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資源相似性、互補性是促進兩岸休閑農業產業基礎;促進產業合作、打造共同市場,形成大產業、大品牌、大產品,合理配置兩岸休閑農業技術、人員、資金、土地等資源,加快發展兩岸鄉村休閑產業,形成區域經濟新增長點,實現互利共贏,增強區域產業經濟競爭能力完全是可行的。
[關鍵詞] 休閑農業,海峽西岸經濟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 休閑觀光農業產業特征
休閑觀光農業概念國內至今尚未有統一定義,綜合學者研究,我們認為休閑觀光農業是一種以農業生產經營為基礎,合理利用和配置農村自然、地理、社會和生態資源,以提高農業收益、促進農業產業升級為目標,以科技化、市場化、企業化為經營手段,以吸引城鄉居民進行鄉村休閑消費為目的,以發揮農業生產、生態、生活綜合功能為宗旨,實現農業和農村文化、教育、旅游服務等產業有機結合的新型產業。
因此,可以看出,多功能性是休閑觀光農業的一個重要產業特性,休閑觀光農業除了能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基本功能外,還兼備經濟、 社會、生態、生活、文化、教育、休閑、健身、娛樂、社會服務等多種功能。休閑觀光農業還具有另外2個重要產業特性:
(1)具有服務業的商品特性,即休閑觀光農業所提供的休閑產品和休閑服務具有服務業的商品特性[1]。也就是說,休閑觀光農業可以提供新服務、創造社會新價值。
(2)農業作為社會公共部門的產品屬性明顯增強,它需要建立和完善相應發展補償機制,以發揮最佳社會、生態和環境效益;同時,休閑觀光農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它與社會各個部門或產業聯系更加密切,具有關聯產業多、產業鏈長等許多特點,需要多部門配合。分析休閑觀光農業諸多功能特性,有利于重新認識和發展休閑觀光農業。
2 休閑觀光農業原理和發展意義
馬克思休閑論、現代休閑經濟理論、體驗經濟理論、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農業多功能發展理論等是現代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基本理論。
2.1 馬克思休閑論是現代休閑理論的基石,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符合馬克思休閑理論思想
馬克思認為,休閑是人的生命活動的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是人類生存狀態追求的目標。馬克思還認為,發展生產力是增加自由時間的根本途徑。休閑觀光農業不僅可以提供人們休閑觀光場所,同時還可以有效提高農業生產和綜合經營效益,發展生產力,因此,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符合馬克思休閑理論的重要思想。
2.2 休閑經濟理論是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基本理論
休閑經濟理論告訴我們,休閑可以創造價值、產生經濟,休閑經濟理論的核心是休閑與經濟密不可分,休閑可以產生服務、創造價值,形成并產生經濟。這里,休閑經濟是指由休閑產業活動所衍生出的休閑需求、休閑消費、休閑產品、休閑服務等匯集成的經濟,統稱之為休閑經濟。正是由于休閑產業“再創造性”,使得休閑變成一種新的社會經濟形式。休閑不僅可以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還可以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同時,休閑消費活動還可以調節國民收入的再分配,降低貧富梯度等。休閑觀光農業是現代農業與旅游業等相結合的新興產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形態,它可以提供休閑、創造價值、產生經濟。
2.3 體驗農業理論從人們的體驗需求發展角度說明體驗產生經濟的必然性
如果說馬克思休閑論和休閑經濟理論可以告訴我們為什么要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話,那么體驗經濟理論、農業多功能性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就可以回答我們應該如何發展休閑觀光農業。
體驗經濟的概念在1940年代已經萌芽,20世紀后葉以來,體驗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的價值取向。Norris(1941)提出[2],消費者的真正需求在于物品所附加的服務,物品本身并非促成消費的關鍵。Alderson(1957)認為,顧客所注重的價值是在于消費體驗。Toffler(1970)在《未來的沖擊》[4]一書中提出,差異多元化的消費體驗是未來重要的消費趨勢。Abbott(1995)認為,人們真正渴望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滿意從體驗產品中獲得想要的感覺。臺灣農業轉型的成功經驗是發展體驗農業,研究表明,目前,臺灣幾乎100%的休閑農場都主要設有各種各樣的農業體驗項目和內容。因此,體驗農業是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核心和靈魂之一。
2.4 農業多功能性發展理論從農業功能需求變化角度說明休閑觀光農業產生的必然性
20世紀中后期,農業多功能性和可持續發展需求引起了世界范圍的普遍關注。農業多功能性的概念較早地出現在1999年日本頒布的《食物•農業•農村基本法》中,當時,為了保護其“稻米文化”,日本政府認為,強調農業的多功能性,可以促使人們重新審視農業的地位,放棄農業以換取經濟總量的增長,可能給社會、生態、文化等方面帶來不利影響。 此后,韓國及歐盟一些國家相繼支持這一論斷,并加入這一集團。之后,農業多功能性概念相繼出現在聯合國的文獻決議之中,如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世界糧食首腦會議通過的《羅馬宣言和行動計劃》。由于農業對保護遺產、確保糧食安全、保持空間上的平衡發展、保護地面景觀與環境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促進農業多功能性發展,有助于重新審視和認識農業這一古老產業,從而在新的理論基礎上制定21世紀農業發展戰略,以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講,體驗經濟理論、農業多功能性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可以回答我們應該如何發展休閑觀光農業。
3 休閑觀光農業與新農村建設發展的關系
3.1 把發展休閑觀光農業作為新時期促進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符合新時期中央農村工作的主題思想
