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了農業自動化水平的發展,使得農業用水量增加,節水技術的探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被提上了日程。用水的有效性只是一個相對性的概念,節水的農業標準也是可變動的。本文主要分析了農藝節水技術的具體應用與高效用水的節水灌溉制度、農水結合技術、旱地農業與抗旱灌溉。
關鍵詞:農業;高效用水;農藝節水技術
隨著科技的發展,節水措施的標準開始逐漸從有效用水向高效用水轉型。節水標準的設置可以從根據當地的地域情況設置。水資源短缺對生存環境與經濟發展帶來了限制,國內由于管理不善,人為造成水污染的現象較為嚴重,為了緩解農業水資源緊缺問題,創新節水工藝十分有必要。
1 農藝節水技術的具體應用
應用農業節水制度時,根據當地的空間布局特征,水利工程的現狀,對作物的布局進行合理的調整,要增加需水并且降雨耦合性較為良好的品種進行種植。對農作物的熟悉制進行有效調整,保證水分條件能夠與之相適應。結合當地的農業生產情況選擇節水高產基因型品種,并合理安排作物的種植布局與品種種植搭配,由于不同的作物對環境的要求有所不同,在適應環境時表現出的性狀存在較大差異。降雨與灌溉進入到農田內部的水量,一部分充當地下水的補給,另一部分則轉化為土壤水。農田覆蓋的主要作用是利用人工調整土壤作物間水分調節的技術。采用農田地膜覆蓋直接避免了土壤水分的垂直蒸發與亂流,水分開始向著橫向遷移,水分蒸發的阻力變大,減少了土壤內部水分的進一步蒸發。覆膜的抑蒸效能夠更好的促進整個生態系統的循環,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提升有機肥的施肥頻率有效的提升土壤內部的有機物的占比,微生物在經過分解反應后把有機質分解成腐殖質中的胡敏酸,并把單個粒子分散的土壤膠凝結成團粒狀的土壤。這樣的土壤能夠把土壤內部的水轉為毛管水,降低蒸發的量。
2 高效節水灌溉的相關制度
節水灌溉的相關制度通過對不同作物的需水規律采取節水灌溉的模式。如,冬小麥在拔節與成熟期需水量是最大的,一般孕穗至灌漿期是需水臨界點,因此參照實際情況,設置灌溉定額。由于,棉花的需水量并不大,一年內的有效降水量足夠維持其正常生長。但通常由于不同年份的年際降水量存在較大差異,遇到伏旱期間只需要進行蕾期水與鈴水兩次灌溉。再比如,夏玉米在抽雄期間與灌漿期間需水量最大,當遇到旱期時,會對產量有所影響。作物調虧灌溉與傳統的豐水高產灌溉或者是限額灌溉、非充分灌溉并不一致。由于非充分灌溉總是把總體增產設置為主要目標,在水分條件受限的情況下,對部分單產量進行舍棄。而作物調虧灌溉則是通過對總產量進行舍棄,有效追求經濟產量的最高值。通常依據作為的生理特性與遺傳特征,對處于生育期的一個階段通過人為方式來進行水分調控。作物調虧灌溉的重點工作是對需水特性進行調虧處理。作物調虧灌溉采取對土壤內部水的管理并有效的控制植物根系的發育,以便于對地上部分的營養生長與水勢進行較好的控制。
3 農、水結合技術的應用
農水結合技術主要是通過農藝措施與節水灌溉技術來實現的,并對節約灌溉用水、抑制作物進行蒸騰作用,降低土壤內部水分的蒸發的實現,把提升作物的總產量與對水分吸收的效率作為總體目標。農水結合技術中農藝措施主要分為,秸稈與地膜覆蓋技術、合理密植、栽培技術等。節水灌溉技術主要為間歇性灌與膜上灌、微灌等。由于間歇灌灌溉速度較快,灌溉較為均勻,能夠在一定的灌水量范圍內進行一次性的灌溉作業。由于每次灌水量較少,灌水間隔時間較短,灌水次數增多,土壤水分的蒸發量也因此增大了。膜上灌處于經濟高效且便捷的灌溉方式,有效利用地膜的防滲輸水功能,進行一水二用。另外,膜上輸水還可以使壯苗早發,在中后期進行保溫與灌水,保證一膜兩用。而噴灌與微灌技術能夠對小麥的前期生長較為有利。
4 旱地農業加抗旱灌溉
旱地農業通常是指受到干旱氣候的影響農作物的生產的非灌溉農業,即在半干旱半濕潤地區利用降雨等灌溉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北方由于重視工業生產,水資源緊缺,資金較為困難,因此在北方較為干旱的地區發展全面性的灌溉工作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國內要加強防旱意識,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技術與旱地農業發展相結合。深松土壤能夠有效的促進降雨的入滲,提升蓄水能力,對作物的根系生長產生影響,以便于充分的考慮到降水的有效利用。由于干旱地區的地形結構復雜,可以把農田改筑為梯田,大范圍應用溝壟種植技術,從而提升降水的利用效率。北方地區可以采取集雨、微灌,行走式的節水灌溉技術。
5 結論
綜上所述,由于我國人口資源較為豐富,水資源在國內的分布十分不均勻,水資源匱乏地區人均用水極為短缺,用于農業生產的水分更是極為稀缺。因此,必須要依據本國國情,改善國內的節水灌溉技術,加強地方性農田水利的基礎建設,不斷提升當地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有效提升農藝節水的具體措施。
參考文獻
[1] 安海靜.農藝發展應用農藝節水技術的分析[J].現代園藝,2017(1):49-50.
[2] 王素芬.黃河流域灌區節水農業高效管理對策[J].民主與科學,2019(3):58-60.
推薦閱讀:江蘇農業科學能評什么級別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