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思考農業基礎方向農業論文發表期刊推薦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農業科技時間:瀏覽:

  摘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基礎產業,雖然在GDP中所占比重低,但所生產的產品卻是人們賴以為生的生活必須品,雖然我國糧食從總量平衡到豐年有余,但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中最薄弱的環節,在近年CPI漲幅中食品貢獻率接近70%,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把農業是基礎的要求切實落到實處。

  關鍵詞:農業基礎;問題探討;途徑

  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進入了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從長期短缺到總量大體平衡豐年有余的新階段。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稱,2012年全國夏糧總產量比去年增長2.8%,超過1997年的歷史最好水平,實現了“九連豐”、“九連增”。但不可忽視的是農業仍然是我國整個國民經濟中最薄弱的環節。201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仍然鎖定“三農”問題,提出了絕不能因為連續多年增產增收而思想麻痹等三個“絕不”,要求進一步增大對農業的投入,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的保障能力。雖然農業連續幾年出現了大豐收、糧食大增產,但同時,工業化、城鎮化的“快車”也從農村帶走了大量的資源:土地、資金和勞動力,糧食生產出現徘徊、農民增收陷入困境。再加之從事農業本身的比較收益低、農村缺少文化生活等特點,使新生代的年輕人不安心做農民,大量的“新生代”農民工徘徊在城市的邊緣,出現了日益空心化的農村、兼業化的農業和日益老齡化的農民。農村空心化對農業以致對我們賴以為生的農產品生產與供應帶來了十分不利的影響。農村空心化也給農業大縣如何發展農業提出了新的課題。

  一、農業發展在新時期出現的幾個問題

  云陽是一個有134萬多人的農業大縣,加強農業基礎與加快農業發展,無論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全面小康、建設幸福云陽都是必然的要求。與大多數地方一樣,從農村轉移出的農業勞動力大多是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的青壯年,加之城市化的推進,大多不愿意再回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出現了由于農業缺乏勞動力、農村房屋無人居住而導致的農村空心化狀況。

  加強農業基礎是實現全面小康,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幸福云陽、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然要求。云陽作為三峽庫區縣,在實施城鄉統籌、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

  1、對加強農業基礎認識不足。從總體與全局上看,我們在思想上比較重視農業,50年代就提出要高度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雖然以后國民經濟的發展雖然幾經曲折,但是國家對農業并沒有放松,一再要求全黨全國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強調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國家的強盛和繁榮,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農民和農村問題始終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根本問題,但是在現實中,農業的基礎地位不但沒有被重視和加強,反而被忽視了。有的地方把精力和財力都投到了見效快、出政績的工業等其他行業上了,對農業的重要地位和農業發展重要性認識不足,甚至出現了將農業放在末位的現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現在考核要看GDP,而農業對GDP的貢獻遠不如工業以及其他產業;再加之有人認為現在農產品的供應基本不存在問題,所以在口頭上雖然說要高度重視農業,大力發展農業產業,但是著眼點和工作的重點卻是放在招商引資,發展工業,使經濟上檔升級上面,沒有完全把重視農業、加強農業基礎的口號變為切實的行動。所以有人曾經發出呼吁:農業要么不出問題,出問題就會是大問題,這決不是危言聳聽。

  2、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導致農業勞動力缺乏,農村出現空心化。云陽縣與其它區縣一樣,將大力發展勞務經濟,鼓勵農民外出務工經商作為農民增收、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一項重要舉措,據有關統計資料,常年外出務工農民約為25萬多人;由于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50—70多歲的農民成為了農業生產的主體;外出務工農民約占農業勞動力總數的56.2%以上,有的村鎮達到80%左右,以云陽平安鎮雙平村為例,外出務工的勞動力占全村勞動力總數的76.7%,而40歲以下外出務工農民占該年齡段的84.6%。又比如寶坪集賢8組戶籍有86人,現在家務農的僅有21人,其中40多歲的僅有3人,黃石蘇家灣有37戶117人,現在家的僅有13戶39人,多為60多歲的老人在田間從事農業生產。不少全家外出戶的住房由于年久失修已經出現損壞;所以有人形容“外面像個村,進村不是村,老屋沒人住,荒地雜草生”。同時維修塘、庫、堰,建人畜飲水池等農業基礎設施、特別是發展現代農業需要有文化、有知識的新型農民,而外出務工的絕大多數都是有一定科學文化知識的青年人,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3、農業科技投入不足和地方推廣體系不夠完善,制約著推廣力度,影響了農業的發展。我國普遍存在農業推廣資金投入不足和推廣體系不夠完善,制約著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發達國家農技推廣經費一般占到農業總產值的0.6%—1.0%,發展中國家也在0.5%左右,有資料表明我國不足0.2%,人均經費更少。再加之中國傳統的重工輕農等思想影響,部份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一心跳出“農門”,考公務員就成為首選,出現人員離崗和流失即所謂“線斷、網破、人散”的現象。據有關資料表明:全國農業科技成果總量不少,但存在“三多三少”即:增產性技術多,質量效益性技術少;糧食作物方面技術多,經濟作物和多種經營方面技術少;產中技術多,加工技術少的現象,導致農產品的質量不高,價格偏低,比較效益不高。再加之城市化的推進,大量有文化有知識的青年農民進入城市其他行業,現仍在農村務農的大多都是50歲以上的老人,由于文化水平低,因此接受能力不高,影響了現代農業科技在農業增產增收中的作用。

