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摘要:目前,少數地區已經認識到農村景觀的價值,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主要包括:編制完善的村鎮規劃體系、保護自然景觀和農村景觀的完整性和多樣性、合理開發農村資源、保持古村落文化的繼承性、改善農民的人居環境等措施,促進了農村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的協調發展。而大部分地區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新農村景觀建設和管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所以,本文希望應用景觀規劃與設計學科相關理論,系統的總結黑龍江省農村景觀類型和特征,為新農村景觀營建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背景
1.1時代背景
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是在新形勢下,對新農村的全景式描繪。2008年7月,李克強副總理在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發表了重要講話,進一步明確了我國農村環境保護重點任務和“以獎促治,以獎代補"的政策措施。這次會議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召開的全國農村環境保護會議,表明了黨中央對農村環境工作的高度重視,為新農村景觀營建指引了方向。
1.2現實背景
黑龍江省是中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農業人口排全國各省第三位,農村地域廣闊。從2006年開始,黑龍江省實行了“百鄉千村”的試點工程,截止2008年末已基本完成,建設了1084個新農村,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計劃從2008年開始進行第二批新農村的示范工程,1012個新農村正在建設當中。黑龍江省新農村建設堅持以農民增收為目標,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全面落實各項惠農富民政策,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不斷深化農村改革。
黑龍江省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著薄弱環節。搞活農村經濟,不僅要給予政策支持發展農村經濟,而且要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民意識,發揮農民的自主性。但黑龍江省新農村景觀營建普遍效仿城市景觀,失去了農村田園景觀的特色,并且千村一色,沒有村落特色,流失了黑土地的鄉土文化,讓農民失去了對家園的歸屬感,是我省新農村建設中亟待解決的重要環節。
2新農村景觀規劃與設計應用理論
2.1村鎮規劃
村鎮規劃是對鄉(鎮)域范圍內村鎮體系及重要建設項目的整體部署。村鎮規劃理論系統地總結了各行業系統對村鎮建設的全面要求和相應建設的總體部署,主要解決了村與村、村與鎮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矛盾的關系。
應用村鎮規劃理論完善了區域景觀體系,協調村鎮體系內資源保護、布局發展的時空關系和有效措施。并且對農村景觀建設提出了科學、合理、有效地指導,是新農村建設有效的制度保障。
2.2景觀生態學
景觀生態學表示景觀某一地段上生物群落與環境間主要的、綜合的和其因果關系的研究,這些研究可以通過明確的分布組合(景觀鑲嵌,景觀組合)和各種大小不同等級的自然區劃表示出來。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內容包括地域景觀格局及其影響和空間獨立過程對景觀的影響方式。在景觀生態學的研究中,人們不但重視生態景觀的形成和演變、格局與過程等問題,也從未忽視視覺景觀是人類對于環境感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人類活動過度干擾農村景觀,嚴重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景觀生態學是農村景觀的恢復和改造的重要理論依據。從大尺度的角度分析,應用景觀生態學可以為農村景觀建立斑塊—廊道—基質的生態恢復模式;從小尺度的角度分析,應用景觀生態學可以提供農村景觀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的良性循環,將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最低。
2.3環境心理學
環境心理學是涉及人類行為和環境之間關系的一門科學,它包括那些以利用和促進此過程為目的并提升環境設計品質的研究和實踐。環境心理學的主要目標:一是了解“人—環境”的相互作用,二是利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復雜和多樣的環境問題。
中國農村產業結構處于轉型期,中國農村景觀正遭受著城市化巨大的沖擊。環境心理學可以為新農村景觀建設指引方向,并提供切實有效的方法,指導建設適合農民心理行為的農村景觀;營建具有特色的農村景觀;繼承并發揚農村傳統的文化。
2.4寒地城市規劃
寒地城市是根據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氣候特征所定義的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世界一半多的國家擁有寒地城市,而寒地氣候制約了城市的發展,引起人類的關注。1983年,加拿大多倫多地區規劃局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師西尼婭·扎比克(xeniaz叩ic)女士等一些熱心寒地城市研究的人士共同創建了寒地城市協會,該協會的創立標志著寒地城市運動的興起。此后世界各地又陸續開展了寒地城市的研究,涉及到寒地區與規劃、道路交通、景觀規劃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問題,同時推動了防寒技術領域的開發和創新。
寒地城市規劃實踐活動的開展,為寒地地區農村景觀提供了新材料、新科技,拓寬了寒地農村景觀的建設方向,并且提供了理論基礎。
3黑龍江省農村景觀類型
3.1農村分類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要歷史任務。新農村景觀建設既要修復獨具特色的傳統村落,又要發展廣泛存在的普通村落,這就需要一種科學的方法——農村分類系統,它可以指引新農村建設的方向。
在中國,現今普遍使用的農村分類系統有三種。第一種按地形地貌特征分類,主要分為:平原型、丘陵型、山地型和水域型;另外還有按區位關系分類,主要概括為:城鎮型、城郊型和鄉村型;以農村生產方式分類,主要包括:種植業型、畜牧業型、林果業型、水產業型和旅游業型。
