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三農指農村、農業和農民;所謂“三農”問題,就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研究三農問題目的是要解決農民增收、農業增長、農村穩定。實際上,這是一個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文章發表在《湖北農業科學》上,是農藝師職稱論文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三農問題,農村經濟,破解舉措
可以分為素質和減負兩個問題。農民素質問題,主要是指文化素質。據統計,截至2000年底中國義務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蓋率達到85%,在普九未能覆蓋人口中,農村人口占大多數。同時,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錯誤觀念指導下形成的便是“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惡性循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沒有一定文化素質的國民如何參與強國競爭?因此,提高農民素質是富民強國的重要舉措。
一、“三農”問題的概念、地位
1、“三農”問題的概念
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農村、農民都比較落后,制約著國家的經濟發展,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已經成為現實社會較為突出的問題,我們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簡稱為“三農”問題。
中國農業歷史悠久,以精耕細作為特征的傳統農業,養育了中華民族和中國古代的燦爛文明。但近二三百年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下,農業和農村長期停滯和衰落。沒有得到很好的休養生息,至20世紀40年代,中國農業不僅遠遠落后于經濟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而且國內民不聊生,農村凋敝,絕大多數農民掙扎在死亡線上。建國前的戰亂和國民黨的統治,使原本就很羸弱的農村、農業、農民處境更為悲慘。
2、“三農”問題的地位
在21世紀里,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同樣將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征程中處于極其重要的位置,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基礎和保障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功與否取決于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解決與否,解決“三農”問題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工作任務。
解決農村問題是中國建設事業成敗的關鍵。我國農村雖然有局部的繁榮,但在國際和國內市場經濟的雙重擠壓下,中國農村處在破產的邊緣,孕育著社會、經濟、和政治危機。
二、現有的一些錯誤看法
現在在很多人的意識當中存在忽視“三農”問題的錯誤想法,有的認為目前我國農業能基本保證全國糧食需要就可以了,主要發展工業;有的認為解決“三農”問題只要一段時間抓抓就能立竿見影,不需要長抓;有的認為“三農”問題僅僅是涉及面很窄的問題,只要就農論農就可以解決。
三、破解“三農”難題發展農村經濟的對策
1、要在思想意識上重視“三農”問題,要有正確的認識。如何正確看待“三農”問題“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首要問題。農業興、百業興;農民富、國家富;農村穩、天下穩。深化農村經濟改革、加快農村發展,維護農村穩定,在直面WTO的新格局狀態下,“三農”這一基礎的脆弱,不僅已經對擴大內需、繁榮市場、實現經濟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形成極大制約,而且對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帶來極大負面影響。
2、需要減輕農民的負擔。2002年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繼續堅持采取擴大內需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實現經濟較快增長。黨中央、國務院很重視對減負的治理,對一些地區和部門的亂收費亂罰款和各種攤派的情況,曾多次發布文件嚴加制止,但收效不大,全國各地到目前為止仍普遍存在“三亂”現象。減輕農民負擔,開展清費治亂減負的綜合治理,首先,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計委《關于實行涉農價格和收費公示制度的通知》要求,認真做好涉農價格和收費公示工作。其次,要定期開展復查,注意和防止涉農負擔反彈,切實把減輕農民負擔的每一項工作落到實處。
5、破解“三農”難題需要因地制異。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制定不同的發展戰略。破解“三農”難題需要新措施:回報農民,尊重農民,依靠農民。
①回報農民———按照國際慣例,中國應該進入“以工補農”階段了。所以,不僅要取消農民負擔,今后要逐步增加對農村義務教育和醫療衛生保健的投入。農村稅費改革應該進一步減少稅費的征收。現在的問題是盡量減少農民負擔。第一,是中國農民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許多發達國家還給補貼,我們更應該扶植他們增強競爭力,參與國際競爭。
②尊重農民———重構縣鄉基層政府。我們常說,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個基層政府的構建,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老百姓的要求來構建,絕不可照葫蘆畫瓢。應當按照鄧小平“三個有利于”的標準,按人民群眾意見構建縣鄉政府和政府部門,而不是我們所說的“機構改革”。
6、解決‘三農’問題,一定要跳出來,要有創新的思維。
首先要確立強烈的富民意識,在農民增收上有新突破。從實際情況看,凡是農民增收幅度比較大的地方,增收的動力源主要靠的是勞力轉移、結構調整、土地扭轉、多種經營等。近幾年迅速崛起的個私經濟,已成為推進農業勞力轉移的先鋒,成為解決農村就業的關鍵,成為農民最現實、最直接的致富“亮點”。應該在指導思想上,把這些“渠道”作為農民增收的治本之策,促進農民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
農業論文快速投稿:《湖北農業科學》前身是《華中農業科學》,創刊于1955年6月。目前由湖北省農科院、華中農業大學、長江大學和黃岡師范學院聯合主辦,另有10家科研單位和企業參與了協辦。2008年由雙月刊變更為月刊,2011年變更為半月刊。本刊是以報道最新科研成果和先進實用技術為主的綜合性農業科技核心期刊,湖北省優秀期刊,全國農業學會優秀期刊,全國優秀期刊。
參考文獻:
1、沈亞軍《WTO與“三農”》;《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2年第3期
2、鄭慶昌 宋國林 王東炎《透視“科技特派員”制度——農村科技推廣體系轉變與破解“三農”》;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