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對于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對于發展中大國而言,國家現代化的關鍵在于農村的現代化。農村要實現現代化,則必須實現其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轉型。而要實現這種結構變革,勞動力必須不斷地從農業部門轉移到現代非農部門。這一點已為發展理論及國際經驗所證明。
關鍵詞:中國農業,農業經濟,科技農業
我國農業發展的基本國情主要表現出兩大特征:一是土地資源相對太少,比歐洲和日本的平均水平還要少得多,屬于非常典型的小農經濟;二是農業的專業化、商品化、市場化程度很低,家庭生產的農產品主要地是供農民自我消費。這既與農戶經營規模小直接相聯系,也與我國農村地區交通運輸業不發達、市場體系建設的軟硬件條件較差有一定關系。
土地是農民心目中永恒的有價資產,具有不動產性質。每家每戶都擁有一小塊土地或土地的使用權,使農民由無產者、雇工變成了有產者、自耕農,這是許多發展中國家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秦漢以來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前,2000多年間經常發生社會動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土地的地主制以及由此產生的土地的自由買賣與不斷發生的土地兼并。因此,讓農民每家每戶都擁有一小塊土地并嚴格限制其買賣行為發生,是保持中國農村社會長期穩定的基礎。
農業論壇推薦:《茶業通報》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茶業通報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茶業通報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茶業通報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我們不能照搬其他國家的模式:美、加、澳是因為其土地面積多、人口少,它們必須用機械和土地來替代勞動力,通過機械化實現規模經營。因為實行規模經營,自產的農產品無法完全自我消費,會有大量的剩余,所以,這些農產品必須進入市場。而且,由于這些國家有條件實現規模經營,農業勞動生產率很高,所以,其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很強。
在一些人地關系方面與我國相似的國家,它們的農業發展模式又是與美、加、澳不一樣的??傮w說來,它們的農業發展模式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純為保護與儲備土地資源、改善環境質量以及營造自然景觀而為之的環保型農業;另一種對于農民來說是有經濟目的的,農產品通常也進入市場,但由于政治(選票)與社會公平的需要,政府對農業實行大量補貼,以至于從經濟上講遠不如進口農產品更劃算。這種農業發展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市場經濟本身的真正含義了。
由此可見,我國農業發展的現實基礎決定了我國農村的小農經濟既沒有必要走美、加、澳式的大規模的農業市場經濟之路,也沒有必要走像歐洲一些國家那樣依靠大量政府補貼的農業發展道路。不僅沒有必要,而且也根本上做不到:因為美國式道路需要其農產品有很強的國際市場競爭力,歐洲武道路需要有很強的政府財力作后盾。
因此,中國應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將小農經濟確立為我國農業發展的主體形式,并把自給自足而不是家庭農業經營的市場化作為其經營的主要目標。當然,這并不排除小規模的自由市場交易。我們千萬不能照搬歐美國家的農業發展模式,重要的是,即使搬來了,我們也執行不了。
要想真正做到從根子上把農民的負擔減下來,最根本的辦法就是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大刀闊斧地對現行的農村基層行政管理體制進行徹底改革。其中行之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要逐步地、分階段地取消鄉政府作為一級政府的行政建制。這樣做不僅可以大幅度地減少政府目前在農村里的冗員、減輕農民負擔;而且可以從總體上改善與提高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效果,推進我國民主化進程。
一個有效的、可持續發展的小農經濟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是以大量農業勞動力轉向非農業部門、大量農村勞動力和人口轉向城鎮地區為前提的。這意味農村家庭必須主要地從農業、農村之外創造其收入來源,而不是靠其所擁有的小塊土地。以上所闡述的以自給自足為主的小農家庭經濟是解決不了農民的收入問題的。道理很簡單,在我國現有的農業資源條件下,試圖通過發展農業而使8億農民致富根本上就是不可能的。解決農民收入問題的最終出路只能是在農業之外。那么,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和農村人口的轉移與流出就成為解決農民收入問題的重要途徑了,同時,它也從根本上決定了筆者所主張的家庭小農經濟制度在我國未來發展的命運。
伴隨著國家的工業化以及目前正在興起的信息化過程的深入發展,加上農業技術變革的不斷推進,農村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必然發生變化:制造業、信息產業和服務業在整個國家經濟總量中所占比重會不斷增加,就業機會也相應增多;同時,農業所占份額越來越小。從而農村中的勞動力將逐漸地從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轉移,從純農村地區向城鎮地區及其他非純農村地區轉移。正是因為這種變化的發生及其持續發展,國家經濟效率得以不斷提高,因為整個社會中在低生產率部門(農業等)就業的人越來越少,而在高生產率部門(制造業、服務業)工作的人越來越多;也正是因為這種變化,農村的發展過程得以順利進行,最終導致農村本身發生分化與轉型,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目標逐步得以實現。
由于我國的歷史背景以及我國本身的國情與西方發達國家在農村社會急劇轉型發生時期的情況有較大的區別,加上我國農民在推進我國農村發展的長期實踐中已經探索出了一些具有我國特色的相關經驗,所以,我國應從實際出發,不要盲目照搬發達國家的做法,努力探索出一條由我國農民自己創造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且可持續發展的農村社會轉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