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農業工程學報論文發表了如何構建低碳農產品消費模式,論文分析了低碳農產品消費模式的含義與特點,闡述了促進低碳農產品消費的重要意義,并提出了構建低碳農產品消費模式的幾點建議。讓廣大消費者更好的適應于低碳時代的經濟環境,推動消費者自身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關鍵詞:農業工程學報,低碳,農產品,消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低碳農產品消費模式,既不是要全面控制農產品消費,也不是對農業文明低碳農產品消費模式的模仿,而是致力于提升農產品資源的利用率,反對浪費農產品,在消費中切實做到理性、節約,這樣一來就能夠節省寶貴的農業資源,改進農產品的生產環境。農業產業是我國溫室氣體的重要來源之一,而農產品消費狀況又在整個農業產業經濟發展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在農業經濟的發展之中能夠發揮出承上啟下的突出作用。所以,筆者覺得很有必要應用低碳理念來考察農產品適合于哪種消費模式的問題,全力引導消費者們將傳統意義上的農產品消費模式轉換成為低碳模式,從而讓廣大消費者們能夠更好地適應于低碳時代的經濟環境,持續提升農產品消費的質量。
一、低碳農產品消費模式的含義與特點
低碳農產品消費模式主要是指廣大消費者在消費農產品時將低碳作為主要價值導向,在個人消費能力許可的狀況下,運用科學理性之認知以實現個人實際效能的最大化,進而實現人類社會福利的最大化,是一種積極、健康的消費方式。其主要特點是:一是注重消費結構的低碳化。在平時生活中,消費者就應當積極抵制農產品化學化的不良影響,不斷提升農產品安全消費的力度,致力于實現膳食營養之平衡。二是注重于環境友好與資源節約。基于市場經濟條件的農產品低碳消費方式不是倡導降低農產品的消費量,而是要盡可能地提升農產品資源的實際利用率,其目的在于盡可能地節約農產品資源。三是注重于文明和健康消費。要運用低碳農產品消費方式之指導,持續改進廣大消費者群體的消費觀,讓農產品消費者群體的消費能夠持續提升,并且讓其能夠養成低碳化的消費習慣,推動消費者們自身的全面發展與進步。
二、促進低碳農產品消費的重要意義
一是維持國民經濟體系健康發展之所需。農業為我國國民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消費彼此間具備了統一性,兩者之間是彼此依賴的關系,而且還會在一定的條件下加以轉化。農產品生產能夠為廣大消費者們創設出農產品這一十分重要的消費對象,而農產品的消費則又會對農產品的生產提出更高的要求。有鑒于此,農產品消費在我國國民經濟體系發展特別是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具備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維持我國國民經濟實現健康發展的關鍵性內容。無論消費者怎樣擁有與使用什么消費方式以滿足個人生存、發展之所需,只要是能夠有利于保護當前生態環境的,就能夠推動國民經濟實現穩定而健康的發展。農產品低碳消費方式無疑是符合降低生態環境污染實際要求的手段。
二是推動全社會公平消費的前提。所謂公平消費,主要是指所有人均能夠公平享有各類消費資料之權力。如今農產品消費不公狀況相當嚴重,不僅西方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相互間在農產品的消費存在著極大的不公平,而且一國內部各群體間在農產品消費上也是很不公平的,富裕人群的消費量往往極大地超過了其有權占有的消費量。同時,當代人對于農產品資源的大力開發肯定會影響到后代人在農產品資源上的儲量。所有人均不應當為了實現自身消費權而做出危及別人的消費行為,人們不能由于同代人的消費而傷害到后代人的消費權利。
農產品低碳消費方式有利于推動國別、地區、代際以及代內公平,因而可以說是維護全社會公平消費的關鍵一環。三是維持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當前,全世界中具有主導性地位的是線性消費方式。這一消費方式形成于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前提下,以市場化體系為主要驅動力,致力于追求經濟的不斷發展,從而造成了對各類資源的過多消耗。如今,全球出現了資源日益耗竭、氣候不斷變暖的趨勢,導致人類環境出現了災難。為更好地解決溫室氣體的問題,全球各國均在努力為實現減排而探求科學的路徑以及方法,注重于實現人類社會發展的穩定性以及長期性。就理論而言,可持續發展需要可持續生產以及消費,唯有真正建立起低碳化消費觀,才能夠確保可持續消費能夠成為現實。唯有持續更新農產品消費方式,才能夠切實找到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三、構建低碳農產品消費模式的建議
(一)不斷推動形成低碳農產品消費觀
低碳農產品消費可以說是消費價值觀上的改進。唯有從保持發展、關注社會文明的視角來對待農產品低碳消費,才能夠全面認識到農產品低碳消費方式的必要性,才能夠切實排除以往所存在的消費主義傾向,才能夠讓農產品低碳消費真正成為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習慣、生存方式以及價值觀。依據目前我國公民在消費觀上十分滯后的實際狀況,應當采取兩項舉措加以應對:一方面是要不斷強化低碳農產品消費的宣傳引導工作。思想可以說是行動之先導,強化農產品低碳化消費之宣傳,是保障消費行為的合理化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宣傳過程之中應當著力強化對資源以及環境保護所進行的宣傳,從而讓廣大農產品消費者們能夠認清當前我國在資源、環境等方面所面臨的艱巨形勢,更加清楚依據科學生活標準進行消費的必要性,不斷提升憂患感和責任感,持續開發低碳文化,充分運用新媒體、報刊、影視等多種形式的傳播媒介以營造出良好的環境,積極引領大眾形成健康的消費習慣以及消費心理。另一方面是不斷推進農產品低碳消費教育方式。低碳消費教育主要是指對消費者以及生產經營者們傳授涉及消費知識以及技能的重要社會教育類活動之一,它十分有利于打造微觀市場主體樹立起正確的消費觀以及經營觀,不斷提升廣大農產品消費者以及經營者所具有的素質,切實協調消費者和經營者之間的關系,有效維護廣大消費者自身的合法權益。所以說,實施農產品低碳消費教育是有力維護消費者群體主權的迫切要求,也是提升農產品消費質量的關鍵保障,更是倡導文明消費,保障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有效方式。
