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中國夢,是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來,習近平同志所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和重要執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文章發表在《教育導刊》上,是職業教育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中國夢”,宣傳教育,精神動力
“中國夢”關乎著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凝聚了中國人民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憧憬和期待;它是整個中華民族不斷追求的夢想,是億萬人民世代相傳的夙愿,每個中國人都是中國夢的參與者、創造者。
一、“中國夢”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和其他中央領導同志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大型展覽《復興之路》并發表重要講話。在講話中,習近平同志第一次對“中國夢”進行了一個實質的定義,他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習近平同志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論述,為指引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共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2013年3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2013年4月8日,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在京召開深化中國夢宣傳教育座談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在會上說,要把“中國夢”宣傳教育不斷引向深入,要在突出思想內涵、增強認知認同上下功夫,在把握實踐要求、推動實際工作上下功夫,積聚團結奮進的正能量,激勵人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同心共筑“中國夢”。
二、“中國夢”的現實意義
“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和社會和諧。“中國夢”的提出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1、體現了綜合國力的躍升
“中國夢”的第一要義,就是實現綜合國力進一步躍升。如今,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并未根本改變。黨的十八大描繪了到2020年的宏偉目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
2、體現了幸福指數的提升
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利益、謀幸福,因此,黨領導人民實現“中國夢”的根本目的,就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進而提升全社會的幸福指數。“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構建和諧社會,既是人們的共同理想和愿望,也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
3、體現了中華文明的超越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五位一體”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個方面。從明確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三位一體,到強調加強社會建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再到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確定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這既是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態訴求的積極回應,也是我們的執政黨順應時代潮流,不斷追求創新與超越的優秀成果。
4、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觀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闡明了“中國夢”“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也指明了“中國夢”的動力源泉。歷史證明,個人的前途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征程中,唯有將個人之夢寄托于國家之夢、民族之夢,夢想才有成真的可能。
三、把“中國夢”宣傳教育不斷引向深入
在3月20日的全國兩會新聞宣傳工作總結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說,要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宣傳講話的重大意義、豐富內容和實踐要求,充分反映廣大干部群眾的熱烈反響和實際行動,把“中國夢”宣傳教育不斷引向深入,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1、深化宣傳要注重把握實質
準確把握“中國夢”的精神實質,是新聞媒體做好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必須準確把握好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基本內涵,把握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重要遵循,把握好“中國夢”是人民的夢這一本質屬性,把“中國夢”的宣傳教育,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結合起來,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結合起來,同做好當前各項工作結合起來,引導人們堅定理想信念、構筑精神支柱,積極投身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之中。
2、深化宣傳要注重以人為本
只有喜愛才會被接受,只有親民才具感染力。要積極實踐“三貼近”原則,面向基層、深入挖掘、廣泛宣傳各行各業普通勞動者和基層黨組織在黨的領導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腳踏實地、實干興邦、奉獻創新、不懈奮斗的生動實踐,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改變灌輸式的單向傳播方式為互動式的雙向傳播方式,開展諸如征文競賽、攝影比賽、微博討論、微信交流等多種形式和活動,唱響主旋律、弘揚主流價值觀,為“中國夢”的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3、深化宣傳要注重資源整合
在全媒體時代,隨著信息傳播方式日趨多元和新媒體發展速度加快,要加強媒體內部資源整合,不斷提升報刊、網絡、微博、微信的聯動互動,提高多種新媒體渠道和資源的整合發布能力,探索建立“立體化、數字化、互動化”的現代傳播新格局;新聞宣傳媒體要積極加強與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聯絡與溝通,加強和廣大干部群的交流與互動,形成“中國夢”宣傳教育的整體效應和合力推進的良好工作格局。
教育學術期刊網期刊投稿:《教育導刊》雜志創刊于1983年,是廣州市教育局主管、廣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主辦的綜合性教育理論刊物,立足于廣州,面向全國,國內外公開發行。
參考文獻
①許俊,《要深入開展中國夢宣傳 走向普通大眾》[DL].南海網
②“中國夢”[DL].百度網
③《劉奇葆在全國兩會新聞宣傳工作總結會議上強調:把中國夢宣傳教育不斷引向深入》[DL].新華網
④《新聞出版系統深化中國夢宣傳教育座談會》[DL].中國新聞出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