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危害馬鈴薯的病蟲害有300多種,但并不是所有的病蟲害都會造成馬鈴薯嚴重減產。本篇農業職稱論文對馬鈴薯病毒病害發病癥狀進行闡述,認為影響馬鈴薯病毒病害發病的因素有溫度、品種的抗病性和蚜蟲,需要選用抗病毒的優良品種,利用莖尖組織脫毒培養技術,生產脫毒種薯來降低馬鈴薯病毒病害導致產量降低的可能。
推薦期刊:《作物雜志》是中國作物學會和中國農科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主辦的農作物綜合性科技期刊。本刊融技術性、學術性、信息性和知識性于一體,旨在傳播作物科學知識、報道最新科研成果、研究進展、科技動態、新品種、實用技術及豐產經驗等。并在彩色封面和封底刊登廣告。
馬鈴薯由于被病毒單獨或復合感染引起的病害稱病毒病害。病毒侵染馬鈴薯植株后,逐漸向塊莖中轉移,并在塊莖中潛伏和積累,通過無性繁殖,世代傳遞,導致產量逐年降低,品質變劣;同時表現出各種畸形癥狀,最終失去種用價值。
一、種類
目前已知感染馬鈴薯的病毒約有18種,類病毒1種,類菌原體2種。有9種是專門寄生于馬鈴薯上的病毒,其中國內已發現7種。其余侵染馬鈴薯的9種病毒是來自其他寄主植物的病害。自然侵染馬鈴薯的類病毒為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引起馬鈴薯束頂病。
二、癥狀
大多數病毒病在得病當年癥狀不明顯,但在溫度較高的地區,癥狀逐年嚴重。馬鈴薯普通花葉病毒病癥狀:葉片顏色深淺不一,但葉片平展,不明顯變形, 葉脈不壞死。馬鈴薯條斑花葉病癥狀:在不同品種上癥狀也有所不同,大多數品種表現重花葉,有小枯死斑點或葉脈壞死,葉柄和莖上也有黑褐色壞死條斑;生長發育后期植株下部葉片干枯,不脫落,呈垂葉壞死狀。馬鈴薯皺縮花葉病癥狀:弱株系在一些品種上引起輕花葉,小葉尖脈間花葉,葉尖扭曲,頂葉片卷葉;強株系侵染后產生明顯花葉,葉片嚴重變形,有時葉柄、葉脈壞死、植株矮小。馬鈴薯卷葉病癥狀:病株葉片邊緣以主脈為中心向上卷曲,嚴重的卷成圓筒狀,病葉呈革質, 塊莖小而密生,其內維管束變為黑褐色或發生網腐癥狀。馬鈴薯紡錘塊莖病癥狀:葉和莖成銳角向上束起,葉片變小,常卷曲,半閉半合,全植株失去潤澤的綠色, 塊莖由圓變為長紡錘形或圓筒形,芽眼突出,有時有縱裂紋。在田間很難根據癥狀類型確定病毒種類,因為不同品種在外界條件的影響下癥狀差異很大,而且田間復合侵染較多,癥狀的變化也很大。
三、侵染循環途徑
馬鈴薯病毒病主要靠塊莖一代代傳下去,實生種子帶毒率很低,但也可成為初侵染來源。病害在田間的傳播方式因病毒種類不同而有差異,如PVX在田間是通過汁液接觸傳播的,如葉子相互摩擦,切刀、農機具等均可傳播;PVY則通過蚜蟲非持久性傳播,蚜蟲的傳毒率很高;PLRV是以蚜蟲持久性傳毒,在蟲體內經一定的潛育期后,即可傳毒,可保持傳毒力2周。當年感染的植株往往只有一部分塊莖帶毒,對已形成的塊莖,病毒可能已來不及侵入。
四、影響因素
1.溫度。在馬鈴薯生長季節,尤其在結薯期遇上高溫,會加重馬鈴薯的病毒病。因為馬鈴薯適于在冷涼地區和晝夜溫差大的環境下生長,溫度過高會抑制植株生長和降低其抗病能力。同時,高溫有利于傳毒媒介(蚜蟲等)的繁殖、遷飛和取食活動,有利于病毒迅速侵染和復制,減弱馬鈴薯自身的抗病性,因而加重了病毒病害的發病程度。
2.品種的抗病性。在相同條件下,品種的抗耐病能力不同。此外,栽培和貯藏條件,也影響植株生長和病毒侵染危害的程度。
3.蚜蟲。在田間有帶毒植株的情況下,蚜蟲發生的遲早和數量與病毒病發生及流行的輕重呈正相關,尤其是田間有翅蚜的數量和遷飛直接影響病毒在田間的傳播。
五、防治要點
1.選用抗病毒的優良品種
選用抗病毒的優良品種是防治病毒病害最經濟有效的途徑。由于馬鈴薯可被多種病毒侵染,難以育成兼抗各種病毒的品種,應根據當地主要病毒病害種類,有針對性地選育抗該種病毒病的品種。
2.利用莖尖組織脫毒培養技術,生產脫毒種薯
所有的馬鈴薯病毒都能通過薯塊傳播,種薯是生產中大多數馬鈴薯病毒病害的最初侵染來源,因此采用脫毒種薯是目前防治馬鈴薯病毒病害的最先進、最有效的途徑。一是建立健全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體系。馬鈴薯種薯生產采用塊莖繁殖,其繁殖系數低,生產速度較慢,而且在繁殖過程中很容易受到病毒病和其他真菌、細菌病的再侵染。二是加強脫毒種薯生產田的栽培管理,防治病毒再侵染。選擇氣候冷涼、地勢開闊、有水源、交通方便的地方作種薯生產田,周圍至少 500~600 m內不能有馬鈴薯一般生產田或其他馬鈴薯病毒的寄主,如苜蓿、煙草等。催芽可提前出苗,苗壯,苗齊,增加每株主莖數,促進早結薯和成齡抗性的形成。春播播期盡量提前,整薯播種。切塊播種時,必須嚴格進行切刀消毒。為了獲得更多小薯,種植密度一般為10萬株/hm2左右。采用大行距小株距的播種方式,播種時結合施肥施放防蚜顆粒劑。合理施肥,應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為主,適當增施磷、鉀肥。避免過量施氮,以防莖葉徒長而延遲結薯和植株成齡抗性的形成。從蚜蟲出現開始,每隔7~10 d噴施1次滅蚜藥,每次以不同種類的農藥交替噴施。在苗高10~20 cm、現蕾期、開花期各拔除病株1次。逐壟檢查,發現病株連同新生塊莖、母薯徹底拔除,小心裝袋,帶出田外深埋30 cm。提前收獲可獲得更多幼嫩小薯,并可避免病毒傳到塊莖。較早毀滅莖葉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晚疫病菌和已感染的病毒傳到塊莖。刈蔓在蚜蟲遷飛高峰后10 d進行,再經10 d左右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