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高速增長為社會各個領域不斷注入新的活力,使得社會紅利不斷增多。與此同時,我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工作也出現了一些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本文立足于經濟新常態背景,對經濟新常態的概念和特征予以闡述,并運用相關理論知識,分析經濟新常態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的新要求。當前經濟環境下,相關單位要切實完善就業政策,加大就業扶持,加快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提升本單位服務效能。
[關鍵詞]社會保障;需求;勞動者;新常態
《人力資源》雜志關注人與級織的協同發展,突出問題導向,主張一切因人的能力而改變,將得雜的人事做簡單,彰顯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在制度、機制、流程、技術創新中的應用價值,突出HR實務和操作方法。
一、經濟新常態的概念和特征
經濟新常態主要是指一國經濟進入到新階段后,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面臨著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的一種經濟運行狀態。經濟新常態主要包括新階段、新機遇、新問題、新情況以及新挑戰四個層面,是相對于上一階段的經濟運行狀態而言的一種經濟狀態,有其固有的特征:第一,經濟增長速度換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國家在各個領域出臺政策調控經濟增長質量,革除過去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弊病。綜合歷史經驗來看,國家推動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許多政策都需要逐步落地,勢必會引起經濟發展“陣痛”,進而導致經濟增長速度逐步放緩,對我國民生領域(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領域)造成相關影響。第二,經濟增長方式得以改變。改革開放前三十年,許多地區過于注重經濟增長效率的提升,忽視了環境保護工作,致使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改革開放后十年,我國逐步意識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性,力求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重點解決經濟增長方式問題,處理好人力資源成本、環境保護、土地價格、能源和原材料領域的問題,實現經濟高質量增長。第三,經濟結構的轉變。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由于國家稅收優化、財政支持政策的變動,我國的城鄉經濟結構、產業需求變化以及產業結構都發生了改變,服務型等第三產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軍”。
二、經濟新常態下關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的分析
經濟性常態背景下,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的換擋、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以及經濟結構的轉變都會影響我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工作的開展。一方面,我國作為傳統“人口紅利”大國的優勢逐漸消失,企業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更為重視知識型人才、創新型人才以及技術型人才。另一方面,經濟結構的轉變則意味著人力資本的投入不再以數量取勝,而是以質量取勝。勞動者如果無法適應經濟新常態發展要求,則容易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中被淘汰。由此,我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工作也呈現出新的變化,面臨著新的挑戰。如何科學、高效的解決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工作中潛藏的主要矛盾,成為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工作人員重點思考的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一)企業用工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勞動力成本上漲,企業的優質勞動力用工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企業產業轉型使得企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技術創新以及生產經營轉型層面,進而影響企業整個生產成本的上升,由此會導致勞動力市場也發生相應的變化。例如,優質勞動力成本的上漲使得企業難以最大限度的開展人力資源工作,在資本有限的情況下,難以充分吸引優質勞動者進入企業就業。因此,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如何抓住主要矛盾,解決企業用工矛盾,成為人資社保工作的重要方向。
(二)勞動者就業難問題凸出化社會對勞動力供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企業會逐步朝著科技密集型、知識密集型過渡,由此對勞動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備技術、知識或者相關專業能力的優質勞動力往往能夠迅速的在相關行業占據競爭制高點。與此同時,部分勞動者受限于文化背景、專業技能以及技術水平,則能以尋求高質量的就業,就業難問題逐步突出化。部分勞動者在就業難的情況下,加之缺乏相關的法律意識,很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甚至危及社會穩定的根基。因此,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工作人員需要革新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工作,立足于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靈活的運用多種機制來進一步協調好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關系,實現用工匹配,助力于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勞動者就業區域發生改變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使得城鄉經濟結構以及區域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勞動者通常會選擇經濟發展環境更好的地區進行就業,由此導致區域勞動力發展失衡。所以,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工作人員需要立足于本區域實際狀況,尋求本區域經濟發展優勢和經濟發展劣勢,把握好經濟發展與人力資源管理之間的關系,多元化的運用相關工具進行調控,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和就業市場,提升勞動者的幸福感和滿意感。
三、經濟新常態下關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的思考
(一)加快就業指導,解決用工矛盾
企業用工難問題、城鄉就業問題、區域就業問題以及大學生就業問題是當前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領域需要重點予以解決的問題。為此,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工作人員要進一步挖掘自身潛力,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專業化知識解決相關問題。第一,加大就業扶持,匹配用人單位業與勞動者之間的需求。單位可以借助信息化技術,建立網絡就業信息發布市場,打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信息溝通壁壘,幫助勞動者以及用人單位更加精準的了解對方信息,達到供需匹配的目的。第二,從社會保障領域入手,加快對勞動者就業的支持,通過人才興政等方式來調控人才社保繳納補貼、培訓補貼,增強本區域就業市場的吸引力,緩解勞動者就業初期的經濟壓力,始終圍繞人民利益開展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工作。第三,加強就業宣傳和就業培訓,全方位提升勞動者核心競爭力,適應經濟新常態要求。單位要繼續深化與司法行政部門、高校的合作,從就業普法宣傳、專業能力提升等層面來開展培訓工作,建立健全特色明顯和主題突出的公益培訓機制,確保勞動者能力與用人單位用工要求相匹配。
(二)依托數字化信息技術,加快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勞動力遷移的頻率加快。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勞動者,為本區域注入高質量的勞動力,提升本區域就業吸引力,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工作人員要進一步依托現代數字化信息技術,強化信息資源的整合力度,加快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實現數據共享和數據高速流通。首先,工作人員可以利用互聯網、云計算以及大數據技術來實現社保信息共享,加快社保信息的漏洞效率,更好地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和服務標準,提升辦事效率,彰顯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工作的價值。其次,工作人員要加快社會保障卡發放工作進程,協調并處理好新舊社保系統的關系,為勞動者造福,確保社會保險能夠落到實處。最后,工作人員要進一步延伸社會保障服務領域,減少相關主體辦理社會保障事項的難度,實現高效便民。例如,工作人員可以依托于微信公眾號平臺、電子政務平臺以及APP平臺開展社會保障工作,讓公眾能夠享受到更為快捷方便的查閱、辦事服務,進一步服務于本區域經濟增長。
四、結束語
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工作與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轉型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事關和諧社會的構建以及“中國夢”的實現。未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轉型速度加快,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工作還會產生新變化和新特點,就業環境也會愈發的復雜。為此,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工作人員要將工作置于經濟新常態背景之下,以更加負責任的態度開展相關工作,提升自我服務意識,創新工作方式,更好地服務于勞動者和企業。通過本研究可以發現,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工作是一項復雜性、系統性的工作,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確保就業政策的落實以及就業環境的優化。相信在各個單位工作人員切實努力下,我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工作會進入到嶄新的發展階段并迸發出新的活力。
(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山東臨沂276034)
參考文獻:
[1]蘇朝安.大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成效顯著[J].四川勞動保障,2019(02).
[2]王杰.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存在的問題及策略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8(15).
[3]劉建秀.新時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人力資源管理,2018(03).
[4]胡衛明.大數據時代下人力資源管理探究[J].時代經貿.2017(24).
[5]崔鐵.淺析企業國際化進程中人力資源管理的問題與對策[J].時代經貿.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