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生物農業已經成為全球農業發展的重點領域,也是我國應對農業問題、推動農業科技革命的有效途徑。本文通過梳理文獻,總結了國內外關于生物農業的概念、發展現狀、發展趨勢、方向和政策;在區域創新體系領域,從概念、模式與評價、障礙和政策的角度進行總結。
【關鍵詞】 生物農業;區域創新;文獻綜述;政策
隨著人口增長和社會進步,世界對糧食數量和質量的需求標準越來越高,需要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發揮作用,這也促生了生物農業的發展。我國作為世界農業大國,同時也是人口大國,在糧食需求增加、耕地減少、自然災害等農業發展條件惡化的情況下,更需要利用生物科技推動農業科技革命。但由于我國區域差異較大,分區域進行生物農業的創新是比較可行的策略。下文就針對生物農業以及區域創新體系進行總結。
1 生物農業研究綜述
糧食供應和安全是世界各國關注的重點問題,在科技革命的推動下,將生物技術融入農業生產的生物農業隨著時代的需要應運而生,國內外學者對此展開了相關研究。
1.1 生物農業的概念
生物農業最早是由瑞典人Mueller在1940年提出來的,他認為農業是一個從生物學視角提供平衡環境以促進自身持續發展的系統,需要從維持土壤肥力、防控病蟲害等方面輸入適量資源來保證環境的平衡以及生產能力。杰里米·里夫金(Rifkin.J.)在1999年發表的著作《生物技術世紀》中認為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在40年中各自發展并無交集,但正逐漸交融成一支關乎經濟和技術的強勁力量,成為生物技術時代的基石,而且他在書中提出了基因會改寫生物技術時代的觀點。斯坦·戴維斯(Stan Davis)和克里斯托弗·邁耶( Christopher Meyer)在2000年提出生物經濟的概念,認為生物經濟是以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為基礎、建立在生物技術產品和產業之上的經濟,是一種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信息經濟并列的新型經濟形態。
從生物農業、生物技術以及生物經濟的概念可以看出生物農業需要生物技術作為支撐,生物經濟推動了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而農業生物技術的廣泛使用可以有效提高農業產量和質量,形成生物農業的農業生產體系。
1.2 生物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隨著生物技術逐漸進步并實現廣泛應用,許多國家都大力發展生物農業。美國每年在生物育種方面的資金投入可達到380億美元,生物技術企業也達到1400以上且轉基因作物已經深入農業生產中;日本提出生物產業立國戰略;生物技術是印度經濟增長規劃中的固定組成部分并有不少世界領先技術成果。
沈偉橋(1998)[1]指出,從70年代以來我國農業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化就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同時也存在基礎較弱、經費不足、研究與應用脫離、專業人才不足的問題。吳楠等(2009)[2]指出阻礙我國生物農業發展的關鍵在于產業規模較小、技術產品創新性不足以及成果轉化率低。季凱文(2017)[3]等認為我國生物農業在育種方面產業化效果明顯,但國際同業競爭壓力較大;肥料方面形成規模生產,但有一定推廣難度;獸用產品方面前景大好,但仍處于發展初期;農藥方面有重大突破,但難以取代化學農藥;飼料方面發展快速,但距先進國家差距較大。
1.3 生物農業產業的發展趨勢研究
劉超(2003) [4]認為生物農業產品的研發時間會逐漸減少,會更快投入生產;開發非農業資源是主流趨勢;政府會從人才、經費、政策等方面向生物農業提供支持;研究所與高校將參與相關企業的研發活動;生物農業產品將走入國際市場。王宇和沈文星(2014)[5]認為我國生物農業中的轉基因作物的研發能力和技術水平與先進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在企業規模、政策支持以及成果轉化等方面都有體現。
推薦閱讀:農業經濟管理類課題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