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運用科學知識圖譜分析軟件CiteSpaceⅤ,對1989-2020年中國知網數據庫中職業教育治理的相關文獻,就發文年份、作者、機構、關鍵詞等多個維度進行了可視化分析。發現職業教育治理研究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即1989-2013年的職業教育治理研究的初始期和2014年之后的職業教育治理的抬升期。第一階段年發文量比較少,研究主題比較分散。第二階段的論文發文量增長較快,并相對聚焦于校企合作、高職教育、職教集團、治理結構、雙高計劃、鄉村振興等問題,但研究者和研究機構形成的合作網絡密度比較低。建議今后在聚焦改革發展主題、建立合作研究機制、改進研究方法和加強國際比較研究上下功夫,以提升研究質量和服務決策水平。
關鍵詞 職業教育治理;可視化分析;知識圖譜;研究綜述
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治理”作為一種新理念開始引起人們廣泛關注,在公共管理領域逐漸推廣開來。治理理論作為一種新的范式,主張政府、社會組織、市場、公民個人等主體通過溝通、協商、談判等方式對公共事務進行管理,解決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的方式與體制問題,倡導各相關主體共同生產公共產品或提供公共服務、共同承擔相應責任[2]。職業教育活動連接教育和經濟社會,涉及學校教育和各種培訓,實施主體多元、涵蓋要素眾多、治理模式多樣,這種公共產品有著比較復雜的治理體系,因而成為近年來職業教育研究的一個熱點。
本文運用CiteSpaceⅤ(5.0.R1版本)對職業教育治理研究文獻進行計量和可視化分析,通過對研究文獻的年份、作者及所屬機構、關鍵詞等進行共現分析,試圖發現我國職業教育治理研究的基本態勢、脈絡及前沿問題。數據源選用中國知網數據庫,以“職業教育治理”為主題進行檢索,時間起點設為默認,截至到2020年10月底,共檢索出1379條結果,手動去除99條無效結果(指無作者文獻、會議通知等),得到有效文獻1280篇。其中最早發文出現在1989年,數據時間跨度32年。
一、基本情況
(一)研究態勢
將檢索結果導入CiteSpace軟件進行數據轉換并進行可視化分析,通過建立文獻數量、主題與時間變化之間的關系反映職業教育治理研究的基本態勢。從圖1顯示的1989-2019年的年度發文趨勢看(2020年的文獻截至10月底,無法呈現整體趨勢,因此趨勢圖截至2019年),我國職業教育治理研究明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9-2013年)為職業教育治理研究的初始期。年發文量較少,25年發文總量僅占全部發文量的14%。研究主題比較分散,先后出現“職業院校”“內部治理能力”“高職教育”“職業教育”“治理結構”“職業教育集團”“治理模式”等相對集中的主題,見圖2。如在本階段早期,曾出現職業學校因生源減少而引起的招生秩序問題,為此國家出臺政策建立“分類定位、各安其位、禁止越位”的職業教育招生體系[3]。這時職業教育秩序治理成為研究的關注點。接著,研究者們比較多地關注職業學校內部問題,比如職業院校在和企業開展校企合作中采用的治理機制[4]、綜合類大學辦高職的內部治理模式[5]等。隨著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深入推進,在2006年職教集團總量達到116個[6],這時研究者們轉向職教集團治理問題,從身份確定、完善運行機制等方面解決職教集團這一新事物面臨的治理窘境[7]。2010-2013年,文獻中越來越多地出現“校企合作”“內部治理結構”“利益相關者”“治理模式”等關鍵詞,職業教育治理研究的范圍有所擴展。
第二階段(2014年至今)為職業教育治理研究的抬升期。2014年6月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同志就發展職業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中提出要“加大職業教育制度創新”“完善現代職業學校制度”,要求完善學校治理結構,提升治理能力。同期,教育部等部門聯合印發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在此政策背景下,研究者們在開始圍繞現代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建設開展研究,“產教融合”“治理能力”“協同治理”“治理體系”“現代學徒制”“治理機制”“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混合所有制”等作為研究熱點陸續出現,并一直延續至今。
(二)作者分析
一般而言,發表論文數量可以反映出作者對特定主題的關注程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作者的學術貢獻。1280篇職業教育治理研究文獻共涉及作者508人。其中發表論文頻次10 次及以上的有6人,見表1,占比為1.2%;出現頻次3~9次的有50人,占比9.8%;出現頻次1~2次的有452人,占比89%。這說明我國職業教育治理研究主題受到較多學者的關注,但是能持續研究的作者并不多。
運用CiteSpace進行作者合作網絡的可視化分析,選擇路徑算法(pathfinder),得到核心作者的合作網絡,見圖3。其中Nodes(節點)= 508,Links(連線)= 247,Density(密度)= 0.0019,節點的大小與作者發表論文的數量正相關,節點之間的連線則表示作者之間的合作網絡。
圖3顯示,肖鳳翔、朱德全和南旭光3位研究者處在節點最大的位置,節點越大反映發表論文數量越多。但是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職業教育治理研究的作者們合作網絡密度比較低,初具規模的合作團隊僅有少量幾個。規模最大的是肖鳳翔團隊,成員有8人,該團隊主要聚焦于職業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國家資歷框架等研究領域。其次是朱德全團隊,包含7人,研究選題主要圍繞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機制、職業教育治理機制。第三是來自同一個單位的南旭光和張培2人團隊,主要研究校企合作治理、新技術變革對職業教育影響等。
推薦閱讀:職業教育方面有什么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