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基于搜集到的近百篇與氣象條件有關的獼猴桃研究文獻和出版書籍,對獼猴桃生長與氣象條件進行歸類分析,確定獼猴桃種植氣候適宜性指標、獼猴桃主要物候期氣象條件的影響指標、獼猴桃氣象災害和病蟲害氣象條件指標。獼猴桃種植氣候適宜性指標:(1)年平均氣溫為10~18 ℃,最適宜溫度為13~17 ℃,極端最低氣溫不低于 -19 ℃,極端最高氣溫≤42 ℃,最冷月平均氣溫為4~10 ℃,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5~29 ℃,年無霜期在210~290 d最為適宜,≥10 ℃積溫為3 500~6 000 ℃·d,最適宜的≥10 ℃積溫為4 500~5 200 ℃·d;(2)年降水量至少為 800 mm,最適宜年降水量為1 000~1 500 mm,相對濕度為60%~80%;(3)年日照時數在1 100以上,年日照百分率40%~45%。獼猴桃主要物候期氣象指標及條件為(1)萌芽期的日平均溫度大于10 ℃;春梢生長的下限溫度為 10 ℃,適宜溫度為 15~20 ℃;(2)從芽膨大起>0 ℃積溫達800~840 ℃·d才開始開花。開花期的下限溫度為 12 ℃,平均氣溫為15~20 ℃ 最適宜,開花適宜的相對濕度為70%~80%,光照時數為70 h左右;(3)開花到坐果適宜的平均氣溫為15~23 ℃,相對濕度為70%左右,日照時數為70~80 h;坐果到成熟需≥10 ℃積溫為2 300~2 800 ℃·d;(4)氣溫低于10 ℃時開始落葉,溫度降低到7 ℃以下開始休眠。獼猴桃生長期氣象災害主要有凍害、大風、洪澇、日灼等。主要病害潰瘍病、花腐病、根腐病等與氣象條件也有一定關系。
關鍵詞:獼猴桃;氣候適宜性;發育期;氣象條件;氣象災害;病蟲害;指標
作者:宋 云
獼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系中亞熱帶和北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區果樹,是20世紀人工馴化栽培野生果樹最有成就的四大果種之一[1]。其漿果具有特殊的風味,含多種氨基酸、多種礦物質、維生素C等。種子可煉油,花可提煉香精,藤蔓可造紙制膠。藤、根、葉及果均可入藥,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使用價值。
我國是獼猴桃的原產地,它在我國分布廣,資源豐富。我國野生獼猴桃水平分布,北起小興安嶺東南段,南至海南島五指山,東抵臺灣阿里山,西達喜馬拉雅山東段[2]。我國野生獼猴桃垂直分布最低由海拔100 m以下起,最高可達海拔3 000 m以上。其分布規律受不同經緯度及不同的氣候垂直帶制約[3]。
隨著現代種植技術的發展,獼猴桃人工規模化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其品種主要以中華系和美味系為主。有關獼猴桃與氣象條件的關系,許多學者作了大量的研究。池再香等對溫度與紅陽獼猴桃生長季的影響進行了研究[4];張舒姝等對都江堰氣象資料使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探討了獼猴桃產量與氣象條件的關系[5];賀文麗等以年平均氣溫、無霜期、年降水量作為區劃因子開展了陜西獼猴桃種植氣候生態適宜性區劃[6];王景紅等基于自然災害風險形成原理,構建了獼猴桃高溫干旱災害風險評估模型[7];彭永宏等對獼猴桃異常落果的原因及防御對策進行了研究[8]。鑒于相關研究文獻多基于特定研究區,筆者對獼猴桃種植氣候適宜性指標、獼猴桃各主要物候期氣象條件的影響指標、獼猴桃氣象災害及病蟲害指標進行綜合歸納,形成綜述文獻,使獼猴桃人工栽培氣象影響指標更加系統化,以期為獼猴桃產業合理布局、提高獼猴桃防災減災能力及產量和品質提供科學依據。
1 獼猴桃與氣象主要研究地域和品種
