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如何加強對農業灌溉的新發展應用呢?在灌溉的技術中那個是對農業發展最好的措施呢?本文主要從農業灌溉現狀和灌溉中存在問題以及對新水源工程建設等各個方面做了相應的介紹。本文選自:《灌溉排水學報》,《灌溉排水學報》是由水利部及農業部主管,中國水利學會、水利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及中國國家灌溉排水委員會共同主辦的全國性學報類專業學術期刊,1982年創刊,雙月刊,雙月25日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語種: 中文;,開本: 大16開,國際刊號:ISSN1672-3317,國內刊號:CN41-1337/S,郵發代號: 36-69,復合影響因子: 0.862,綜合影響因子: 0.479,創刊時間:1982
摘要:農業灌溉方式一般可分為為傳統的地面灌溉、普通噴灌以及微灌。傳統地面灌溉包括畦灌、溝灌、淹灌和漫灌,但這類灌溉方式往往耗水量大、水的利用力較低,是一類很不合理的農業灌溉方式。另外,普通噴灌技術是中國農業生產中較普遍的灌溉方式。但普通噴灌技術的水的利用效率也不高。現代農業微灌溉技術包括微噴灌、滴灌、滲灌等。這些灌溉技術一般節水性能好、水的利用率較傳統灌溉模式高,當然,也存在著一些弊端。
關鍵詞:農業灌溉,灌溉技術,農業科技
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methods generally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traditional ground irrigation, general sprinkler irrigation and microspray irrigation. Conventional surface irrigation including border irrigation, furrow irrigation, flood irrigation and flood irrigation, but such irrigation methods tend to high water consumption, water is low, the use of force is a kind of very unreasonable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In addition, the normal sprinkler irrigation technology is a common way of irrigation in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ut ordinary spray irrigation technology of water use efficiency is not high also. Modern agriculture micro irrigation technology including micro sprinkler irrigation and drip irrigation (poa pratensis), etc. These irrigation technology in general section water performance is good, high water utilization efficiency than traditional irrigation mode, of course, there are also some disadvantage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irrigatio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概況
陽城縣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全縣總面積1968km2。區域內地形構造復雜,山大溝深、土地破碎、地高水低、年降雨時空分布極不均勻,造成旱澇交替,十年九旱。縣境內主要有沁河、獲澤河等12條河流,70%以上的地表水資源集中在6—9月,多年平均降雨量627.4mm。全縣人均水資源量809.2m3,高于山西省和晉城市人均水資源量,但僅占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36.78%。近年來,陽城縣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工農業爭水問題逐步顯現。究其原因,主要是水資源先天不足,加之取水量逐年遞增、用水效率不高,導致水資源十分短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水資源短缺矛盾將尤為明顯,農村飲水安全、灌溉用水保障問題將尤為突出。為此,分析全縣農業灌溉現狀,探討其下一步的發展思路十分必要。
