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國學教育的千里之行當始于漢字教育

來源:期刊VIP網(wǎng)所屬分類:學前教育時間:瀏覽:

  關鍵詞:國學;文化;漢字;教育

  摘要:漢字是中國文化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元素,也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載體,推展國學教育的千里之行,當始于漢字教育。

教育界

  推薦閱讀:教育界期刊發(fā)表教師論文認可嗎

  .1. 引言

  近些年,國學教育成為熱門話題。什么是國學?國學包括哪些內(nèi)容?國學教育的內(nèi)容是什么?國學教育應如何推展?這是我們討論國學和國學教育問題需要首先明確的。

  對于什么是國學?國學包括哪些內(nèi)容?各家說法很多。所謂的國學,簡單地說就是中國文化之學或中華文化之學。國學包括哪些內(nèi)容呢?應該包括中國古往今來的思想、哲學、政治、經(jīng)濟、禮制、歷史、地理、漢語、漢字、文學、醫(yī)學、科學技術及書畫、音樂、藝術、民俗等諸多方面。有精神層面的內(nèi)容,也有物質(zhì)層面的內(nèi)容;有人文科學內(nèi)容,也有自然科學內(nèi)容;既包括古代的內(nèi)容,也應該包括現(xiàn)當代的內(nèi)容。中國文化之學,以文字形式集中保存在經(jīng)史子集文獻之中;以物質(zhì)形態(tài)保存在遍布中華大地及海外的名勝古跡之中,保存在先人遺留下來的古董物件之中;以意識形態(tài)反映在國人及海外僑胞生活的思想言行之中。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的寶貴財富。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yè)中,她可以給我們經(jīng)驗,給我們智慧,給我們力量。中國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對全人類的偉大貢獻,在世界已如此國際化的今天,她可以為和諧世界的建立,提供經(jīng)驗和智慧。

  國學教育的內(nèi)容是什么?國學教育應如何推展?我對此很關心,很感興趣,但缺少深入研究。這里僅從漢字和漢字教學角度,為國學教育奉獻一孔之見,供有關方面參考。

  2. 漢字是中國文化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元素

  我們說國學教育的千里之行當始于漢字教育,是因為漢字是中國文化最重要最有特色的元素。文字是判斷某種文明起源的重要標志,沒有文字的文明是很難想象的。漢字作為世界上古老的并仍在廣泛使用的意音文字體系,不僅記載了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也以其獨特的形式,反映了上古社會的文化形態(tài),體現(xiàn)了漢民族認識事物的特定思維方式和審美習慣。國學大師陳寅恪在1935年給沈兼士先生的信中曾說:“依照今日訓沽學之標準,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1] 。有人把漢字形象地比喻為漢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活化石”,是很有道理的。

  漢字文化無處不在,遍布在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沉積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之中,活躍在我們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融化在我們中華兒女的血液里。近十數(shù)年間,文化部原部長王蒙先生在多個場合對此發(fā)表了精彩的論述。他認為中國文化的特色“首先是漢字文化” [2] ,“漢字實際上是中國文化的基礎” [3]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魂,“中國人應該把漢字當成自己的精神家園,中國人沒有了漢字就像人沒有魂一樣” [4] 。他主張把漢字列為中國文化的第一支柱 [5] 。

  在普通國人的心目中,漢字也是非常神圣的。六七十年前,“敬惜字紙”還是婦孺皆知的規(guī)矩。在歷經(jīng)文字改革、文革和改革開放之后,“漢語/漢字”依然能成為中國大學生心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符號 [6] 。

  在外國人的眼里,漢字是中國文化的象征。許多留學生,是因為對漢字著迷,才選擇學習漢語。法國漢語教學首任總督學白樂桑先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白樂桑說:“漢字在我的眼里是最美的” [7] ,“如果沒有漢字,我就不會選擇學漢語” [7] 。在外國發(fā)行的郵票中,大凡與中國有關,都會使用漢字,如:聯(lián)合國發(fā)行的郵票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聯(lián)合國”三個字。美國為紀念“中國抗戰(zhàn)五周年”而發(fā)行的郵票上,印有“民族、民權、民生”及“抗戰(zhàn)建國”十個漢字 [8] 。

  漢字在中國文化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我們要開展國學教育,弘揚中國文化,能不從漢字教育開始嗎?