1.1 獼猴桃與氣象主要研究地域
基于搜集到的我國獼猴桃與氣象的研究地域,主要集中在陜西、四川、貴州、湖南、湖北、重慶、河南、江西、江蘇、浙江、安徽、山東、山西、廣西、福建等地區,分布區間在103.01°E以東,24.76~36.85°N區域[9-11](圖1)。所研究的獼猴桃種植基地海拔高度主要集中在80~2 300 m。
1.2 主要研究品種
研究的品種主要集中于美味系和中華系,其中美味系主要研究品種有秦美、徐香、海沃德、貴長、米良等,中華系主要品種有紅陽、早鮮、通山5號、廬山香、魁密等。
2 結果與分析
2.1 獼猴桃種植氣候適宜性區劃指標
影響我國區域獼猴桃種植分布的主導氣候因子按照貢獻率大小依次為年平均氣溫、最冷月平均氣溫、年日照時數、年相對濕度、最熱月平均氣溫、無霜期和年降水量,限制性因子是無霜期和最冷月平均氣溫[12-13],其中,最主要的3項指標為年平均氣溫、年降水量和無霜期,而獼猴桃產量與年降水量、無霜期、≥10 ℃積溫、年平均氣溫的關系最密切[13]。
2.1.1 熱量條件
獼猴桃屬喜溫怕低溫、忌高溫,不耐早春晚霜的藤本果樹,早春寒冷,晚霜低溫,盛夏高溫,常常影響獼猴桃生長發育。已有研究多用最冷月平均氣溫作為獼猴桃是否能夠安全越冬和完成正常休眠的指標,年平均氣溫反映年總的熱量資源狀況,≥10 ℃積溫和無霜期反映獼猴桃正常成熟所需要的熱量條件和生長季長短。獼猴桃屬植物對氣溫有著廣泛的適應性,不同種群的最適宜溫度范圍、年平均溫度、≥10 ℃積溫等略有差異。獼猴桃正常生長要求年均氣溫為10~18 ℃[6,10-12],適宜年均氣溫為13~17 ℃[11-14],極端最低氣溫≥-19 ℃[15-19],極端最高氣溫 ≤42 ℃[6,17-18],最冷月平均氣溫為4~10 ℃[9,19],最熱月平均氣溫為 25~29 ℃[9]。無霜期要求在210~290 d之間[20-24]。適宜獼猴桃生長的≥10 ℃的年活動積溫為3 500~6 000 ℃·d[12],最適宜的≥10 ℃的年活動積溫為4 500~5 200 ℃·d[6,15-16,20,22-29]。
2.1.2 水分條件
獼猴桃葉片大而厚,有一定的抗旱能力。但根莖木質部的導管較粗大,水分蒸騰量大,需水較多,屬耐旱性弱的水果樹種。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相對濕度反映了維持獼猴桃自身生長和冠層平衡所需要的水分供應及作為喜濕品種的環境要求。獼猴桃多分布于年降水量在600~2 000 mm 的地區[30]。在人工栽培的條件下,年降水量多在800 mm以上[6,11-12,14-15,20,22-24,29-35]。理想產區要求降水充沛,年降水量為1 000~1 500 mm[23,30-31],空氣相對濕度以70%~80%最佳[11-12,14,24,29,36-37]。若降水量過大,易誘發病害,會使根皮變黑腐爛,枝葉凋萎,果實掉落,甚至使根部因缺氧而造成植株死亡[11]。
2.1.3 光照條件
獼猴桃喜光耐陰,在不同發育階段對光照的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幼苗和幼樹喜陰,忌陽光直射,成年樹則需要充足的陽光。喜漫射光,對強光直射比較敏感。因此獼猴桃的分布多集中在半陰半陽的山谷坡地,以背風溫暖、陽光散射的林緣和灌木叢中的植株生長最旺盛[24]。年日照時數反映了獼猴桃喜光耐陰的特性需求。獼猴桃生長適宜的年日照時數在1 100 h以上[13-14,19,22,30,34,36],最適宜的年日照時數為1 300~2 600 h[15,18,20,22,24-29,32,38],日照百分率為40%~45%[11-12,16,22,24-25,36],可滿足獼猴桃年生長周期的要求。
歸納獼猴桃生長氣候適應性指標區間,詳見表1。
2.2 獼猴桃主要發育期氣象條件
獼猴桃產量是各個物候期連續作用累積的結果,因此,在適宜獼猴桃生長的大氣候環境下,獼猴桃產量還會受到各物候期氣象條件波動的影響。
