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農業面源污染的原因分析與防治措施——以新野縣為例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農業科技時間:瀏覽:

  摘 要: 新野縣是豫西南農業生產大縣,近年來農業生產發展迅速,農資投入增加,化肥、農藥、農膜的過量使用與殘留造成水體、土壤污染加劇,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日益突出。針對污染現狀,當地通過合理使用農藥、化肥,開展農膜、糞污污染防治等治理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在對當前農業面源污染現狀進行分析、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了“綠色發展、綜合治理、標本兼治”的建議,對下一步治理工作的開展具有一定意義。

  關鍵詞: 新野縣; 農業面源污染; 化肥; 農藥; 防治對策;

農業管理論文

  新野縣隸屬于河南省,植物資源豐富,植被良好,土地面積約10萬km2,全縣耕地面積7.1萬hm2,多為河流沉淀物覆蓋,土層深厚,保水保肥性好,適宜種植的植物種類繁多,目前已形成了蔬菜、畜牧、花生三大支柱產業。常年農作物種植面積在13.7萬hm2左右,其中糧食面積9.3萬hm2,花生面積2.3萬hm2,蔬菜種植面積2.1萬hm2,是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示范縣、全國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示范縣以及全國農產品安全示范縣。

  近年來,新野縣經濟發展迅速,為片面追求作物產量及經濟效益,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生產資料投入逐步增加。化肥、農藥等過量使用后,通過淋溶及徑流進入水體、土壤,造成地下水及主要河流水質下降,COD(化學耗氧量)含量超標及富營養化,部分地區土壤酸化,土壤通透性和肥力水平降低,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日益突出[1],直接威脅了群眾健康。因此,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2]。據調查,新野縣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源頭是化肥、農藥、農膜、糞便污水等。本文針對新野縣近年來的污染現狀進行了分析和總結,提出了治理措施,并對下一步全面開展污染防治提出了建議,這對當地開展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

  1、 新野縣農業面源污染的原因分析

  1.1、 過量施肥

  新野縣化肥年施用量折純5.58萬t,約有2.04萬t在當季直接被農作物根系吸收利用,其它3.54萬t殘留在土壤中,供下季作物吸收利用,或通過徑流、淋溶流失進入水體循環。據調查,肥料品種以復合肥、配方肥、尿素為主,少數施用磷酸二銨、氯化鉀等。施肥時期和方法以備播期撒施復合肥、配方肥耕翻入土為主,約占施肥量的80%以上;其次是追施,約占20%。

  截至目前,新野縣雖然尚未發生化肥及其它肥料對土壤造成嚴重污染的重大事件。然而,在新野縣傳統蔬菜種植區,因片面追求產量及效益,部分設施蔬菜單季化肥用量偏高[3],過量氮、磷肥投入及不合理灌溉增加了菜田氮、磷養分淋溶、徑流風險[4],一方面造成了養分的損失,另一方面氮、磷流失污染了水體環境[5,6],造成了農業面源污染,威脅著人體健康[7],由于連續多年施肥量過多,部分地區土壤已呈現酸化趨勢。

  1.2 、農藥殘留

  新野縣全年農藥使用量426 t,包括殺蟲劑、殺螨劑、殺菌劑、除草劑、植物生長調節劑、殺鼠劑等。不同作物農藥用量依次為小麥170 t、玉米130 t、花生75 t、蔬菜40 t、其他作物11 t,不同殺蟲劑用量大小依次為有機磷138 t、擬除蟲菊酯類120 t、其他24 t。農藥的施用方法主要有土壤處理、藥劑拌種及噴施等,其中噴施占大多數。

  不同品種農藥在土壤中的殘留時間差異較大,有機氯類5~8 a,除草劑類1 a左右,有機磷和甲酸酯類30 d以內。隨著新品種農藥的大量使用,有機氯等殘留期長的農藥逐步被淘汰,近幾年農藥對土壤的污染危害主要反映在化學除草劑及植物生長調節劑對下茬作物的影響上。農藥隨水流失造成地下及江河水體污染;一些重金屬制劑或高殘留農藥長期被土壤吸附,也給農業生產安全帶來不利影響,甚至引起人畜中毒事件。

  1.3、 農膜污染

  新野縣蔬菜大棚面積約0.23萬hm2,使用棚膜數量每年約1240 t。農作物地膜覆蓋栽培面積0.4萬hm2,地膜用量164 t,主要覆膜作物為花生、蔬菜、瓜果類等,糧食作物主要是玉米和馬鈴薯。地膜規格一般為0.005 mm以上地膜,平均每667 m2使用量為4.1 kg,覆蓋率70%。覆蓋方法以人工覆膜為主,約占80%左右;機械覆膜較少,只占覆膜量的20%。

  據調查,新野縣地膜殘留率為10%~15%,即每年有20 t左右地膜殘留在土壤中。農膜屬于高分子化合物,很難在自然條件下進行光降解和熱降解,也不易通過細菌和酶等生物降解,降解過程中還會溶出有毒物質,影響種子發芽,降低作物產量,妨礙耕作活動;殘膜隨秸稈粉碎后用作飼料引起家畜消化不良,甚至死亡;殘膜影響土壤通透性和土壤肥力水平[8],甚至引起地下水難于下滲、土壤次生鹽堿化,最終導致土壤質量和作物產量下降。長此下去,必然給后人帶來難以解決的污染危害,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9]。

