、混亂。
這里涉及的首先是學生觀的問題。學生觀,是指怎樣看待學生,把學生看成怎么樣的人,對學生采取怎么樣的態度問題。新時期的學生觀倡導:學生是發展的人、獨特的人、具有獨立意義的人。③
我們的現實大多是:教師滿堂灌,學生全程跟;教師包講,學生只需記好、背熟;學生違紀教鞭等著你;教師“過分”,學生疏遠你、報復你……厭學情緒就源于此,因為學生的自主權沒有了。
三、當前師生關系緊張的原因分析
三·1、傳統觀念僵化,是師生間權利、義務模糊、混亂的根源。
眾所周知,延續幾千年的中國封建教育,“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甚至“師生如君臣”之觀念根深蒂固。不少教師憑借已有的知識,手中一把戒尺,“成功指點”教壇一輩子。因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又因為“能者為師”,師是知識的權威生不得不“唯師是從”!今天的教師,對封建腐朽的師生關系,并非沒有鑒別力;對當今教育改革中新的師生關系要求,亦非一無所知。但是,“嚴師出高徒”。嚴,就要訓誡,就要懲罰,就要捉弄,就要挖苦,就要扳著面孔、舉起戒尺!很有道理!可惜,我們錯了。
我們是用“師道尊嚴”的“嚴”來詮釋“嚴師出高徒”的“嚴”。僅從這一點可以看到,我們要把教育觀念轉化為實踐活動的艱難程度。此外,在近代的廣大農村,文化教育滯后,有知識的人不多,教師曾一度是知識的化身,甚至“圣人”,少數修養不足的教師“小人得志”,挨于面子而放不下“架子”。2001年5月7日,江蘇某市區一名30歲的男教師因解答不出學生的提問,竟然自殺,這是最典型的例證。④諸多錯誤或落后的師生關系觀念成了教育弊端的淵源。縱觀我們教育現狀,“師道尊嚴”觀念的慣性仍很大。在這種觀念的導向下,我們對新課程的任何師生關系理念都難以接受,更談不上實施。任何改革觀念先行,舊的師生關系理念沒能轉化,是建立新型師生關系,落實師生應有權利和義務最具破壞性的阻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