進入21世紀,中央在農村發展上先后提出了三大主題:(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3)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這三大主題都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既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的一條大思路,更是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根本途徑。當前,全國正在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決策,推進新農村建設,關鍵是發展農村經濟,核心是增加農民收入。 新時期,福建省新農村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五中全會和省委七屆十一次全會精神,按照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以及省委提出的建設有海峽西岸區域特色的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新農村的要求,力爭我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走在全國前列這一目標。休閑農業正是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從一開始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對于農業來說,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拓寬農業發展的內涵和外延,發揮農業在生態保障、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現代農業體系;對于農村來說,有利于吸引城市的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促進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建立以旅助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培育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對于農民來說,則有利于開闊視野、更新觀念、擴大就業、增加收入,實現富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
3.2 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思想的具體行動,可以有效促進“三農”結合、“三產”結合和“三生”農業結合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內容是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實現方法是統籌兼顧,具體辦法就是堅持統籌城鄉。休閑觀光農業,它以滿足人們對休閑、體驗和回歸自然的需求為出發點,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為載體,以整合聯合農村要素資源、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為重要抓手 ,以促進農村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因此,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完全符合科學發展觀思想。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同時,黨中央1號文件明確指出“建設現代農業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重點包括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健全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這些都為現代農業發展指明了新思路。
關注 “三農”、協調“三產”、 發展“三生”農業,是21世紀我國及世界各國農村和農業經濟發展的永恒主題。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可以促進“三農”結合,即以農業生產為基礎、以農民為主體、以新農村建設為載體實現了“三農”相結合;可以促進“三產”結合,即實現農村的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結合,把農業同旅游服務業、商業、農村體育、文化等產業有效結合起來;可以促進“三生”結合,即實現農業生產、生態和滿足城鄉居民生活需求發展三方面進行結合。實踐證明,休閑觀光農業是促進“三農”、連接“三產”、帶動“三生”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實現“三農”、“三產”、“三生”農業有效結合也是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核心和靈魂思想。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載體,是提升農業產業層次的重要形式,是整合聯合農村資源和要素的重要抓手 。
3.3 休閑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的價值取向,休閑觀光農業將成為未來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
休閑在促進未來社會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生活發展過程中,將產生更重要的巨大作用,特別是在將來社會里,休閑服務將從標準化和集中化轉為個性化服務,休閑教育、休閑健康、休閑娛樂將為休閑產業發展開辟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休閑經濟也將成為未來世界經濟新的價值取向。著名的美國休閑學專家杰弗瑞•戈比教授認為,在稍后的幾年里,美國休閑產業的從業人員將占整個社會勞動力的80%~85%。目前,美國休閑業已經成為第一位的經濟活動產業。未來學家預測,到2015年美國的休閑產業收入將占GDP的一半份額。到2030年,全世界80%以上人員將視休閑旅游為生活的必需品,而鄉村休閑則更具廣闊的市場。
隨著未來社會進入休閑經濟時代,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將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休閑觀光農業的價值越來越得到體現。休閑觀光農業由農業經濟時代的提供產品,到工業經濟時代的提供商品,再到信息經濟時代的提供服務,以及到休閑經濟時代的享受產品與服務,其表現出來的附加值也最高。
3.4 休閑觀光農業是多功能農業發展的重要形態,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流模式
