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隨著近幾年我國農業產業的迅速發展,水產養殖的前景一片光明。水是魚類生活的載體,在水產養殖工作中水質的好壞直接決定產量的高低,影響養殖者的經濟效益。而其中關于水質的調節工作是核心部分,使水內的生態保持平衡,適合魚類的生活。本文針對水質對水產養殖的影響進行探究,并提出相關的水質調控建議。
關鍵詞:水質;養殖產業;影響探究;水質調節
近幾年,在我國水產養殖行業發展迅猛的同時,水質的污染情況極其嚴重,甚至影響到了生態環境的發展。在飼養的后期,水中的有機物、氨以及亞硝酸鹽的含量都在急速增加,對魚的養殖十分不利。而養殖者的相關知識水平不足,濫用藥品,關于水質的調解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本文闡述水質對水產養殖的影響,以及如何調控水質。
一、合理的水位
水產養殖工作中,水位的高低與魚類的生長關系緊密,需要養殖者重點關注。例如一些混養的魚池,更加需要加強對水下空間的利用,考慮到水層魚類的生長,合理的水位高低可以避免不同魚類生長之間的影響,進而充分的利用水中的資源生長。同時,魚類是變溫動物,魚池的水溫對魚的免疫以及代謝功能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致使魚的生長受到影響。大多數的水生動物適宜的生存溫度范圍在20至30度之間,養殖者需要關注水溫的變化,相應的做出調整。
在溫度較高的時間段,可以利用水位的高低對水溫進行調節。以養殖淡水魚類為例,適宜的溫度為15-32度,最適宜的生長水溫為24士4攝氏度。在進行換水工作時,可以一邊進水一邊出水,讓魚池保持一種緩緩流動的狀態,有利于魚的生長。根據水溫的高低,適時的進行水位調整,可以避免因為外界溫度上升而導致魚類死亡。需要根據魚類最適宜的溫度進行調解,最大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二、探究水質理化的因子調節
大多數情況下,水質的理化指的是水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溶氧、氨氮以及硫化氫和酸堿度等,實行水質理化的前提條件就是對水質的監測工作。在實際的水產養殖中,只有在對水質理化指標清楚的前提下并結合養殖魚類的生活條件,才可以合理的對水質理化的相關數值進行調節,保障水產生物的良好生長。水質的調節方法主要可以分為兩種:常規方法與化學方法。其中應用最為廣泛、簡便的調節方法就是夾住新水,其次可以通過控制水中的浮游生物數量間接影響水中的溶氧量,將溶氧量控制在正常范圍內。而化學方法主要是通過控制池水的酸堿值,將水質的酸堿度控制在標準范圍內,最適宜水生生物的生長。另外,針對一些有毒的化學物質應加以預防,采取一定的分解方法將其轉變為無害物質,避免后期出現大量的水生生物被毒死。
1.池水的溶氧量。溶氧一直是水質的一項重要指標,對水產生物的成長影響極大,在水產養殖工作中,需要將水的溶氧量保持在5.0mg/L之上。溶氧量一旦低于適宜值會降低水產生物進食數量,相反足夠的溶氧量可以促進水體有害物質的分化,改善水質,大幅度降低有害物質的毒性,為水產生物提供良好的水質環境。一般情況下,當池水的溶氧量太低就會對生物的進食產生較大的影響,根據相關的調查顯示,一旦池水的溶氧量低于3.5mg/L時,水生動物就會停止覓食。養殖者需要在平時重點關注水中的溶氧量,如果是大型的養殖水池,魚的產量超過了500kg時,就需要購入增氧機,對水生動物的抵抗能力有明顯的提升作用,能減少水生動物生病死亡的比例。
2.化學方法。一般在水產養殖行業中,對淡水的酸堿值固定范圍為6.5到8.5之間,而海水的酸堿值為1.5到8.5之間,當然具體水質的酸堿值還需要根據養殖的水生生物進行確定。在實際的水產養殖中,大部分是利用生石灰達到酸堿值調節的目的,在夏天溫度較高的時期,可以以十天為間隔,向池水投人生石灰。根據實踐可以得出大概每337M2的水池面積可以投放20kg。生石灰的投放主要是兩種作用,一是起到防病與消毒的作用,另一目的則是促進水生生物的生長。
3.污染物的處理。硫化氫是一種有毒的化學物質,對水質的不利影響極大,如果水產養殖中水質硫化氫的含量高于0.1mg/L時,對剛剛投放的魚苗而言是致命的傷害。一旦水中硫化氫的含量高于0.1mg/L,會出現大面積魚類的死亡,因此在養殖水產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對池水中硫化氫含量的檢測十分重要,必須將其控制在0.1mg/L之下。在實際水產養殖中,可以在水池的底部放置一定量的粒粒氧,可以有效的提升水中的含氧量,進而實現對硫化氫的抑制作用,盡量減少硫化氫給水產生物帶來的生存威脅。
三、水生植物的栽培
利用水生植物對水質起到優化作用十分有效,并且對水產養殖工作的實施具有長遠的影響。一些水生植物一方面可以減小水中氨氮以及亞硝酸氨等有害化學物質的含量,還可以有效的吸收水中的磷與氮,防止水面出現營養化的情況。還有一些特殊的水生植物可以成為魚類的事物,減少養殖者投入的飼料成本。例如,在養殖淡水魚的水池中,種植一定量的苦草或者輪葉黑藻等水草可以為淡水魚類提供食物。但是也需要注意水生植物的種植并不適用于所用的水生生物養殖,對于主要種植為貝類或者慮食性的魚類水池就不能種植水草,池水中浮游生物量的降低會對池塘中水生生物的產量產生影響。
四、魚病的預防工作
在水產養殖中,對于魚類的定期健康檢查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雖然會耗費一大筆的資金,看似沒有意義,但是這是水產養殖工作中的必須步驟。對魚病的預防工作能夠有效的避免出現大面積甚至全部魚的死亡,防止養殖事故的出現。魚病的防治工作指的是對池塘以及魚類進行消毒,還有合理的放養,殺蟲工作也是其中的重點環節。當使用化學物質將池塘中的害蟲殺死后,需要注意對水的酸堿值是否產生影,再進行適當的調節。改善與修護魚的生活環境都能對預防魚病產生積極作用,但最主要的工作還是調節水質。改善方法與修復方法只能起到輔助作用,對水產養殖而言水質的調節才是最根本的方法。
五、結語
我國的科技水平在不斷發展中,農業生產也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時期,像高產水稻、畜牧業的快速發展都離不開高科技技術的支持以及科學的理論指導。就水產養殖而言,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科學的理論支持,只有正確的養殖才能得到高產,而水質對水生生物的影響巨大。惡劣的水質很可能會致使養殖事故的出現,所以養殖者需要加強對水質的檢測工作,結合養殖經驗與科學理論的進行調節,改善水質,保障水產生物的正常生長。
參考文獻:
[1]方朝輝,徐小雅.水質對水產養殖的影響以及調控[J].農業與技術,2012,32(9):92-92.
[2]郭悅.淺談影響水產養殖水質的主要因素及其調節方法[J].黑龍江水產,2017(6):23-26.
[3]田雨,賈中彪,王旭.水產養殖過程中常見的水質問題及解決辦法[J].河北漁業,2011(6):59-61.
[4]王嘉民.淺析池塘水產養殖常見水質問題及解決方法[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22).
推薦閱讀:《水產養殖》雜志依托水產科研單位的科研優勢,立足江蘇,面向全國。努力為讀者提供最新的水產養殖信息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