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信息化程度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準。農業信息化是現代農業的基礎,沒有農業信息化就沒有農村現代化。因此,只有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才能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本文擬對國外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現狀以及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對策進行探討。
關鍵詞: 農業管理 經濟管理 信息化建設
農業信息化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意義重大。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通過不斷完善和優化農業信息化建設機制,推動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的新思路。
一、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現狀
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始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以農業計算機技術應用為標志。中國農業信息網和中國農業科技信息網相繼開通,使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開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目前,農村信息化建設已成為農業經濟發展、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重要支撐手段和推進我國農業戰略性轉變的一個重要樞紐。特別是在我國各級政府及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農業部門用于信息體系建設的總投資接近10億元,各地的農業信息網站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約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市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建立了局域網,設立了相應的農業信息機構,配備了專兼職信息工作人員,并配備了必要的上網設備,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市在互聯網上有自己的農業網頁和獨立網站。在農業科技教育、農產品市場等領域已形成了初步的信息采集系統和相對規范的信息采集、報送制度。同時,我國數據庫建設水平和數據庫技術、農業信息網絡技術、農業多媒體制作技術和聲像媒體技術都得到了迅速提高,其中部分數據庫的功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盡管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迅速,但由于起步較晚,農業和農村信息化總體水平還很低,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
二、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農民信息意識淡薄,農業信息需求不足。我國農民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大多數農民信息意識淡薄,沒有認識到信息就是資源和財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自覺性不高,導致農業信息的利用率低下。另一方面,即使一部分農戶看到了農產品網上銷售的巨大商機,但由于購置計算機成本較高,,造成農業信息需求不足。
2.農業信息服務體系不完善, 網站布局不合理。我國農業信息網絡化發展很快,但農業信息化建設缺乏政府的宏觀指導與必要引導,信息服務尚未完全形成。許多省份只建設了區級和部分地市的農業信息網站,還有部分地市、縣區一級沒有建立網站, 造成信息傳輸網絡不夠暢通,存在著“最后一公里”問題。由于許多縣鄉信息平臺沒有建立起來,絕大多數的鄉鎮、村莊、涉農中小企業還與互聯網無緣,缺乏現代化溝通手段。信息傳輸在縣一級到最終用戶之間形成了“腸梗阻”現象。目前,農業網站中,各級政府主辦的網站占有很大比例,約為80%左右,但農業基層站點卻數量不多,尤其是鄉一級網站。 另一方面,我國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處于研究階段,其所需配套條件和市場機制尚未形成,農產品電子商務目前還難以發揮其重大的作用。
3.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低。目前,許多地方農業信息網站對農業信息的采集、傳輸、貯存、處理標準和網絡系統標準等都還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態,壟斷信息和行政干預時有發生,缺乏統一規劃,給數據共享、信息共享帶來困難。同時,以計算機網絡為主體的農業信息服務主要宣傳本地農業、為領導服務的信息較多,而真正指導農民生產、銷售的農業的信息太少,信息資源難以應用到農業生產實踐中,信息化建設的投資不能產生預期的效益,信息化為農業生產服務的功能不能有效地發揮,信息資源的價值得不到有效利用。
4.信息化專業人才缺乏,農業信息服務人員素質不高。我國農業信息技術人才缺乏,僅有的少數農業信息科技人才,大都集中在大城市的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市、縣級懂農業信息技術的專門人才較少,鄉、村農業信息化專業人才更是奇缺。大部分農業信息人員網絡知識掌握得很少,信息反應靈敏程度低,發布的有效供求信息少,實效性差, 不能及時為農民生產和各級政府宏觀調控、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準確、優質的服務。
三、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1.加快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應采用先進技術,建立集多個農業信息網絡于一身的寬帶高速、遍通全國的農業信息廣域網絡, 建立和健全鄉(鎮)、村兩級信息傳播網絡, 通過農業信息網絡、農廣校、鄉鎮農業信息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密切合作,形成橫向相連、縱向貫通的農村市場信息服務網絡,形成集信息采集、加工、發布、服務于一體的農村市場信息服務體系。使農村市場信息服務滯后的狀況得到根本性改變,徹底打通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同時對現有網絡資源進行整合,使農業信息通過網絡進行傳播,以提高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的科學性、實用性,滿足農業信息化的要求。
2.強化政府的信息化意識,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拓寬資金籌集渠道。農村信息化建設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程,建設起步階段的主體是政府,只有政府才能擔起提供公共通訊設施,建立農村信息體系,提供信息服務的職責。因此,各級政府必須樹立信息意識,加大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和政策引導扶持力度。積極建設農業信息網,利用有限的網絡資源為農民提供農業信息和技術支持,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技術水平,減少農業生產經營的盲目性。同時,政府在統一規劃下適當引入競爭機制,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和推動各類企、事業單位和民間組織對農業信息產業進行多元化的資金投入,以促進農業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
3.加快培養農業信息化服務人才。要實現農業信息化,人才是關鍵, 因此,要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養,一方面在大專院??稍O立農業信息化專業,加強該類人才的教育,逐步培養造就一大批掌握農業信息化技術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利用各種形式加強對現有信息人員進行培訓,培養一支適應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專業隊伍,提高他們運用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的能力和采編國際信息的能力和水平,把我國的農業信息網絡建設成真正為農民、為農業服務的技術平臺。
4.提高農民素質,增強農民利用農業信息的能力。農業信息服務的主要對象應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經營的農民、商人和涉農企業,他們構成了農業信息的需求者。這部分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一般難以自行在因特網上直接獲取所需的信息。因此,要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和農民技術培訓,切實提高農民的素質,增強利用農業信息資源的能力。同時,還需要對基層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業政府管理部門、農業生產龍頭企業、各種專業大戶甚至農民進行互聯網知識培訓和宣傳,培育網絡信息的中介機構和中間用戶,通過這些機構和用戶,將因特網上的信息傳播到分散的農業生產者或經營者手中,以提高農業信息資源的利用率。
5.加大對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率,提高農業信息服務質量。在發達國家,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已成為第一位,如:美國、英國、日本等。目前在美國農戶能夠隨時進入各種農業網絡,獲取農業信息和技術。據我國農業部對1000個農村固定觀察點的農戶信息使用情況的調查顯示,能夠通過互聯網獲得市場和技術信息的農村家庭比較相對低。多數農民仍以電視、廣播等傳統方式作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不但信息量小、傳播速度慢,而且具有很大的時滯性。因此,我國要加大對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成果,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和農民增收,加快農村的小康建設進程。
參考文獻:
[1] 賈萍.新農村建設的農業信息化發展研究 [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9).
[2] 周宏仁.中國信息化形勢分析與預測 [J].信息化建設,2015.13.
推薦閱讀:農業技術推廣副高晉升正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