  3. 漢字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載體

  我們說國學教育的千里之行當始于漢字教育,因為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最重要載體。說到漢字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載體,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集中保存中國古代文化的經(jīng)、史、子、集。這些無比珍貴典籍文獻,都是用漢字記載下來的。以倉頡為首的睿智的先賢,創(chuàng)造完善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方言、超時空的漢字體系,讓我們中華兒女得以世代享用這些凝結著先人智慧、經(jīng)驗的典籍文獻,從中獲得教益。

  眾所周知,經(jīng)、史、子、集中的典籍文獻,使用的是古代漢語。一般來說,在古代漢語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一個字記錄的就是一個詞,字就是詞,詞就是字。如果一定要拿現(xiàn)代語言學術語表述的話,就是古代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比如:天、地、乾、坤、日、月、陰、陽、山、川、湖、海、草、木、蟲、魚、春、夏、秋、冬、雨、雪、風、霜、生、老、病、死、身、體、發(fā)、膚、口、鼻、耳、目、喜、怒、哀、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君、臣、文、武、士、農(nóng)、工、商、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古代漢語中有復音詞,但所占比例較少。而且除了極少數(shù)聯(lián)綿詞、譯音詞以外,也都是構詞字形音義的有機組合。如果構詞字是已經(jīng)學過的,許多合成詞可以無師自通。

  我們傳統(tǒng)的語文教育,大體上是先識字寫字,再讀書背書,再后作文章。以宋元以來語文教育為例,在啟蒙階段,先學《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這三本書合稱“三百千”)。學完這三本識字教材,就可以掌握不重復常用漢字大約1500個 [9] 1。學會這1500字,就掌握了漢語的基本詞匯,就可以逐步轉(zhuǎn)入對書面語閱讀理解為主的讀書背書階段,內(nèi)容出入于以儒家經(jīng)典為主的經(jīng)、史、子、集之中。學生在閱讀背誦經(jīng)典文章詩詞過程中,一方面鞏固已學漢字,擴大識字量;一方面熟悉如何表情達意,了解抒情、敘事、說理等不同文章的行文技巧。最后進入高級階段,學習對對子、作詩、作文章。大體形成“識字寫字(輸入)→讀書背書(輸入)→作文章(輸出)”的語文教育程序。從這個教學程序可知,閱讀經(jīng)典是以大量識字為基礎的。

  我們要推展國學教育,必然要引導學生閱讀國學經(jīng)典文獻。國學經(jīng)典文獻都是用漢字書寫的,學不好漢字怎么能學好國學經(jīng)典文獻呢?

  4. 漢字教育現(xiàn)狀堪憂

  我們說國學教育的千里之行當始于漢字教育,因為當今漢字教育的現(xiàn)狀令人憂慮。

  王蒙先生曾以非常失望的口吻說:“可惜的是,當下在青年人中,對于漢字的識讀寫用,有黃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的趨勢。一是錯別字到處出現(xiàn)。一是成語熟語的亂用誤用” [2] 。《重慶晨報》為此提供了一則典型事例:大學畢業(yè)的小蔡,因為一份手寫的簡歷,而丟掉即將到手的工作。原來,小蔡“在400字簡歷里,竟寫了24個錯別字” [10] 。有媒體認為“400字簡歷24個錯字,折射漢字危機” [11] 。

  近十多年,關于國民特別是學生漢字書寫能力下降的呼聲不絕于耳。光明網(wǎng)進行的一次“漢字書寫調(diào)查”結果顯示:“85.29%的人認同全民漢字手寫水平在下降” [12] 。教育部、國家語委發(fā)布的《2010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也指出:“學生的漢語能力、漢字書寫能力在退化,需要引起注意” [13] 。

  國民特別是在校學生錯別字多、書寫能力差等問題,已經(jīng)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2011年教育部發(fā)布了《教育部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河南電視臺的“漢字英雄”、央視的“漢字聽寫大會”節(jié)目火爆,不少學校開展“漢字聽寫大賽”活動,社會上的“書法課外班”不斷增加。至于錯別字多、書寫能力差的原因,社會輿論多歸結于電腦、手機的使用或書法教育缺乏。也有人認為是二三十年以來外語教學擠占了母語語文教育時間。電腦手機鍵盤的使用、書法教育的缺乏、外語被長時間有失恰當?shù)貜娬{(diào),的確是國民特別是學生漢字應用水平下降的原因,但恐怕都算不上根本原因。而且已經(jīng)采取的應對措施,效果也有限。加強書法教育主要是促進學生把漢字寫得好看一點,對學生漢字應用整體水平作用不大。“漢字英雄”、“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聽寫大賽”創(chuàng)意不錯,對國民特別是在校學生的漢字學習肯定有一些促進。但對于少數(shù)參加者來說,歸根結底還是個“秀”;對于開發(fā)者來說,是一種有文化意識的商業(yè)行為。且能走多遠也難以預知。電腦手機鍵盤更多地使用是大勢所趨,大家對此基本上是無可奈何。

  國民特別是在校學生的漢語能力、漢字能力下降,從根本上說,主要是基礎語文教育中的漢字教育薄弱低迷所致。從前文“識字寫字(輸入)→讀書背書(輸入)→作文章(輸出)”的教學程序可以看出,傳統(tǒng)語文教育是以漢字為出發(fā)點和首要重點的,抓住了漢語的根本。亙古不變的傳統(tǒng),必有其根深蒂固的合理性,是應該好好繼承的。但是,我們現(xiàn)當代基礎語文教育,基本上是以西方語言學和語言教學理論為指導的,走上了與傳統(tǒng)語文教育完全不同的道路。這就不能不給漢字教育帶來極大的影響。

