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路某段至某段位于某省某部,該項目是《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段全線采用全封閉、全立交、雙向四車道(六車道)的高速公路標準。其中主線起點至某段設計速度采用80km/h,路基寬度為24.5m;某段至某段設計速度采用100km/h,路基寬度為26.0m;某段至某段設計速度采用100km/h,路基寬度為33.5m;某段至終點段設計速度采用100km/h,路基寬度為26.0m。橋涵設計的汽車荷載等級為公路I級。
根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本項目主線長101.362km,沿線設置特大橋4座,大橋41座,分離式立交10處,隧道12座,互通式立交8處(1處預留),通道33條,管理中心1處、服務區2處,養護工區2處,主線收費站1處,匝道收費站6處,項目估算總投資為95.6億元。
2項目特點及難點
項目所經地區地形復雜、橋隧比例大。長隧道、大跨徑橋梁的設計、施工均存在一定的技術難度,是本項目的設計難點,長連續下坡路段是車輛運營安全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項目區域地質復雜,制約路線方案,必須加強地質勘察工作,增加力量投入,滿足設計進度要求。
3路線設計
3.1路線平面設計
3.1.1本項目經過地區的生態環境基本為農業生態環境,路線占用土地大部分為農業用地,路線布設應盡量不毀或少毀水利設施,少占良田,盡可能繞避村鎮,避免大規模拆遷。
3.1.2曲線間需設置直線段時,同向曲線間最小直線長度以不小于設計速度的6倍為宜;反向曲線間最小直線長度以不小于設計速度的2倍為宜;條件受限制時,反向曲線間直線長度不應小于按設計速度行駛3s的行程長度,同向曲線間直線長度不應小于設計速度的3倍。
3.1.3針對本項目沿線地形地貌特點,平曲線半徑取值以不小于800m(設計速度100km/h)和500m(設計速度80km/h)為宜,極限最小半徑不得輕易采用。
3.1.4隧道內線形應避免設置S形反向曲線,隧道洞口應避免設置在S形曲線上拐點處及其附近,隧道內應盡可能避免設置超高,必須設置超高時,道平面應盡量采用大于3%超高所對應的半徑。
3.2路線縱面設計
3.2.1縱面線形充分利用地形、地勢,合理采用坡率、坡長,力求指標均衡,避免大坡率、長坡段。坡長具體規定見表1表2。
表1最小坡長(m)
設計速度(km/h) |
120 |
100 |
80 |
60 |
40 |
30 |
20 |
最小坡長(m) |
300 |
250 |
200 |
150 |
120 |
100 |
60 |
表2不同縱坡最大坡長(m)
設計速度(km/h) |
120 |
100 |
80 |
60 |
40 |
30 |
20 |
縱坡坡度 |
3 |
900 |
1000 |
1100 |
1200 |
|
|
|
4 |
700 |
800 |
900 |
1000 |
1100 |
1100 |
1200 |
5 |
|
600 |
700 |
800 |
900 |
900 |
1000 |
6 |
|
|
500 |
600 |
700 |
700 |
800 |
7 |
|
|
|
|
500 |
500 |
600 |
8 |
|
|
|
|
300 |
300 |
400 |
9 |
|
|
|
|
|
200 |
300 |
10 |
|
|
|
|
|
|
200 |
3.2.2在長路塹、低填以及其他橫向排水不暢通地段,設置不小于0.3%的最小縱坡,一般情況下宜不小于0.5%;若條件受限,平坡或縱坡必須設計為小于0.3%時,邊溝應作縱向排水設計。在彎道超高橫坡漸變段上,設計最小縱坡不宜小于0.3%;在橫向排水良好、不產生路面積水的路段,設計時可不考慮最小縱坡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