(二)持續改進農產品生態環境
為了能夠改進農產品低碳消費方式,從生產視角來考慮,不僅僅是單一地停滯于開發低碳化農產品之中,最為重要的是要在改進農產品生態環境上作出努力。當前我國農產品遭受生態環境破壞的情況十分嚴重,比如,氣候的變暖對于農產品生態情境的影響非常大,這充分表現為暴雨洪澇的次數不斷增加,水土流失狀況不斷加劇,氣溫的升高導致干旱的面積被不斷拓展,土地的有機質含量則出現了持續下降的趨勢,而地力污染則極為嚴重,以至于病蟲害的影響被進一步地加大,生物資源出現了大量減少的趨勢,水資源極為短缺,濕地面積也在持續縮小等。如今持續出現惡化的農產品生態導致我國只能想方設法去打造綠色農產品生態環境,從而奠定農產品低碳消費之基礎。一是要以積極防治為前提,不斷遏制生態環境被惡化的狀況。
因為我國農村地區環境污染主要表現為水、大氣、固體廢棄物以及土地污染等等。因此,要致力于創建農村地區污水凈化體系,制定出對污染物實現總量下減的主要方案。應當運用節能、保潔等舉措,積極控制溫室大氣往大氣所進行的排放,這就要求從污染的源頭抓起,致力于改進或者運用清潔生產的具體工藝,盡可能地少排或者不排放污染廢物,切實控制化肥對于各類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應當盡可能地多施一些有機肥,不予使用或者安全使用各類農藥,也就是盡可能地使用低毒型農藥以取代高殘留、高毒性傳統農藥,從而不斷推進生物防治工作的進程。二是要以保護為基礎,不斷提升農產品生態系統所具有的服務作用。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無法離開農產品生態系統在服務作用的大力支持,切實滿足對于生態系統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之需求,力避生態系統的退化以及服務能力之喪失。一定要明確區域性生態系統所具有的定位,積極組建區域性生態服務能力不斷利用之政策框架以及落實方案。
(三)全力探究農產品低碳化發展新策略
積極開發低碳化農產品,這是創建農產品低碳消費方式的重要基礎。然而,因為低碳農產品經濟主要是指在氣候變暖狀況下形成的新事物,這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狀態。當前,我國大多數群眾對于低碳農產品還沒有足夠的了解,所以要運用全面宣傳教育,盡可能快地讓低碳化觀念能夠真正做到深入人心。這就需要認真做到以下兩點:一是要大力探究農產品產業低碳化發展方式。農產品低碳經濟之發展有諸多形式,當前各地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形成了諸多由廣大農民群眾創設出來的農產品低碳化等形式。為此,要實施科學規范的總結,讓其能夠發展成為一種低碳化的產業發展方式,并且推廣到風力和秸稈發電等新能源發展方式中就具有很大的宣傳與推廣作用。二是要持續改進與創新農產品低碳化發展技術。在當前農產品低碳經濟的開發過程之中,開展技術創新是十分重要的環節。一旦缺乏技術上的積極支持,農產品低碳化只可能一場空歡喜。改進農產品低碳化技術,可以推動高效化、畜禽養殖、農產品節能減排以及廢棄物綜合運用技術等,并且在實踐當中持續進行推廣、應用與提升。
結語
總之,由于低碳經濟的大力推廣,我國農產品消費過程中對于生態以及環境的壓力正在變得愈來愈大。消費與加工等環節是判斷農產品碳排放量大小十分重要的內容,因此,城鎮居民在農產品加工以及流通之中的碳排放比例已大大高出農村群眾。不管是在城鎮還是在農村,農產品消費在整個農產品鏈條之中的碳排放,都是消費中碳排放量最集中的內容。農產品生產環節的碳排放則占據了次要地位。所以說,消費與生產是降低碳排放量過程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兩個組成部分。由于我國居民群眾總體收入水平的持續提升,農產品消費的不斷提升是推動間接碳排放形成的重要因素。為了更好地提升農產品的使用率,應當以可持續消費為原則,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在農產品消費中大力倡導節約、堅決反對浪費,切實幫助廣大消費者們真正建立起農產品的低碳消費意識。
參考文獻:
[1]樊綱,蘇銘,曹靜.最終消費與碳減排責任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研究,2010(01)
[2]龐晶,李文東.低碳消費偏好與低碳產品需求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09)
[3]雨晨.低碳農產品消費研究回顧和展望[J].農業展望,2012(12)
[4]安玉發.居民食品消費碳排放測算及因素分解研究[J].農業經濟研究,2014(03)
[5]郭斌.城市居民綠色農產品消費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
[6]黃明欣.中國居民農產品消費模式與日英的比較——基于低碳的視角[J].食品研究與開發,2014(18)
作者:方玉強 單位:北京交通大學中國產業安全研究中心
推薦閱讀:《青島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季刊)創刊于1960年,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出版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學術期刊,由山東省教育廳主管、青島農業大學主辦、《島農業大學學報》編輯部編輯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