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利益為紐帶,以科技為支撐,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及合作經濟組織的聯動而形成的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有機結合的一體化經營方式。總之,農業產業化經營能有效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是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載體,是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有效途徑。
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黨中央、國務院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戰略決策;是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業競爭力、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措施;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
一、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我國建設現代農業的現實途徑
黨的十七大指出: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發展現代農業就是要實現價值取向。從自給型向市場型的轉變;產業結構從分割型向聯動型轉變;經營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勞動者技能從生產型向經營型轉變。而推動上述轉變基本的途徑在于實現農業產化經營。
二、農業產業化經營在新階段面臨的問題
1.產業化經營組織整體競爭力弱。
我國農業產業化競爭力弱,不僅體現在單項產品、單個市場主體上,而且體現在龍頭企業規模和實力、科技和產品質量、品牌與價格以及經營方式在內的整個產業化體系的綜合競爭力上。雖然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已達66000多個,但龍頭企業沒有擺脫“小、散、低、弱”狀態。 2.利益連接機制不完善。
完善的利益機制是農業產業化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現在農戶和企業還都缺乏制度約束和風險保障機制。一方面,龍頭企業扶持生產的機制沒有健全,加工、運銷企業不能自覺地扶持生產,不能自覺地為生產環節提供資金、技術等各項服務,不能自覺地讓利于農;另一方面,龍頭企業與農戶雙方普遍沒有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互助協作、聯動發展的關系,因而不能做到同甘共苦,不能形成長久的互惠互利的溝通。
3.主導產業缺乏長遠發展能力。
主導產業是指能支撐區域經濟狀況和有鮮明特色的產業,是農業產業化的源頭和基礎。盡管各地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時,都確定了一些主導產業,但多是小規模、不成批量的產業,規模較大、競爭力強的支柱性的主導產業較少。
4.農民組織化程度較低。
強有力的中介組織的缺失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中至關重要的瓶頸問題之一。中介組織是將松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實現規模化經營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農業產業化經營較為成功的國家,中介組織往往由專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組織擔當。目前,我國大多數專業合作組織規模較小,服務內容單一,主要限于技術、信息咨詢和市場銷售服務,而真正進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則很少,缺乏適應和開拓市場的能力,在市場競爭中大部分合作組織生存較困難,因而很難做到積極有效的帶動廣大農戶,服務農民。
三、進一步加快和推進新形勢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
適應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把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建設現代農業的總抓手。工作的重點放在優化區域布局、培植主導產業和扶持龍頭企業上;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上;進一步加大力度,強化措施,完善配套政策,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健康發展。我認為農業產業化主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1.以壯大規模和增強帶動能力為重點,把龍頭企業的發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龍頭企業實力強弱和牽動力大小,決定著產業化經營的規模、水平和成效。發展龍頭企業,一方面要樹立質量意識、品牌意識和名牌意識,采用國際標準、國外先進標準以及出口目標國的標準組織生產、加工農產品,并在包裝、儲運方面狠下功夫,提高產品質量檔次。
2.培育農業主導產業,建立商品基地。
選擇農業主導產業是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內容,選擇合適的主導產業應該按照“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突出本地特色、符合市場需求、形成生產規模”的原則。這樣可以達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農產品結構的目的,還可以有效避免農業產業地區趨同的問題,防止某些農特產品生產能力過剩,有利于開發特色農業、開發特色農產品,創出名優特新產品,確立市場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