2農業灌溉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來,陽城縣農業灌溉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先后經歷了大水漫灌、溝灌、畦灌和節水灌溉的噴灌、滴灌、滲灌、管灌等方式。20世紀80年代起陽城縣農業灌溉進入了快速發展期,“九五”期間被列為全國節水增產重點縣,節水灌溉技術得到了大規模的推廣和普及。近年來,堅持圍繞農業調產,抓好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北留鎮皇城村、芹池鎮北宜村、次營鎮蘇村等一批桑樹、果樹、大棚蔬菜節水園區相繼建成。截至2012年底,全縣水澆地面積0.91萬hm2,實際灌溉面積0.83萬hm2,節水面積0.56萬hm2,其中:噴灌0.16萬hm2,滴灌0.05萬hm2,管灌0.33萬hm2,渠道防滲0.02萬hm2。灌溉設施1276處,其中:小型引水灌區66處,提水站125處,機電井372眼,蓄水工程713處。
3存在問題
3.1群眾認識不到位
受傳統觀念影響,多數農村群眾節水意識淡薄,農業灌溉用水浪費現象十分嚴重;而且灌溉糧食作物經濟效益不明顯,導致群眾“只澆救命水,不澆增產水”,影響農作物產量。
3.2水源保障不到位
由于多年運行,陽城縣原有的26座水庫淤積嚴重,效益衰減,近期已申請報廢3座,降等3座,申請注冊登記水庫1座;大多數水庫建在石灰巖地區,70%以上的水庫庫區漏水,只能起到滯洪、蓄洪作用;18座塘壩中有15座帶病運行,蓄水、灌溉功能嚴重下降;受降雨量減少和人類活動影響,地面小泉小水量逐年減少,有的甚至干枯,致使引水工程效益逐年下降。
3.3設施管護不到位
全縣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大都修建于20世紀60年代,為典型的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三邊”工程,設計標準偏低,建設質量較差,工程設施不配套,致使許多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減。
4發展思路
針對陽城縣農業灌溉存在的問題,首先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村群眾節水意識;其次要制定節水政策,創新節水機制,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激發農村群眾灌溉積極性;再次要根據全縣水資源分布及耕地資源狀況,因地制宜開展節水工程建設。在縣城中南部缺水山區要以雨水積蓄補灌為主,水資源充足的沿河鄉鎮要以發展管灌、噴灌為主,小泉小水豐富的地區要以發展高效的節水微灌為主。工程建設思路如下:
4.1新水源工程建設
建設蘆葦河提水、磨灘水庫提水泵站、張峰水庫引水工程等重點水源工程;新建溝底、東鐵、園河、竹園、陽陵、上河、西哄哄、窟窿山、洪水、楊柏等工程;充分開發零星分散的小泉小水。
4.2大中型灌區建設改造
實施董封灌區、北留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新建張峰水庫陽城灌區工程。干支渠建設18.52km,干渠整修12km,支渠配套和田面節水配套等,建成后可新增水地0.56萬hm2,改善水地0.01萬hm2,年增收2540萬元。
4.3煤礦廢水利用
全縣現有煤礦29座,可用來發展農業灌溉的煤礦20座,年排水量280萬m3;利用現有6座煤礦礦坑水發展節水灌溉,建成北留鎮史山村、郭峪村等煤礦廢水利用工程。未開發利用的煤礦14座,年排水量196萬m3,主要分布在蘆葦河、沁河流域的北留、潤城、芹池等鄉鎮。“十二五”期間,規劃7座煤礦廢水利用,新建節水工程15處,新建蓄水池20座,新增節水灌溉面積0.05萬hm2。
4.4雨水集蓄利用
雨水集蓄利用以縣城中南部石灰巖山區的駕嶺鄉、東冶鎮、河北鎮等5個鄉鎮為主。受氣候、地質、地貌等因素影響,這些鄉鎮地表地下水資源缺乏,并且不具備修建骨干水源工程的條件,是陽城縣主要的干旱缺水區。“十二五”期間,要充分利用村村通水泥(油)路和農村街巷硬化工程的硬化面積,建設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發展灌溉面積0.07萬hm2,興建旱井0.5萬眼。
4.5中水回用
為減輕環境污染、緩解水資源不足問題,陽城縣在鳳城鎮南安陽村、北留鎮和潤城鎮規劃了3座污水處理廠,目前南安陽污水處理廠已建成并運行。南安陽污水處理廠設計處理污水1.8萬t/d,實際處理1.35萬t/d,年處理污水490萬t。規劃以達標廢水為主要水源興建節水園區,新建泵房1座45m3,鋪設提水管路2300m,新建蓄水池2個共計5000m3,維修蓄水池2個共計4000m3等。建成后可新增水地0.02萬hm2,年增收120萬元。此外,在建設農業灌溉工程的同時,要加強工程管理與維護,確保工程良性運行。要進一步制定管護標準,明確管護責任,落實管護資金,通過拍賣、租賃、承包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明確工程的所有權、經營權、使用權,使之長期發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