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雷彩銀
[摘 要] 科學精神是現代人應當具備的基本品格,是兒童必須發展的基本素養。兒童科學精神的形成有賴于教師的引導,這使得科學精神必然是幼兒園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來說,幼兒園教師應當具有求真精神、質疑與批判精神、探究精神。在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幼兒園教師應善于將自身的科學精神轉化為有效的科學教育意識,將自己對科學價值的理解與認同轉化為推動幼兒科學活動開展的精神動力,支持幼兒自由、自主、自在地進行科學體驗和科學探索,使幼兒在教師科學精神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逐漸養成敢于求真、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關鍵詞] 科學精神;科學教育意識;教師素養
科學精神是個體在科學活動中所形成和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征,是各種科學價值觀、科學品質以及行為準則的整合,[1]是科學的靈魂和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2]它包含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開拓創新等要素。[3]因此,科學精神也被視為現代人的基本品格,是兒童必須發展的基本核心素養。科學精神的培養始于個體生命成長的初期,它可以使個體從小培養出正確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科學思維,同時也有助于幼兒良好學習品質的形成。幼兒園科學活動的目標是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它通過發展幼兒的科學意識、科學精神、科學思維、科學能力來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和全面可持續發展。[4][5]雖然學前期的兒童具有初步的科學意識和科學能力,但這種科學品質尚處于啟蒙和未開化期。科學精神既是幼兒科學品質發展的目標,也是幼兒科學品質發展的基本前提,幼兒科學精神的發展有賴于教師的科學引導。因此,發展幼兒園教師的科學精神,對于幼兒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以教師的科學精神來助推幼兒科學精神的發展,其目的是為幼兒科學素養的發展注入持久的思想動力。幼兒園教師應該在專業學習和教學實踐中不斷發展自身的科學精神,并優化科學教育活動過程,不斷提升科學教育活動的目的性和適切性。
一、幼兒園教師科學精神的價值
科學精神是個體科學素養的基本組成部分,同時也反映了人類在認識自然、社會以及人類本身過程中的態度與思維。[6]科學精神是幼兒園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教師具備什么樣的科學精神不僅關系著他們對科學以及科學教育的態度,同時也關系著自身科學素養與專業素質的發展,更關乎著教師在科學教育活動過程中如何去發現幼兒的科學行為并有效支持和引導幼兒科學精神與科學素養的發展。[7]因此,科學精神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其價值應該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得到更深入的認識和挖掘。
首先,科學精神是發展幼兒園教師科學教育專業素養的基礎。有研究認為,科學精神包含三個層次,即認識層次、社會關系層次和價值觀層次。其中,認識層次主要表現在科學認識的客觀性、邏輯一致性和實踐的可檢驗性等方面,它們直接體現了科學的本質特征;社會關系層次主要表現在科學的普遍性、共有性、無私利性和有條理的懷疑論等方面;價值觀層次主要是指科學應該通過求真來實現求善和求美。[8]由此可以看出,科學精神不僅是幼兒園教師科學素養和專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其實現專業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思維方式。科學精神的求真、務實、探究、創新、堅持、合作可以使幼兒園教師對自身的專業發展始終保持理性、審思和堅毅的態度,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一種思想上的自覺,讓教師的專業發展有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和科學的思維方式。科學精神對幼兒園教師科學教育專業素養的促進是基礎性和根本性的,如果缺乏科學精神,教師的科學素養就是不完整的,其發展也會缺乏動力和方向。
其次,科學精神是養成幼兒園教師科學教育意識的動力源泉。科學精神是科學的實質和靈魂,是個體科學素養的綜合體現,是科學知識、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集中表達,是更具根本性和基礎性的信念、意識和品格。[9]要有效開展科學教育活動,就需要幼兒園教師具有良好的科學教育活動意識,而這種意識又是以科學精神的存在、產生與應用為基本前提。只有具備了良好的科學精神,幼兒園教師才能從幼兒的發展需要出發去審視科學教育活動對幼兒全面發展的價值,才能發現幼兒的科學行為并產生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質條件服務于幼兒科學素養發展的意識。如果教師本身缺乏對科學價值的敏感性和良好的科學態度、科學思維與科學方法,那么他們既不會產生系統開展科學活動的內在動機,也無法有效支持幼兒科學實踐活動的開展。
