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雜志
![]() |
期刊名稱: | 作物雜志 |
期刊級別: | 北大核心期刊 | |
國內統一刊號: | 11-1808/S | |
國際標準刊號: | 1001-7283 | |
期刊周期: | 雙月 | |
主管單位: | 中國科協 | |
主辦單位: | 中國作物學會;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 |
學術服務咨詢 服務項目咨詢 |
• 期刊信息:《作物雜志》是中國作物學會和中國農科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主辦的農作物綜合性科技期刊。本刊融技術性、學術性、信息性和知識性于一體,旨在傳播作物科學知識、報道最新科研成果、研究進展、科技動態、新品種、實用技術及豐產經驗等。并在彩色封面和封底刊登廣告。1985年創刊為季刊,40頁,1994年改為雙月刊,2001年增至48頁,2002年增至56頁,2003年改為大開本,每期訂價3元。郵發代號82-220。《作物雜志》主管單位:中國科協,主辦單位:中國作物學會;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國內統一刊號:11-1808/S,國際標準刊號:1001-7283
• 期刊欄目:專家論壇、專題綜述、研究報告、種子科技與管理、栽培技術、植物保護、植物營養、科技入戶。
• 數據庫收錄情況: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維普網、萬方數據庫、知網數據庫收錄
• 辦刊宗旨:《作物雜志》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 影響因子:截止2014年萬方:影響因子:0.688;總被引頻次:1289
截止2014年知網:復合影響因子:0.730;綜合影響因子:0.474
•2015 年《作物雜志》第5期優秀論文范例:
首屆中國藜麥產業(長春)高峰論壇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行……………………………………………………
中國藜麥產業現狀…………………………………………任貴興 楊修仕 么楊
水稻種子休眠性的研究進展…………………………………………謝坤 白靜 王效睦 王俊峰 馬玉敏 余華 王棟 丁漢鳳
大豆胞囊線蟲抗性機制的研究進展…………………………………………林曉敏 李斌 譚曉榮 孫君明 王連錚
歡迎訂閱2016年《中國種業》…………………………………………
異株蕁麻(Urtica dioica L.)研究及開發利用進展…………………………………………朱濤濤 朱愛國 余永廷 孫凱 毛虎龍 陳權
歡迎訂閱2016年《植物保護》…………………………………………
粳稻單株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關聯分析…………………………………………郭麗穎 趙宏偉 王敬國 劉化龍 孫健 鄭洪亮 姜思達 辛威 鄒德堂
玉米莖稈木質素含量的初步遺傳分析…………………………………………馬延華 孫德全 李綏艷 林紅 潘麗艷 李東林 楊國偉 任曉亮
大豆油分相關分子標記的實用性分析與驗證…………………………………………任海紅 劉學義 朱保葛 林漢明
玉米幾種病害抗病性與單株粒重灰色關聯度分析…………………………………………常瑋 王娟 陳吉寶 王小立 黃志剛
歡迎訂閱2016年《新疆農業科學》…………………………………………
Dicamba和2,4-D處理對小麥與玉米雜交得胚率的影響…………………………………………趙翠榮 劉瑩 唐清 陳新民 余華強
歡迎訂閱2016年《中國蜂業》…………………………………………
新疆長絨棉新品系綜合評價…………………………………………劉翔宇 吳久赟 蔣立偉 加帕爾·尼亞孜 吾甫爾·阿不都 阿依加馬麗·加帕爾 郭峰
山西省審定玉米品種親本自交系的遺傳多樣性及雜優類群分析…………………………………………李銳 白建榮 程宇坤 李素玲 蘇亮
甜菜葉片應答干旱脅迫的差異蛋白質組學分析…………………………………………李國龍 吳海霞 孫亞卿 邵世勤
范例:中國藜麥產業現狀
藜麥(Chenopodium quinoa willd)又稱藜谷、南美藜、昆諾阿藜等,是莧科藜屬的一年生雙子葉植物,在安第斯山地區已有超過7 000年的種植歷史,是古印加民族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1-2]。藜麥具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其蛋白質含量在16%左右,高于水稻和玉米,與小麥相當,且人體必需氨基酸比例均衡,易于被人體吸收[3-5]。同時,藜麥富含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E和礦物質,以及皂苷、多糖、黃酮等生物活性物質[6-9]。除營養價值突出外,藜麥還具有耐寒、耐旱、耐貧瘠、耐鹽堿等特性,對農業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0-12]。藜麥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爾和智利等國。20世紀以來,歐洲的英國、法國、意大利、土耳其、摩洛哥和希臘,非洲的馬里和肯尼亞,北美洲的美國和加拿大,以及亞洲的印度和中國等國家均開展了藜麥的引種和試種[13-16]。我國曾在20世紀60年代由原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引進藜麥資源,但未開展相關研究。1988年,原西藏農牧學院對從玻利維亞引進的3份藜麥材料開展了引種觀察試驗[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