  4、農業基礎設施年久失修,缺少豐富的文化生活,建設資金缺乏。盡管增加了對農業的投入,但農業基礎設施老化仍然存在:許多村級道路還沒有正常使用就已經損壞,一些塘、庫、堰由于資金缺乏,導致年久失修,農民無力給以必要的維護以致泥沙淤積,失去了蓄水和引水灌溉能力;加之勞動力缺乏致使化肥農藥使用量增大,農家有機肥的使用量急劇減少,導致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下降;而工業化、城市化建設又占用了一些地理區位比較好的良田熟地,特別是像云陽這樣的三峽庫區縣,由于庫區水位抬升淹沒的多是沿江熟地良田,新縣城的搬遷及城鎮建設又占用了部份良田沃土,導致優質農耕地的數量在近年不斷減少,人均耕地遠低于0.8畝的國際警戒線,耕地保護已經亮起了紅燈。加之缺乏資金建設鄉村文化生活設施,致使農村文化生活缺乏,也成為有文化有知識的年輕人不愿留在農村務農而徘徊在城市與農村之間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切實轉變觀念,加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

  我們只有加強農業基礎,繼續推動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城鄉產業協調發展。作為庫區縣農業大縣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重慶市的產業發展規劃,因地制宜,走出一條有庫區特色的城鄉統籌發展道路。

  1、轉變觀念,切實樹立農業是基礎的理念,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要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必須重視農業、加強農業基礎,就必須從思想上、從國家長期發展的戰略和事關國家經濟安全的角度看待農業。據海關總署發布的統計月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糧食進口達4085萬噸,同比增長41.2%,其中玉米進口240.54萬噸,同比增長6535.2%。三大主糧全部實現凈進口,其中玉米進口增長達到65倍,大豆對外依存度高達80%。我國一直強調糧食自給率要達到95%,2011年全國糧食總產11424億斤,實際進口糧食包括大豆在內5800多萬噸,其中糧食超過1200億斤,按此計算現在糧食自給率總體水平不足90%,糧食安全不容樂觀。農業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食品來源,如果對外糧食依存度過高,就會給我國的糧食安全、經濟安全,以至國家安全帶來極大隱患,據有關統計,在CPI漲幅中,食品價格上漲貢獻率接近或達到70%。正是看到農業的重要性,因此從2004年中央又連續頒發了關于解決“三農”問題的九個一號文件,要求從思想上、行動上切實重視農業,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實將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要求落到實處。

  2、增加投入,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豐富農村業余文化生活。加快農村教育發展,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要大力加強對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培訓、建立師范專業畢業生到農村學校任教的長效機制,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建設,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加大縣、鄉、村三級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的建設,改善醫療設施條件,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努力做到讓農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重病不出縣”,減少農民醫療費用負擔。要進一步加快農村文化建設,增加對農村文化事業的投入,不斷加強鄉鎮街道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鄉(鎮)村一級文化事業可以采用“文化單位指導、對口協作單位協作”的文化發展幫扶機制,對農村文化人才,可由縣及以上文化部門分專業組織培訓,加大對民間藝人的培養。并在鄉(鎮)、街道、村組織適合農村特點,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各種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農村的文化生活,滿足有文化有知識的青年人對文化生活的需求,為年輕人創造一個既能弘楊傳統文化又具有鄉土氣息的文化氛圍。

  3、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作為庫區縣要充分利用國家給予的庫區產業發展、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退耕還林等項目資金,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一是按照縣府的既定目標,未來五年內繼續完善農村交通網絡,對已經破損的國道、省道、縣道進行維修,實現在轄區內新增省道200公里以上,力爭使國道、省道、縣道覆蓋70%的鄉鎮,實現行政村通暢率100%,農村聯網公路500公里的目標。二是要繼續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要加大對病險水庫治理力度,推進灌區工程續建配套及節水示范工程,抓好骨干水源工程建設,增強防洪抗旱能力。加強中小河流和山洪溝防洪工程治理,完成縣府規劃的江口、平安等鄉鎮的堤防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8平方公里,解決50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從根本上扭轉工程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的目標。三是要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完成農村危房改造,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基本完成交通主干道和風景名勝區農房風貌改造,建成一批農民新村。同時要加快清潔能源、環境整治、信息暢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與城市基礎設施銜接融合,使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一樣享受公共服務。

  4、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廣泛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農業增產增效中的作用??茖W技術是生產力,農技推廣應用是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要進一步加強基層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改善條件設施,探索以農技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業科研、教育等單位和涉農企業廣泛參與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機制,促進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著力開展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創業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通過舉辦科普講座、科技服務熱線和農業信息平臺,為農民解答各類涉農問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充分發揮他們在科技、經營等方面的示范樣板作用,帶動一片、輻射一面,引領周圍農民走上依靠科技共同致富的道路。要圍繞主導特色產業,引導和支持農業龍頭企業注重科技創新,培育種養新品種,大力開發具有高附加值的農產品深加工產品,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走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經營績效的發展道路。同時要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提高應對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最終實現“雙贏”,帶動農民增產增效增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前郭尔| 余庆县| 乌海市| 斗六市| 新民市| 伊吾县| 荆门市| 剑河县| 抚宁县| 津南区| 揭东县| 红原县| 武隆县| 封丘县| 鄂尔多斯市| 济南市| 中牟县| 景泰县| 龙州县| 汤原县| 石泉县| 曲沃县| 桃源县| 铜川市| 兰州市| 定兴县| 土默特右旗| 东至县| 绩溪县| 乾安县| 乌兰浩特市| 晋中市| 宁河县| 平罗县| 毕节市| 乐清市| 南陵县| 芦山县| 绥德县| 赤城县| 灯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