  一是改“先識字再讀書后作文”為“邊讀書邊識字邊作文”。先識字再讀書,可以讓學習者在積累1500個基本字詞基礎上,順利進入典范書面語文獻的閱讀。邊讀書邊識字,只有到高級階段才有可能閱讀典范書面語文獻。識字、讀書是語言的輸入,作文是語言的輸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先識字再讀書后作文,有了字詞的足夠儲備,閱讀了大量典范書面語文獻,接下來的作文,自然是輕松愉快的、有模有樣的。邊讀書邊作文,要求學生在不識多少字、沒讀幾篇正經(jīng)文章的時候作文,不似無米之炊才怪。寫出來的文章,或言之無物、缺少文采,或錯字頻出,字跡難看,不是很正常的嗎?

  二是忽視“字是漢語的基本結構單位” [14] [15] 的事實,輕漢字,重句法,重詞法。傳統(tǒng)語文教育以字為本,用扎扎實實的漢字學習帶動復音詞和句子的學習,順理成章,事半而功倍,正所謂“振本而末從” [16] 。現(xiàn)當代語文教育顛倒了字和復音詞、句子學習的本末關系,以句帶動復音詞學習,以復音詞帶動字的學習。這種重末輕本的語文教育架構中,漢字教育怎么能不薄弱低迷呢?

  三是改“集中識字”為“分散識字”。集中識字,可以從獨體到合體逐步展開,可以利用表義偏旁和表音偏旁系聯(lián)合體字,有系統(tǒng)地推展?jié)h字教學,減輕教學難度。分散識字,無法按漢字自身特點和規(guī)律去進行教學,教學難度大,效率低。

  四是以語文知識灌輸代替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語文教育致力的是識字寫字、閱讀理解書面語言、撰寫文章、吟詩作對。現(xiàn)當代語文教育卻在句法、詞法知識方面下了許多功夫。以致胡明揚先生曾痛心地說:“我們的語文教學完全違背了我們祖先幾千年的經(jīng)驗,把重點放到似乎很有學問的語言知識上去,結果也只能‘誤盡天下蒼生’” [17] 。

  在現(xiàn)行的語文教育體系中,漢字教育薄弱低迷的問題,是很難得到根本性改變的,這是讓人十分憂慮的。

  此外,我們中小學語文教師的漢字水平和漢字教學水平也是令人憂慮的。王寧先生《漢字構形學講座·前言》中有這樣一則信息:“1999年,我們設計了一份關于漢字學基礎知識的問卷在540位中小學教師中進行調(diào)查,內(nèi)容都是非常簡單的屬于‘小兒科’的問題,結果回答的錯誤率占到68%,有的問題錯誤率占到92%” [18] 。教師缺少必要的漢字學基礎知識,是沒辦法把漢字形音義講清楚的。教師講不清楚,學生自然也就掌握不好。由于教師缺少必要的漢字學基礎知識,不講理據(jù)、不用動腦筋的“部件分析法”就大行其道,用“俗文字學”妄解文字的也屢見不鮮,這怎么能教好漢字呢?

  5. 結語

  漢字教育是整個國學教育的基礎,漢字是國學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育未能得其正道,受傷害最大的就是漢字教育。改變這種狀況的根本辦法,是撥亂反正,構建以漢字教育為龍頭的語文教育體系。不過,這可能需要漫長的時間。國學教育是事關民族前途的大事,為了推展國學教育,無論如何,我們得在漢字教育方面做一些補偏救弊的事情。比如在現(xiàn)行語文教育體系中,設法增加漢字教育的內(nèi)容;通過培訓或業(yè)務進修等形式,為在職的中小學語文教師補上普通漢字學的基本知識;在各師范院校的教育中加強普通漢字學的教學和漢字教育研究等。

  參考文獻

  NOTES

  1此前人們一般采用張志公先生《傳統(tǒng)語文教育教材論》的說法,認為“三百千”共用不重復的單字約2000字。但據(jù)同濟大學李海燕采用現(xiàn)代計算機數(shù)據(jù)庫技術統(tǒng)計,“三百千”用字總量為2708字次,字種數(shù)為1474個。本文依據(jù)后者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詳情,請參閱李海燕《關于“三百千”的用字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田林县| 安庆市| 苏尼特左旗| 清水县| 赞皇县| 华亭县| 贺州市| 新绛县| 麻阳| 新化县| 吉水县| 德庆县| 高陵县| 汝南县| 波密县| 河南省| 盐津县| 衡东县| 纳雍县| 南靖县| 四平市| 顺昌县| 滦平县| 信阳市| 彩票| 太谷县| 璧山县| 美姑县| 景洪市| 岳普湖县| 内江市| 宁远县| 时尚| 十堰市| 尼勒克县| 志丹县| 毕节市| 兴海县| 昌黎县| 库尔勒市| 沅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