  1.4、 糞污污染

  新野縣是養殖大縣,全年生豬出欄量達25萬頭,肉牛7.7萬頭,奶牛0.5萬頭,羊22萬只,禽類500萬只以上。據測算,加上其它人畜糞便每年可達108萬t。這些人畜糞便若得不到有效處理,極易滋生蚊蟲、病菌,匯入江河或滲入地下水系,將造成水體COD含量提高及富營養化。據監測,在規模化養殖場未經處理排放的沖糞水中,每l L污水的COD含量高達(3~5)×104mg,遠高于國家二級水源標準,成為主要的有機污染源之一[10]。畜禽糞便污染物中的有毒、有害成分還易滲入到地下水中,導致地下水溶解氧含量減少、水質惡化,還可造成地下水中的硝酸鹽含量過高,給環境保護工作帶來巨大壓力,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極大挑戰。

  2、 新野縣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

  2.1、 科學施肥

  在農業生產中,為避免過量施肥,近幾年推廣科學施肥、節約用肥,氮肥使用量增長勢頭有所下降。一是開展農田有機肥替代化肥,可以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及降低氮、磷損失[11]。合理搭配施用堿性化肥,控制土壤的酸化發展,對局部酸化嚴重的土壤使用土壤改良劑。二是以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為載體,科學設計施肥配方,減少不合理施肥。三是推行科學運籌方案,實行氮肥后移,加大小麥返青拔節期追肥比例;將玉米60%以上的氮肥放在大喇叭口期追施,有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和作物產量。四是推廣根外追肥技術,如結合小麥“一噴三防”(噴藥、防蟲、防病、防干熱風),補施葉面肥,對于節約肥料、抗逆增產效果十分顯著。

  2.2、 合理使用農藥

  為避免用藥過多、過濫,重點通過宣傳、引導等方式推廣科學、安全地使用農藥技術。一是通過試驗示范,引進推廣新農藥、新藥械,提高農藥的使用效率、使用效果,保證農藥的安全使用。二是通過技術培訓、舉辦電視講座、印發技術明白卡、技術咨詢、田間技術指導等形式,廣泛宣傳農藥安全使用技術。三是通過小麥“一噴三防”等項目,采用物化補助項目促進高效、低毒、無公害農藥的推廣。四是搞好農產品安全檢測,定期開展產地、市場農產品安全監測,便于及時發現問題,開展治理工作,確保農產品生產安全。

  2.3 、開展白色污染防治

  近年來,為加強回收、減少殘留,新野縣積極開展白色污染防治工作,主要是農膜監測及試驗示范工作。在全縣設立了兩個農膜殘留監測點,調查地膜殘留情況,并積極開展加厚地膜、可降解地膜試驗示范,對不符合國家強制標準的地膜生產、銷售行為予以取締;禁止利用再生料進行生產、銷售。聯合質檢、工商、工信等部門,加強市場監管,實施標準化生產,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使菜農逐步形成覆膜、回收、利用習慣。同時,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推進生產標準化,發展具有較強地域特色、經濟效益較高的作物,促進地膜覆蓋技術合理利用,推動減量增效。

  2.4、 糞污資源化利用

  畜禽養殖產生的廢棄物既是資源也是污染源[12]。沼氣發酵是處理畜禽糞便污水的重要舉措之一,通過沼氣發酵可以殺死大部分蟲卵、病菌,使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無害化排放。新野縣通過嚴格環評手續,修建標準化養殖場、化糞池、有機肥廠,發展沼氣工程,開展“廁所革命”等舉措,變廢為寶,逐步加大畜禽糞污治理及利用力度。目前已建成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50多處,建設各類沼氣工程120多座。通過各項治理,較大程度上減少了糞污對農業生產的危害,使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70%以上,對全縣農村能源科學利用和農村環境保護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3、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建議

  從當前農業面源污染現狀來看,化肥、農藥、農膜等使用量增長勢頭得到遏制,大部分地區農業面源污染呈逐步下降的趨勢,農業生態環境整體上穩中向好。但個別鄉鎮蔬菜面積大,化肥、農藥殘留量高,給地下水、河流生態帶來巨大壓力。農膜雖使用量不大,但殘留期長,逐年累積,若不及時治理,必將對土壤造成危害。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自覺踐行發展理念,以綠色生態為導向,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一控兩減三基本”(控制農業用水總量,減少化肥、農藥施用總量,從根本上解決好畜禽污染處理、地膜回收和秸稈焚燒問題)和“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為指導,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目標[13],結合新野縣“藍天、碧水、鄉村清潔”三大工程建設,強化規劃設計、科技支撐和督查指導,推進種養循環、試點示范和措施落實,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推進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力爭到2020年底,農藥、化肥使用量零增長或負增長;農膜全縣回收率80%以上。

