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農民與農產是中國建設現代化文明城市的的重要力量,更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支。作為經濟作物,小麥種植技術是保障農民的利益的一項重要技術,在我國北方糧食生產和加工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小麥種植技術的提高,直接關系到農民兄弟的經濟收入,以及國家GDP的指標。本文以小麥施肥技術為研究對象,從需肥特性入手,將小麥種植過程細化分析,把小麥各生長期N、P、K和其他微量元素的肥力吸收總量匯總,獲得更好的種植技術。經過研究發發現,新的施肥技術的引入,大大推進了小麥作物的生長,能夠推動農民收入增加,切實從自然角度提高農產產值,改善農村生活質量。
關鍵詞: 小麥需肥;土壤特性;施肥技術;最大效率期
從生物學而言,小麥作物生育期偏長,包括兩部分:(1)營養生長期,(2)生殖生長期。考慮到小麥有非常強大的自適應性,特別容易成活,因此小麥在北方的種植率一直居高不下。
1.土壤特性
北方土壤以黑土為主;此地地產肥沃,微量元素含量高。如表1所示:
從表中可以看出,不同級別的土壤,對小麥作物的生長有著不可抗拒的影響力。然而,由于小麥是一種隸屬于長日照科的植物,在其的生長發育期,需要通過低溫進行春化和日光進行光照,才能促進其更好的吸收營養,達到豐收的目的。因此,深入的研究小麥施肥技術,把握基肥、追肥數量,控制土壤肥力,是實現高效生產,促進祖國農業技術穩步進步的最佳手段。
2.小麥需肥特性
以需肥特性為技術研究入口,小麥在生長期需要的營養元素大致包括:氮、硫、磷和鉀、鎂、鈣等。按測土配方投入施肥技術,確定氮元素的用量。以理論分析為基礎,計算需肥平衡公式,從理論上提高小麥作物的施肥技術,提升畝產值。
即:氮素化肥的用量 = 小麥產量(目標)×氮素吸收系數(單位量)
2.1營養吸收臨界期
按照生長期的不同,小麥作物營養量的要求各異。在營養臨界期,小麥作物高度敏感。在此時,如果供應營養不足,會延緩小麥生長速度;而營養過剩,質量也會與預期結果不符合,嚴重會導致大量副作用。
從N、P、K(氮、磷和鉀)三個元素對小麥營養吸收的臨界期進行探討,其中N素對小麥作物影響最為突出,是小麥作物結穗粒的關鍵元素。在實際操作中,考慮到增產因素,根據目標產量值,計算氮素施用量。如550公斤/畝產量的土地,N的用量可以控制在12-13公斤/畝左右。考慮到農民實際情況,氮肥施用量可以酌情增加,提高5%-10%,從而更有效的提高小麥產量的同時,降低化肥購買成本。
當然,在臨界期期間內,小麥作物對于P元素的吸收也是極為敏感的。小麥作物的分蘗、小麥作物的次生根數都與P肥密切相關。恰當的施P肥次數,會顯著延長麥苗幼穗生長和發育時間,從而給小麥幼苗足夠的時間去增加穗數,從而助力小麥作物實現增產目標。
此外,土壤中P元素的含量與作物的耐寒性息息相關。北方地處寒冷,麥苗生長物理環境溫差大,有效的P元素能夠確保小麥作物在幼苗時期安全、穩定過渡。
同時,K元素也是小麥作物拔節期生長的必須微量元素,K元素充足,小麥作物吸收大量該元素后,根莖變粗,麥種籽粒蛋白質含量和粒重大小都會得到優化。K元素的加入,避免了葉片早衰變黃(小麥生長后期),從而達到小麥高產且質量優良的目標。
在小麥作物的完整個生長期里,小麥作物磷、鉀肥施用量,如表2所示:
2.2 最大效率期
北方小麥作物的生長過程中,最大效率期指的是:養分施肥對小麥作物作用最大的時期。在這一階段,一定認真進行小麥作物的有效施肥工作。根據數據顯示,從生長規律來分析,小麥作物的最大效率期是其幼苗發育的中、前期。在這段時間內,科學施加肥料,可以保障小麥作物生長期的營養供應。
3.小麥作物的施肥技術
根據調查分析,發現很農民對小麥作物種植的施肥的專業性了解不詳。由于知識受限,對肥料的理論知識掌握匱乏,施肥時完全按照傳統經驗,需要技術人員匯傳授相關技術。優化后的施肥技術可以分為四步:
(1)因地制宜,根據北方的地況,參考表一,計算出化學磷鉀肥最佳含量值,折算成肥料的實物量值,方便農民測量。
(2)磷肥(P)一般施用為基肥,鉀肥(K)一般作為追肥施用,在小麥作物生長前期使用。
(3)有機肥絕不浪費。在農村“畜禽廄肥”是非常好的原生肥料;秸稈還田既環保又衛生,作為基肥效果顯著。
(4)推廣氮肥技術。不盲目多用N肥,如降低其作基肥比重、深施N肥等。
4.結語
不同的土壤,不同的區域,不同的麥種,施肥技術都有所不同。這就需要以科學為基礎,由專業人員進行各種肥料的分配與重組,才能確保小麥作物大豐收。北方小麥作物的種植研究很多,農業技術支持更為重要。由于時間的原因,本文沒有詳盡說明農業部門的支持與專家的入村指導。課題未來的發展方向就是技術入村,讓村民學會應用施肥技術。只有把理論與實踐結合,才能得到更有效更實用的施肥技術。
推薦閱讀:江蘇農業科學能評什么級別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