隨著經緯度和海拔高度的不同,氣象條件差異較大,獼猴桃物候差異也較大,可達10~20 d[39-41]。
2.2.1 春梢生長期
春季日平均氣溫大于10 ℃時[6,11,15,18,22-23,25,30-32,42-43],幼芽開始萌動,接著抽春梢。春梢生長的下限溫度為10 ℃[10,22,34,44],適宜溫度為15~20 ℃[10,15,23,27,29,31,33-34,42,44]。春梢生長與氣象條件密切相關,溫度起主導作用。春梢生長量與溫度、日照、相對濕度成正相關關系,以溫度的影響作用最大,其次是日照;春梢生長量與降水量多數成反相關關系,其影響作用較小,這是因為降水往往伴隨低溫出現的緣故[18]。
2.2.2 開花期
開花期是獼猴桃生長發育的關鍵期,適宜的溫度、光照、濕度和風向有利于獼猴桃開花授粉。從芽膨大起,需經歷60 d以上,>0 ℃積溫達800~840 ℃·d才開始開花。獼猴桃開花的下限日均溫度為12 ℃,適宜溫度為15~20 ℃。開花適宜的相對濕度為70%~80%[10,18,34,44],光照時數為70 h左右。開花期間遇強降溫(降溫降幅≥8 ℃)和大風(≥10 m/s)天氣會抑制開花和授粉,甚至停止開花[15]。
2.2.3 果實生長和成熟期
果實生長期間的降水、日照、溫度等氣象條件都顯著影響著果實的品質和產量。坐果率與溫度、濕度、日照等有密切的關系。開花受精7~10 d后形成幼果適宜的天氣條件:平均氣溫為15~23 ℃,相對濕度在70%左右,日照時數為70~80 h。這一期間忌高溫(≥35 ℃)、伏旱、連陰雨(連續降水4 d以上,降水量≥10 mm)和低溫寡照天氣[15];從開花到成熟需130~165 d[10,15,18,27,44-45],≥10 ℃積溫在2 300~3 000 ℃·d之間[15]。降水量≥670 mm時獼猴桃單果質量最高[4]。
2.2.4 落葉和休眠期
落葉是進入休眠期的重要標志。秋末冬初,日均氣溫穩定在10 ℃以下時開始落葉。溫度降低到7 ℃以下時,獼猴桃即進入休眠期。休眠期需持續500~700 h(20~30 d)[30-31],否則次年發芽不整齊、花芽有枯死脫落現象。當溫度小于-12 ℃時[11,22],獼猴桃易受凍害,不利于安全越冬,低溫天氣持續數天會造成樹體死亡。
歸納獼猴桃各主要發育期氣象條件指標,詳見表2。
2.3 中華獼猴桃與美味獼猴桃對氣象條件要求差異
中華獼猴桃和美味獼猴桃均屬于喜涼類型[2-3],但中華獼猴桃對水分、積溫條件的要求比美味獼猴桃高。中華獼猴桃與美味獼猴桃對氣象條件的要求比較見表3。
在相同氣象條件下,中華獼猴桃和美味獼猴桃的花期無明顯差別,但果熟期中華獼猴桃較美味獼猴桃晚10~20 d。隨著年降水量、積溫和日照時數的不斷升高, 中華獼猴桃和美味獼猴桃均表現為花期逐漸提前,而果熟期逐漸推遲。
2.4 影響獼猴桃生長的主要氣象災害
獼猴桃整個發育過程需210~240 d,這期間氣溫不能低于10 ℃。獼猴桃對低溫反應較敏感,在1月平均溫度為-5 ℃的地區雖然可以安全越冬,但春季發芽推遲,產量和品質下降。
凍害分為冬凍和春凍。冬凍即植株的樹干在冬天受凍,冬季出現-9 ℃以下低溫并持續1 h以上,會使地上部10~15 cm處環狀或局部出現樹皮剝落現象。當氣溫低于-15 ℃時,獼猴桃果樹主干容易受凍。當極端最低氣溫達到-20 ℃時會發生樹體凍害死亡[46-54]。春凍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發生,由于氣候反常,氣溫偏高,處于休眠狀態的植株會提早萌芽,當遇強冷空氣時,會使萌芽受凍。
獼猴桃是較易受風害的果樹。早春風較大可折斷新梢,損壞嫩葉;風速過大不利于獼猴桃開花授粉坐果,對產量和樹勢造成影響;夏季大風會使果實與周圍產生磨擦,造成果皮傷疤,影響果實外觀;秋季遇大風直接導致果實擦傷或果實脫落。
推薦閱讀:中國農業科學終審會被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