再次,幼兒園教師的科學精神是培養幼兒科學精神與科學素養的基本前提。幼兒的學習具有模仿性,他們會通過觀察來發展自身的認識與行為,當教師對科學表現出良好的興趣并能夠以科學的思維和科學的方式去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時,幼兒就可以從教師的一言一行中潛移默化地發展出良好的科學認識、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幼兒的科學興趣和科學素養,在發展幼兒具體的科學知識和科學能力之前,教師要通過適宜的科學活動來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與熱愛。教師的科學精神為幼兒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它會強化幼兒的科學意識和科學行為,使幼兒在不斷的自我感知與探索中強化對科學的理性認識。此外,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具有明確的組織性和目的性,教師在科學活動中通過系統的支持、引導與師幼互動可以進一步引發幼兒對科學現象產生興趣和形成認知,幫助幼兒發展出淺顯的科學知識和初步的科學能力。正是因為有了教師科學精神的無意滲透和有目的性引導,幼兒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的發展就有了良好的先行基礎和支持力量,幼兒就可以將泛化和無意識的科學興趣發展成為具有良好結構的科學品質。
二、幼兒園教師應具備的科學精神
科學不同于一般的經驗常識,它是一個具有自身嚴格定義的認知工具系統。科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規律的知識體系,是人們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同時也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在關于近代科學的兩種概念范式中,理性傳統的科學凸顯了理性的作用,它致力于將自然界徹底理性化;功利傳統的科學則將知識視為改造世界的工具,實驗在科學發展過程中起著奠基性的作用。在將自然數學化和研究方法論化之后,現代科學的精神氣質也被默頓概括為普遍性、共有性、無私利性和有條理的懷疑主義,具體又表現為懷疑與批判精神、探索精神、求真精神和普遍理性精神。[10]學前兒童的學習具有生活性、經驗性和探究性,他們此時尚未發展起基本的認知符號系統和成熟的科學能力體系,其科學活動應側重于科學理性的生發而非科學知識的積累。[11]因此,對幼兒開展的科學教育活動是生活化、童趣化、游戲化和直觀化的,其目的是發展幼兒基本的科學興趣和初步的科學經驗、科學思維和科學能力。[12][13]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涵蓋了科學精神的主要內容,教師應該以自身完備的科學精神來發展幼兒的科學精神,讓幼兒在教師科學精神的推動下能理性地看待科學并積極地發展自身的科學素養。
首先,幼兒園教師應該具備求真的科學精神。求真是科學精神的基本內核,它是指科學實踐主體要客觀真實地對待各種科學現象。缺乏求真的科學精神就無從把握科學的本質與規律,就會使得個體在認識世界時陷入主觀臆斷。如果缺乏對客觀世界普遍規律的認識,人類不僅無法更好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同時也會使人類社會陷入混亂無序的狀態。幼兒園教師求真的科學精神不僅指幼兒園教師在面對有關的科學現象和科學行為時要秉持追求客觀真理的態度,同時教師對幼兒的科學行為和科學學習的認識也要符合幼兒的發展規律并認識到其存在的個體差異,要力求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努力做到求真務實,不以個人的偏好來替代對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追求。
其次,幼兒園教師應該具備質疑和批判的科學精神。質疑和批判是一種基本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活動,沒有質疑和批判就不可能突破人類現有的科學認識去達到對事物的深層理解。事實上,人類對自然、社會以及人類自身的認識具有經驗性、階段性和遞進性,而所謂的客觀真理在某種程度上也只存在于特定的情境和認識水平當中,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也會不斷趨于深入和全面。因此,幼兒園教師也應該具備質疑與批判的科學精神,能夠堅持理性和自由的獨立人格,能夠正確對待科學傳統與科學權威,能夠對自己感到疑惑或者有不同見解的事物發出正當的質疑。[14]在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如果教師具備良好的質疑和批判精神,他們就能夠解放幼兒的思維和思想,并引導和支持幼兒提出自己的問題和對事物的見解。
再次,幼兒園教師應該具備探究的科學精神。科學不僅僅是一種思維活動,同時也是一種實踐活動,任何的認識、假設都只有轉化成為實踐才能成為影響和改變人類生產與生活實踐的工具和成果。科學探究是尋求科學真理和驗證科學質疑、進行科學批判的基本手段,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科學能力,教師應該具備將自身的科學理念、科學認識轉化為科學行動的意念和能力。所謂探究精神就是要勤于動腦和動手,要通過實踐活動來驗證先驗的假設和判斷。教師不僅要自身具備這種精神,同時更要以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精神來發展他們的科學探究行為,讓幼兒在不斷的動手操作中切身去感知和認識科學。
