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采用投喂活餌小魚→冰鮮小魚→顆粒飼料的方式進行鱖魚(體長4 ~ 5 cm)馴食顆粒飼料試驗。經過養殖馴化90 d,成活率達到70%,馴化率達100%,平均體長達14.5±1.8 cm,體重達40~50 g。
關鍵詞:顆粒飼料;馴食;鱖魚
鱖(Siniperca chuatsi)是我國淡水特有名貴魚類,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市場價格和經濟價值很高,受到養殖戶和消費者喜愛。其食性特殊,整個生活史均以活魚蝦為食,這個特點是限制鱖養殖產量的主要因素,導致餌料魚供給不足。因此,開展鱖人工飼料養殖對于提高養殖產量、滿足市場需求具有現實意義,鱖飼料馴化是飼料養殖成功的先決條件?,F將馴養情況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用鱖魚苗由鄱陽縣鱖魚良種場自行繁殖,共6000尾,體長約4~5 cm,繁殖親本均為鄱陽湖野生翹嘴鱖培育而成。鱖魚飼料為商品成品小號緩沉料,活餌魚苗為鰱魚苗,體長約2 cm。試驗池為水泥護坡式土池,面積約5畝,水深2 m。養殖水質良好,符合三類水質標準。
1.2 馴化方法
試驗池中搭建長方形的遮陽棚,掛設5 m×2 m×2 m尼龍纖維網箱,網箱上用黑色遮光網布覆蓋。養殖時間從2019年7月13日開始,至10月13日結束。實驗組按活餌小魚→冰鮮小魚→顆粒飼料的馴化方式逐漸過渡。餌料魚苗日投喂量約占魚總重10%~15%。每日各組投喂2次,投喂前先沖水形成條件反射,待魚群集中至沖水下方時,每次先緩慢少量投喂,鱖苗開始搶食時,再加量投喂,直至魚苗不攝食為止。
養殖試驗結束后,應統計各網箱馴化尾數和未被馴化尾數,計算各實驗組的馴化率和成活率。其計算公式如下:
馴化率 =[被馴化尾數/ (被馴化尾數 + 未被馴化尾數)]×100%;
成活率 =[(被馴化尾數 + 未被馴化尾數) /馴化總尾數]×100%
馴化總尾數 =被馴化尾數 + 未被馴化尾數 + 死亡尾數
2 試驗結果
馴化過程分3個階段:①活餌魚馴飼3 d后,成活率和馴化率均達100%;②冰鮮小魚投喂2 d后,成活率達60%、馴化率達80%,規格約180尾/500 g;③顆粒飼料投喂20 d后,成活率達70%、馴化率達100%;養殖40 d,平均體長8 cm、規格120尾/500 g;養殖60 d后,平均體長10 cm、規格60尾/500 g;養殖86 d后,平均體長14 cm,規格5尾/500 g。
經過養殖馴化90 d,實驗組成活率達到70%,馴化率達100%,平均體長(14.5±1.8)cm,體重40~50 g。
3 討論
3.1 提高馴食效果方法
鱖魚苗入網箱后,應喂活餌補充體能,緩解應激反應。適應網箱環境后,停食1 d(使魚苗有饑餓感,便于明天投喂冰鮮),第2 d抽水形成管道水流進行沖水。主要作用有:一是增氧,使魚苗聚集;二是加快冰鮮小魚流動,誘導鱖魚苗進食。通過模擬活餌、改變投喂時間、投喂次數等方式,都有利于提高馴食效果。
3.2 飼料對馴化率影響
本試驗僅選用一種配合飼料做馴食,通過優化飼料配方來提高馴食率。不同規格、大小、類型、營養配比、適口性的飼料及添加劑也是影響馴化率的關鍵。不同廠家的配合飼料對馴化率差異情況有待探究。
3.3 自然環境對馴食的影響
在光線較弱的清晨、傍晚馴食效果較好,因鱖魚利用側線鱗感知食物的干擾作用較小。至于水溫、溶解氧、pH等水質因素對鱖魚馴食是否有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
推薦閱讀:《漁業研究》(雙月刊)創刊于1972年,是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主管、福建省水產學會和福建省水產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