3.2黑龍江省農村景觀類型
以生產方式分類的農村景觀,反映了農民活動的主流,決定了農村景觀的布局形式。因此,對黑龍江省農村景觀類型的研究(表),有助于新農村景觀規劃體系的完善。
4黑龍江省農村景觀特征
4.1黑龍江省農村景觀構成要素
4.1.1自然要素
自然條件是農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農村景觀的基本構成。自然要素由地形地貌、地質、水文、氣象等要素組成,它們共同形成了農村景觀的基底。
地形地貌是農村規劃的重要影響因素,地質、水文、氣象則影響了農民的行為方式,塑造了農村的人文景觀。黑龍江省地處東北平原,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資源豐富,氣候寒冷。地形地貌塑造了黑龍江省農村地域的宏觀景觀。
特殊的自然條件塑造了獨具特色鄉土文化,形成了共同的行為方式、感情色彩和生活習俗。
4.1.2人工要素
人工要素包括各類建筑物、道路、公共設施和活動場地等,它們共同書寫了農村的發展歷史。
黑龍江省農村建筑受氣候影響,均采用坡屋頂,冬季有利于排雪,減少屋頂壓力。但道路系統、公共設施和活動場地則受農業生產方式的制約,各有不同。種植業、林果業和水產業的道路普遍采用方格網式;畜牧業則因為生產的需要,分散式布局,道路多采用放射型;旅游業的道路形式靈活性強,道路規劃可根據農村的發展方向而定。公共設施和活動場地的建設主要依靠道路圍合而成,建設中應用了寒地的材料和技術,并針對冬季景觀給予高度重視,凸顯了黑龍江省農村景觀的特色。
4.1.3非物質要素
非物質要素是指鄉村具名生活的行為和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文化,表現為與他們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關的民俗、宗教、語言等。
黑龍江省農業地域廣闊,民族種類眾多,并且比鄰俄羅斯,農村傳統的非物質景觀豐富。如帶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符號、村規民約、民間故事、廟會等。如何保護和傳承這些文化成了我們今天的重要的課題,也是黑龍江省新農村景觀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4.2農村景觀空間要素
4.2.1、公共空間
農村公共空間是村民活動的主要場所,可以促進居民鄰里的交往,增進交流,避免鄰里冷漠與社會的隔離。公共空間按形態可分為村口空間、街道空間、場所空間。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村口是農村最具代表性的地標,街道是村民運動和觀察環境的路徑,場所是村落中具有集中性和象征性的節點。路徑和地標是空間認知的重要影響因素,而節點是該區域歷史文化的印證。因此,公共空間景觀的營建將會給村民帶來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黑龍江省農村的公共空間具有同質性和獨特性。由于黑龍江省大部分農村都是以生產為目的形成的,往往忽視了場所空間的建設,街道就成為村民交流和活動的空間,逐漸形成了黑龍江省農村鄉土文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街道空間已不能滿足村民的精神生活需要。因此,黑龍江省新農村景觀建設應著重公共空間的營建,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提升農村的活力。
4.2.2、院落空間
院落空間是村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活、生產雙重功能。院落的布局形式按照與主體建筑方位關系,分為前院、后院、側院和前后院,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生產方式農民生活的需求。
黑龍江省農村院落布局受氣候條件、生產方式的影響,主要包括:前院、前后院和側院。黑龍江省林果業型生產方式一般采用前院式布局,院落一般布置向南,避風向陽,適宜飼養少量家禽;種植業型一般采用前后院的布局方式,南向院子多用于飼養家禽,種植少量蔬菜,背向院落多用于放置農耕用具和雜物;而畜牧業型的農村院落多采用側院的方式,院落設在住房的前面和一側,有利于牲畜的飼養和管理。
4.2.3、濱水空間
農業對于水的依賴不言而喻,農村選址時也都秉持著“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風水理論。水資源是農村最重要的自然因素,其他自然因素直接或間接地通過水環境影響農村。
黑龍江省濱水空間不像江南水鄉和徽州地區那樣豐富,具有代表性。黑龍江省水資源主要滿足農業生產和人類生存的需要,濱水空間主要以自然風光為主。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生態破壞,黑龍江省濱水空間已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水質污染、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現象日趨嚴峻。因此,構建農村景觀的生態廊道,控制水土流失,恢復河道的生態環境是黑龍江省新農村景觀建設的當務之急。
4.2.4、生產空間
農業生產空間是農村的象征,是農村的基本景觀。生產空間包括養殖、種植和小型加工、手工業所依托的建筑、場地、水體、田地等。
黑龍江省種植業大都以農場生產為組織形式,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形成了由單一農作物構成的農田景觀。
收獲的季節,黃澄澄的谷子為大地鋪上了一張金光閃閃的毛毯,生動地描繪出黑龍江省農村景觀的特征。除了種植業之外,林果園地和草原景觀也是農村最具代表性的景觀。
5結語
城市化的沖擊是新農村景觀規劃與設計面臨的重要挑戰,但同時也是變革的機遇。更好地理解農村景觀不僅能夠促進可持續發展,而且還能夠為農村創造出更具活力的景觀空間。通過系統總結農村的類型和特征,我們將會避免脫離農村景觀本源,并賦予農村景觀新的個性,以營造更加優美的田園景觀。
參考文獻
1 張國興,崔英偉. 村鎮規劃[M]. 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 2008: 32-34.
2 C.特羅爾. 景觀生態學與生物地理群落學—術語研究[J]. 龔平威譯. 地理學報, 1984,3(2):20-24.
3 肖篤寧,李秀珍,高峻等. 景觀生態學[M]. 科學出版社,2003:3-5.
4 徐磊青,楊公俠. 環境心理學[M]. 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2-3
5 冷紅,袁青. 國際寒地城市運動回顧及展望[J]. 城市規劃匯刊,2003,148(6):81-85.
6 陳威. 景觀新農村:鄉村景觀規劃理論與方法[M]. 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