三、幼兒園教師的科學教育意識
幼兒園教育具有啟蒙性,科學教育的本質是要將幼兒從生命之初的混沌狀態發展至理性和智慧狀態,并最終臻至精神的健全與完滿。科學精神是開展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和有效發展幼兒科學素養的基本支撐,幼兒園教師要不斷發展自身的科學精神并將其有效轉化為教育實踐。
首先,幼兒園教師要善于將自身的科學精神有效轉化為科學教育意識。個體在開展某項具體的工作時需要先喚醒自己的工作意識,只有有了意識才能使得工作更具目的性和方向性。在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幼兒園教師應該將自身的科學精神轉化為有效的科學教育活動意識,要將對科學價值的理解和認同轉化為推動幼兒科學活動開展的精神動力。實現科學精神向科學教育意識轉化的主要路徑包括基于求真精神去正確認識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與內容,基于質疑與批判精神去客觀認識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過程、形式與內容,基于探究精神去充分選擇適宜的科學活動方法,要通過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科學探究環境來發展他們積極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科學品質。經由科學教育活動意識的推動,幼兒園教師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就會更注重運用真實情境去發展幼兒敢于探究、敢于質疑、敢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和良好的思維品質。
其次,幼兒園教師要善于利用科學教育活動意識助推幼兒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的發展。當教師具備良好的科學教育意識時,他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就容易形成科學的教育態度并采取適宜的教學模式。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肩負著幼兒科學啟蒙和促進幼兒整全成長的雙重使命,因此,幼兒園教師在科學教育活動意識的推動下要從幼兒生命體驗的高度去呵護幼兒的天性與好奇心,支持幼兒自由、自主、自在地進行科學體驗和科學探索,要為幼兒提供充分的自我表達的機會,養成其獨立、求真、質疑的科學精神。[15]此外,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向幼兒傳輸一些關于科學的知識、理念和精神,要用自己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幼兒。幼兒園科學教育不能單純是知識的傳輸,教師應該從意義和價值層面去激發幼兒的科學興趣與科學欲望,要善于對幼兒的科學行為進行觀察和引導,要使幼兒的科學探究活動能與其自身的生命體驗建立起意義關聯。這種基于生命體驗和科學精神的科學教育活動才能使幼兒更深刻地體驗到科學對于個體發展的意義,并使得幼兒科學素養的發展具有更持久的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陳琴,龐麗娟.論科學的本質與科學教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02):70-74.
[2]秦元海.論科學精神:兼析我國科學精神的缺失與培養[D].上海:復旦大學,2006:14.
[3]馬來平.試論科學精神的核心與內容[J].文史哲,2001(04):51-54.
[4]吳雪梅.陶藝活動與幼兒科學品質的培養[J].學前教育研究,2019(09):93-96.
[5]侯耿耿.幼兒科學探究的有效支持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20(01):92-95.
[6]張妍.論科學精神的價值理性[J].學術交流,2011(03):44-48.
[7]李少華.幼兒園教師科學素養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1.
[8]彭炳忠.論科學精神[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8(10):24-28.
[9]劉龍伏.科學精神涵義辨析[J].江漢論壇,2003(12):106-110.
[10]吳國盛.科學與人文[J].中國社會科學,2001(04):4-15+203.
[11]楊曉萍,楊柳玉.超越功利主義:學前兒童STEM教育的知識論反思[J].學前教育研究,2020(06):31-40.
[12]王燕.追求生活化的科學教學活動[J].教育科研論壇,2010(10):56-57.
[13]馮雅靜.幼兒園科學教育游戲化的實施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5(03):67-69.
[14]周利文.幼兒園集體科學活動組織實施中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09(08):41-44.
[15]靳一娜,王曉慶.幼兒園科學教育實施現狀的調查研究:以河北省張家口、廊坊、邢臺和石家莊地區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04):43-46.
推薦閱讀:兒童與健康幼兒教育類論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