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以創新理論、競爭力理論和可持續競爭理論為基礎,在完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后,采用將熵權法與灰色綜合評價法相結合的方法,建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績效評價方法,并以四川省“十二五”期間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為樣本進行實證檢驗,歸納總結排名靠前企業共有的經驗、排名靠后企業共存的問題,從而得出結論與啟示,旨在為企業經營者和政府部門提供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績效評價方法,并為外部投資者進行農業企業價值預測和決策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關鍵詞: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績效;熵權法;灰色綜合評價法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已成共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對推動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1],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果如何、對項目承擔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如何評價等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目前,對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簡稱農轉資金)的研究可以分為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兩方面。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農轉資金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等;實證研究以農業科技轉化資金的評價研究居多,如徐彬等采用模糊綜合評判法對四川省成都市農業科技成果進行了實證研究[2];王志丹等通過對966家不同類型農業科技創新主體進行問卷調研,對其在獲專利授權數、帶動農戶能力、產品銷售收入3個方面進行績效評價和比較研究[3];張琳等在系統研究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績效狀況的基礎上,構建適合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績效評價體系,并對2006—2010年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的績效狀況進行評價和分析[4];劉笑冰等對我國不同技術領域、不同區域以及不同性質單位的農業技術成果轉化資金,運用綜合評價方法進行綜合績效評價[5]。
通過對已有文獻的歸納分析可知,農轉資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資金績效的評價,對于農轉資金項目的科技創新能力的評價尚處于起步階段,所進行的研究往往集中于區域內農業科技轉化的評價,但缺少對農轉資金承擔主體企業的綜合創新能力分析,對于其創新績效的研究更是少見。本研究在完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運用創新理論、核心競爭力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采用將熵權法與灰色綜合評價法兩者有效結合的方法,建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績效評價方法,并以四川省“十二五”期間的重大農業科技轉化項目為樣本進行實證檢驗,歸納總結排名靠前企業共有的經驗、排名靠后企業共存的問題,從而得出結論與啟示。本研究豐富了農業科技創新評價理論,對于政府部門、農業投資者及農業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績效評價指標設置原則
本研究在對農業科技轉化項目創新績效進行評價時,希望可以突出農業科技創新活動的本質特點,為實現評價目標,在指標設置時遵循4個基本原則:第一,全面性原則。科技創新績效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復雜體系,囊括了從創新投入到經營績效多方面的內容,應力求評價指標的全面性、系統性。第二,科學性原則。應圍繞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績效實質進行指標選取,所構建的指標體系能夠突出農業科技創新活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還能兼顧數據的可得性和指標的可比性。第三,可操作性原則。創新績效評價方法的研究在于應用,選取的指標必須便于從企業獲取可靠數據和準確量化。第四,突出性原則。根據評價目的和評價內容進行指標的選取,突出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自身的特點,實現指標之間內在的聯系,力求實現創新績效評價方法的獨創性。
2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績效評價模型構建
2.1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當前,學者們提出的農業科技創新績效指標體系內容各異,針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更是鮮見,原因主要有2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農業科技轉化涉及的情況復雜多樣,涉及的內容非常具體,影響其創新績效的評價因素各式各樣;另一方面是學者們選擇的研究對象不同,對研究對象的內外部環境考慮的側重點不同,致使對其創新績效評價指標的篩選過程會有所側重。基于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績效評價指標設置的基本原則,本研究構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表1)。首先,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投入能力方面。技術創新的不斷投入是企業可持續增長的內生動力,技術創新能力同企業業績呈正相關[6],而影響技術創新投入最主要的因素是研發投入水平、外部融資額及研發人員密度。其中,研發投入水平既衡量了研發投入的強度又體現了對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視程度,選擇技術人員密度和高端農業人才引進數量2個指標,既考慮從事農業活動影響的人力資本技術投入,又考慮長期發展對技術勞務數量和質量的影響,突出考慮農業技術人員對農業科技創新的影響。
外部融資額體現了農業科技轉化項目的外部資金保障水平,研發投入率體現了研發投入的強度和對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視程度。其次,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創新產出能力方面。從技術產出和經濟產出2個角度加以考慮。技術產出方面,以無形資產和固定資產產出為視角,選用國內專利授權量、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數、轉化科技成果數、新建科技示范基地數、新改擴生產線數等5個二級指標近似表示。
經濟產出方面,從盈利能力和國際競爭力2個層次考慮,前者用銷售毛利率反映創新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企業整體盈利能力的影響,后者選用出口創匯收入反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最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可持續發展力方面。可持續發展理論認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持續獲得市場競爭優勢的能力,它來源于其所特有的那些有價值的、稀缺的、不可復制的異質性資源[6]。農業科技轉化的可持續發展力源于服務區域經濟的能力水平,因此,選取產業交叉融合度、成果轉化推廣面積、培養農業專業人才、培養新型農民4個二級指標近似表示企業創造超額利潤和市場價值的可持續性。
推薦閱讀:農業技術推廣副高晉升正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