  3.1 、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

  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綜合治理、標本兼治,調整農業投入結構,持續實施化肥減量增效、農藥減量控害行動,推廣精準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測土配方施肥,調整化肥施用結構,改進施肥方式,提高耕地質量水平。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耕地地力等級。強化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實施綠色植保工程。推廣普及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有害生物全程綜合防控技術。通過政府引導、企業負責、農戶配合、市場驅動等措施,落實農業投入品減量使用制度,努力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

  3.2、 建立健全農膜回收體系

  宣傳推廣使用新型低殘留、易回收,厚度大于0.01mm、耐候期大于12個月、符合國家標準的地膜[14,15],從源頭上保證農田殘膜可回收。做好農膜回收利用工作,制定農膜回收專項規劃,科學確定目標任務、防控措施;充分發揮政策引領作用,調動地膜生產銷售、使用、回收利用各方面積極性;財政上加大對可降解地膜的科研、利用補助,降低新型可回收、可降解地膜的使用成本,確保菜田地膜治理工作健康有序地開展。通過完善回收利用機制,構建回收加工利用體系,推進地膜使用標準化、撿拾機械化、回收專業化,逐步提高地膜回收率。

  3.3 、糞污綜合利用,循環發展

  資源化利用是治理畜禽污染的首要原則。要積極開展畜禽養殖糞便綜合利用的研究和推廣,堅持走循環經濟之路,通過沼氣把養殖業同種植、加工等行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因地制宜發展沼氣工程,有效處理人畜糞便、生活污水和部分農業廢棄物,解決農村生產、生活污染問題;實行優惠政策,對糞便有機肥的生產、推廣和使用給予補貼,鼓勵農民多用農家肥;推廣清污分離、沼氣池治污等技術,發展生態畜牧業,對營養物質多層次地分級利用,可實現無廢物、無污染的畜牧生產。大力發展循環農業,逐步建立畜牧養殖業低投入、高產出、低污染的清潔生產技術體系,實現畜牧養殖業無廢物排放,資源再生循環利用,發展綠色畜牧產業,是解決畜牧業環境問題、保證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全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參考文獻

  [1]王清鵬,呂宏偉,李小紅.新野縣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現狀及建議[J].鄉村科技, 2018(5):102-104.

  [2]劉晉娟,王建彬.新野縣農業生態環境概況及污染防治對策[J].青海農林科技, 2009(1):86-88.

  [3]李若楠,武雪萍,張彥才,等.減量施磷對溫室菜地土壤磷素積累、遷移與利用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 2017, 50(20):3944-3952.

  [4]李盟軍,姚建武,王榮輝,等.不同養分管理措施下常年菜地蔬菜生長及氮素徑流特征[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15,21(5):1190-1199.

  [5]郝小雨,高偉,王玉軍,等.有機無機肥料配合施用對設施番茄產量、品質及土壤硝態氮淋失的影響[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12, 31(3):538-547.

  [6] MARIE B, JOSETTE G, GILLES B, et al.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and nitrate leaching in an organic and a conventional cropping system(Seine basin, France)[J]. 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15, 213:131-141.

  [7]王靜,郭熙盛,王允青.秸稈覆蓋與平衡施肥對巢湖流域農田磷素流失的影響研究[J].中國土壤與肥料, 2009(5):53-56.

  [8]何文清,嚴昌榮,趙彩霞,等.我國地膜應用污染現狀及其防治途徑研究[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09, 28(3):533-538.

  [9]蔣金鳳,溫圣賢,江玉萍,等.農田殘膜對土壤理化性質和作物產量影響的研究[J].蔬菜, 2014(2):25-27.

  [10]宋君鋒.白河流域污染現狀與治理對策初探[J].河南農業,2016(10):22.

  [11]牛新勝,巨曉棠.我國有機肥料資源及利用[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17, 23(6):1462-1479.

  [12]趙亮,張自軍,唐澤軍,等.旱作農業土壤礦質態氮隨地表徑流遷移特征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 2010, 30(10):1977-1984.

  [13]殷九澤,郭愛林.長治市郊區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及防治對策[J].中國果菜, 2018, 38(7):46-48.

  [14]張丹,王洪媛,胡萬里,等.地膜厚度對作物產量與土壤環境的影響[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17, 36(2):293-301.

  [1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管理委員會. GB 13735—2017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8.

  推薦閱讀:農業自動化專業論文好發表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赫章县| 安庆市| 商南县| 南靖县| 浮梁县| 五寨县| 阳谷县| 泌阳县| 石河子市| 宁武县| 海兴县| 托克托县| 苏州市| 南澳县| 贵州省| 科尔| 闽清县| 涪陵区| 阿克陶县| 建始县| 于都县| 布尔津县| 合肥市| 中超| 白山市| 舞钢市| 牙克石市| 通辽市| 巴东县| 东宁县| 祁东县| 华池县| 兰坪| 东乌珠穆沁旗| 沧州市| 泽库县| 内江市| 吴桥县| 中西区| 宣恩县| 侯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