休閑觀光農業的內涵、特性決定了它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流模式。休閑觀光農業是一個現代大農業的概念,它包涵現代農業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等產業業態。休閑觀光農業又是一個大產業概念,它以農業生產經營為基礎,并融入農業生態、科技、教育、文化、旅游、休閑、體驗、服務等經營思想和內涵。與傳統農業產業相比,休閑觀光農業更加注重農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結合,更加重視拓展農業的生態和社會生活服務功能,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更加重視發揮現代科技、信息、管理等要素資源的作用,更加強調農業企業化、市場化、科技化、體驗化和服務化等現代生產經營模式的轉變。與傳統農業相比,它的市場目標和功能定位更加明確,是以滿足人們消費需求變化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標,可以極大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效率,最大地發揮農業生產、生態和社會綜合服務功能。2007年中共中央及國務院1號文件明確提出,“建設現代農業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重點包括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健全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因此,休閑觀光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流方向,是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提升農業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途徑。
3.5 休閑觀光農業內涵豐富、形態多樣、產業鏈長,它已成為農村經濟的新增長點,并表現出強勁的產業帶動發展能力
休閑觀光農業的快速發展,是農業的功能和地位發生深刻變化。發達國家的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休閑活動已被認為是一種高層次、高品位的休閑形式。在我國,各式各樣的農村休閑需求、消費、產品和服務不斷發展完善,休閑觀光農漁場、森林人家、水鄉漁村、農家樂、休閑農莊、農業觀光園、農業科普園區等發展迅速,不少地區已經成為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它不僅帶動新興產業及其產業鏈發展,還可以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發展現代多功能休閑觀光農業已經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也是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思路,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一次歷史性新機遇。據筆者調查統計,2007年福建全省農業旅游示范點的直接旅游收入3億多元,帶動農產品銷售收入10億多元,直接吸納勞動就業1000人以上,間接解決勞動就業數萬人。鄉村旅游成為我省旅游經濟的新的增長點,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06年,全省旅游接待游客1000萬人次,增加產值5億多元,帶動相關產業增加產值20億元以上,涌現了一批鄉村旅游的典型,其中三都澳海上漁排農業休閑旅游示范點、天福茶博院、龍佳生態溫泉農莊、福清天生林藝園、武夷山星村鎮和泰寧縣水際村等是全省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的典型。三都澳海上漁排已經發展成為閩東旅游的主要品牌之一,目前,三都澳海上漁排年接待游客20多萬人,旅游收入達2000多萬元,成為蕉城區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的龍頭項目。泰寧水際村122戶、501個人口、236個勞動力,2006年有2/3的戶數和4/5的勞動力專業從事休閑旅游業,全村旅游固定資產總投入達到3000多萬元,旅游年總收入達650萬元,旅游人均年純收入達8000元,是1983年的21.6倍,5戶年純收入超10萬元,46戶建有別墅式庭院。昔日省定貧困村,今日變成福建省聞名的旅游村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示范村。
4 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有利于構建海峽經濟區一體化鄉村休閑產業
4.1 有利于促進兩岸休閑農業產業對接,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海峽兩岸之間,特別是閩臺之間,由于農業和農村所處發展階段不同、發展層次也不同,促進產業對接提升產業發展水平符合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臺灣休閑農業發展起步早,水平高,產業發展迅速。根據段兆麟、鄭健雄統計,2005年臺灣地區休閑農場 1102 家,民宿1466 家(類似成都“農家樂”形式),休閑農漁園區超過300個,觀光果園385場,教育農園141 場,市民農園 66處,森林游樂區17處。然而,近年來,臺灣休閑觀光農業發展也面臨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的壓力,表現在產業發展過熱、休閑企業規模偏小、國際化項目不多,項目單一、經營效益下降等問題。福建休閑觀光農業發展雖然起步晚、水平低,但近年來發展迅速,并具備了對接臺灣產業轉移發展條件。目前,兩岸農業合作已由單純投資種、養、農副產品加工等領域拓展到投資觀光休閑農業領域,不少臺商已經開始投資休閑觀光農業。據不完全統計,到2006年落地福州的臺資觀光休閑項目注冊資本達1500萬美元,利用臺資達700萬美元,臺資投資開發福建休閑觀光農業已經表現出強勁的產業發展帶動能力。
4.2 有利于合理配置資源,構建海峽經濟區一體化的鄉村休閑產業體系
福建自然及農業生態環境優美,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具有巨大的優勢和潛力。一是資源環境優勢。與臺灣一樣,福建擁有豐富的自然、地理、氣候、人文、農村民俗文化等休閑農業旅游資源。二是區位優勢。閩臺之間一水之隔,有緊密的地緣、血緣、文緣、俗緣、情緣、神緣關系,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具有優勢區域地理條件;同時,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南鄰珠江三角洲,北臨長江三角洲,西是華中、西北、西南的主要出海通道之一,海峽西岸正處在中國東南部最主要的海內外旅游交通“十字路口”。三是產業對接優勢。從空間分布來看,臺灣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真可謂全臺各地“遍地開花型”。但由于其空間有限以及政治、經濟等因素的綜合作用,海峽東岸(臺灣)的鄉村休閑產業急需拓展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