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冬麥收獲時有大量的冬麥撒落到地中,復種油菜田冬麥苗與油菜競爭養分,另外還有灰綠藜、苣荬菜等闊葉雜草。根據有關科研人員在正茬播種油菜田 的化學除草研究結果,高效蓋草能能有效防除油菜田單子葉一年生禾本科雜草,氨氯吡·二氯吡AS對灰綠藜防效佳,作者直接用這兩種藥劑混配后對復 種油菜田以500倍稀釋液在油菜5葉期、麥苗及雜草3~5葉期進行莖葉噴施,防效高達63.7%,兩種農藥混配施用對油菜未產生毒害作用。
關鍵詞:油菜種植,農業種植,麥后
麥后復種由于有效積溫所限,對品種的熟期要求極為嚴格,青雜4號在播期適宜的條件下在青海省溫暖灌區大部分地區能正常成熟,可以收獲滿意的產 量,但是如果因前茬冬麥收獲晚,相應的推遲復種油菜播期,該品種很難成熟,降低產量,效益低,所以選擇熟期彈性更大的特早熟雙低甘藍型雜交油菜(或常規 種)對麥后復種更有利。
目前城鎮建設的發展,農民種地的比較效益低下,大量的農民工進城務工,農村缺乏勞動力,以往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耕作方式受到嚴重的挑戰。麥后復種有向少免耕、撒播、化學除草和機械化收獲等輕簡化栽培方向發展才有更廣闊的前景。
在我國北方光、熱、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很大一部分區域種植作物一熟有余而兩熟不足,前茬作物收獲后至冬季重早霜來臨前,約3個多月時間內只有很 少部分土地復種毛苕子、青貯玉米、早熟蔬菜等,大部分土地閑置,這段時間光、熱、水資源豐富,利用該時期有利的這些自然資源進行復種作物,對開發利用秋冬 閑田,發揮區域優勢, 提高土地和勞力資源利用率, 緩解人地矛盾, 保護農田生態環境,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促進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油菜是產油效率較高的油料作物之一,油用比例為100%,菜子油是我國傳統的食用油,2009年菜子油已占國產油料作物產油的57%以上,是 國產食用植物油的第一大來源,在我國食用油市場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維護食用植物油有效供給是國家食物安全戰略的核心之一[1]。復種以收獲油菜子為目 的的油菜,可提高北方農作物復種指數,增加油菜種植面積,提高油料總產,對食用植物油有效供給具有重要意義。青藏高原白菜型油菜以其生育期短,生長期間需 要的有效積溫少而成為復種作物的重要選擇對象,但是這類油菜是喜冷涼的一類常規作物,麥后復種如果溫度過高其生長很快,很早開花結實,全生育期有效積累的 生物量低,收獲的油菜子少,經濟系數低;另外這些油菜品質較差,比較效益較低,嚴重影響了復種區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所以復種油菜面積一直徘徊不前。特早熟 雙低甘藍型雜交油菜比白菜型具有產量高、品質優、抗逆性強等優點[2],如果用特早熟雙低甘藍型雜交油菜來替代這些白菜型油菜,勢必能在提高復種油菜單產 的同時從根本上改善油菜品質,從而提高復種油菜的市場競爭力。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試驗所用的油菜品種:青海省歷年審定白菜型油菜常規品種浩油11、青油241,特早熟雙低甘藍型雜交油菜青雜4號、青雜3號、青雜7號。
試驗所用的肥料:磷酸氫二銨(江蘇東海縣嘉吉化肥有限公司生產),總養分含量高于64%,其中總氮不低于18%,有效磷不低于46%;尿素(寧夏中農金合公司生產銷售),總氮含量不低于46%。
試驗所用的除草劑:美國陶氏益農公司生產的10.8%高效蓋草能和利爾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 28.6%氨氯吡·二氯吡AS。
1.2 試驗方法
1.2.1 品種篩選試驗 選擇青海省尖扎、貴德、民和、樂都縣冬麥種植面積較大的地區設立區域試驗點,各品種互為對照,小區面積15 m2(3 m×5 m),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該試驗及下列各試驗除采取必要的栽培措施外其他措施與當地習慣相同。
1.2.2 播期試驗 在冬麥面積種植較大的區域根據麥收早晚時期差異,設立7月10日、15日、20日、25日4個播種時期,貴得、尖扎兩個點進行播期試驗,小區面積15 m2(3 m×5 m),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
1.2.3 播種方式試驗 在冬麥面積種植較大的區域根據麥收時間差異,設置A.麥收前7 d麥林撒播后人工割麥、B.麥收前7 d麥林撒播后聯合收割機割麥、C.麥收后撒播淺耕、D.麥收后淺耕機械條播、E.麥收后深翻播種5個處理,播量22.5 kg/hm2,小區面積15 m2(3 m×5 m),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
1.2.4 密度肥料試驗 在冬麥面積種植較大的區域,選取種植密度、尿素施用量、磷酸氫二銨施用量3個因子,進行水平編碼,設計方案采用三因素“311-A”二次飽和D-最優設計 [3],以不施肥為空白對照,共11個處理,3次重復,33個小區,小區面積16 m2(4 m×4 m)。
1.2.5 化學除草方法試驗 油菜5葉期用10.8%高效蓋草能和28.6%氨氯吡·二氯吡AS各500倍稀釋液莖葉噴施,設不施藥不除草噴施清水為空白對照,2個處理,2次重復,共4個小區,小區面積100 m2(10 m×10 m)。
1.2.6 材料品質測試方法 麥后復種前用氣相色譜儀測試油菜品種的芥酸含量,用氯化鈀法和索氏提取法測定復種收獲油菜子的硫甙含量和含油率。
2 結果與分析
2.1 品種篩選結果
2010、2011年兩年8個點次品種篩選試驗結果(表1)表明,白菜型油菜產量較低,單產低于1.05×103 kg/hm2,產量低的原因在于各試驗點麥收后7、8月份溫度較高,白菜型油菜生長很快,很早開花結實,花期較短,積累的有效生物量少,收獲的油菜子少, 經濟系數低;而特早熟雙低甘藍型雜交油菜則表現為前期生長慢,蹲苗時間較白菜型油菜長,生長勢強,9月初始花,9月中下旬終花,這個時期氣溫相對8月中下 旬低,花期長,最終收獲油菜子產量較高,單產均高于1 300 kg/hm2,極顯著高于白菜型油菜;另外由于結莢和成熟期溫度較低,特早熟雙低甘藍型雜交油菜品種的后熟時間也長,從而使含油率也較高。試驗結果還表明 品種間產量差異顯著,青雜4號產量最高,青雜3號、青雜7號由于早霜凍害不能安全成熟產量低于青雜4號。試驗篩選出青雜4號作為復種油菜,只要播期適宜, 在早霜來臨前可完全成熟,單產較高,油菜子品質較好。
2.2 播期試驗結果
播期試驗結果(表2)表明,7月20日以后播種,由于后期的溫度較低,油菜生長緩慢,早霜來臨時油菜處于綠熟期,早霜凍害嚴重,收獲的油菜子 千粒重和含油率顯著降低,千粒重降低是收獲產量低的關鍵因素,因此青雜4號必須在7月20日前播種才能安全成熟,能收獲較高的油菜子產量且油菜子含油率較 高、商品性較好。
2.3 播種方式選擇結果
為了給復種油菜爭取更長的生長時間,麥林撒播可有效增長復種油菜的生長時間5d左右,但是目前大部分麥田均用聯合收割機收麥,對復種油菜的損 傷極大,播量相同的情況下每公頃有效苗只有正常播種的1/5,產量最低(表3),另外麥林撒播方式極難解決施肥問題,所以這種播種方式不經濟不科學。麥收 后地表撒播種子再進行淺耕,既減少深耕翻、播種機條播的成本,還可保有效苗,產量也較高,是麥后復種首選的耕播方式。
2.4 密度、施肥試驗結果
選取種植密度、施尿素量、施磷酸氫二銨量3個因子,分別用x1、x2、x3進行水平編碼,試驗設計方案采用三因素“311-A”二次飽和D-最優設計方案(表4)進行試驗。
試驗結果(表5)表明,各因素對產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在一定范圍內適當增加密度和各種肥料的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產效果,但超過某一范 圍后則增產效果不明顯,產量甚至有下降趨勢。在安全成熟條件下各因素對青雜4號產量的影響程度依次為密度、磷酸氫二銨、尿素;目標產量達到1500 kg/hm2的最佳方案為密度12.0×105~12.5×105株/hm2,磷酸氫二銨用量340~360 kg/hm2,尿素用量190~210 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