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1 前言
目前,國內高等級公路中的隧道在長度較短、埋深較淺或山體、地形等條件受限的情況下已逐漸開始以雙連拱的形式出現并很快得到廣泛應用,由于連拱隧道中隔墻頂部為上、下行隧道中線之間圍巖裂隙水的匯集點,而且在上、下行隧道二襯砼與中隔墻砼相連部位有一必不可少的施工縫,在結構上為一不可避免的缺陷,是連拱頂隧道的主要病害,它不僅影響著的隧道的正常使用,久而久之還會危及隧道的運營安全,于是科學、合理地解決連拱隧道中隔墻漏水問題,就成為決定連拱隧道成敗的關鍵中得關鍵。但是對于連拱隧道來說,由于中隔墻頂施工空間狹小,施工工序復雜,并且與結構施工相錯雜,故而施工難度相當大。本文通過對連拱隧道凸頂式中隔墻防排水系統和凹頂式中隔墻防排水系統的設計與施工方法的論述和比較,提出了對連拱隧道中隔墻防排水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力求為以后連拱隧道的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2 工程概況
遵義市市政道路子尹路南延線工程位于遵義市老城區中部,系遵義市規劃路網“三縱八橫十二聯”之八橫中“官井路—子尹路南延線隧道—供電路—供電路東延線”的第五橫,為城市I級次干道。子尹路南延線工程起于碧云路~子尹路交叉路口,經老圖書館門口,設子尹隧道穿越紅花崗山脈后,止于坳上路口處并與萬里路丁字連接。全路段僅設子尹隧道,隧道進、出口里程為K0+182~+782,全長600m。隧道洞身橫斷面采用雙向四車道雙連拱襯砌結構,復合式中墻;全隧除進出口明洞段采用整體式襯砌結構外,其余均采用復合式襯砌結構。子尹隧道為雙向四車道雙連拱大跨徑隧道, 隧道洞身支護設計以新奧法原理為指導,采用錨噴支護,復合式襯砌結構。本文通過對子尹路連拱隧道中隔墻防排水系統的設計與施工方法的論述和比較,提出了對連拱隧道中隔墻防排水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力求為以后連拱隧道的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3 連拱隧道中隔墻防排水技術及滲漏水原因分析
結合本隧道地各方面的情況,對本隧道設計了如下中隔墻防排水技術;并經過實踐分析知道造成雙連拱隧道中隔墻滲漏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3.1 防排水技術。左右洞防水夾層在墻頂部連接在一起,左右洞各設(或共設)一道縱向有孔排水管,將匯集的水通過豎向排水管,排至墻底部的引水管理,排入洞室的橫向排水溝里,最后通過縱向引水溝引至洞外;在中墻頂部填充碎(卵)石板濾層,并從石板濾層量側各設一道豎向有孔排水管,將中隔墻頂部匯集的水通過豎向排水管,排至墻底部的的橫向引水管里,排入仰拱的中間排水溝里,最后通過縱向引水溝引至洞外。
3.2 滲漏水原因。混凝土振搗不密實,止水帶、止水條安裝不符合要求,縱、橫透水管鋪設不符合要求,中隔墻頂部預埋管堵塞或鋪設時管件高低不平等,均可導致中隔墻滲水。同時還由于中隔墻頂部是匯水區,一般情況下襯砌時中隔墻部位先做,由于受空間限制,中隔墻頂部混凝土澆筑較困難,密實度較難保證,拱部襯砌時雖然對接頭處混凝土都會進行處理,但處理效果不理想,導致中隔墻滲水。
4 中隔墻防排水技術比較分析
在子尹路隧道的修建過程中,我們主要采用了凸頂式中隔墻防排水系統和凹頂式中隔墻防排水系統,針對兩種方法我們對其優缺點進行了對比分析。
4.1 凸頂式中隔墻防排水系統的設計、施工及其特點
如圖《一》所示,凸頂式中隔墻防排水系統設計方案的特點是中隔墻頂部結構為中間高兩側低,在中間最高處設一條縱向透水管,縱向每隔10米左右用一根引水管將水引至隧道兩側水溝內。中隔墻頂平鋪一層防水板,并與上下行隧道拱墻防水板相連形成一封閉系統,以堵截圍巖滲水,使其流入墻頂縱向排水管,最終排至水溝內。在中隔墻兩側邊緣每隔10米設一豎向半φ50鋼管,將中隔墻滲水引至水溝內。
從原設計排水方案來看,中隔墻頂圍巖滲漏水有一整套完整的排水系統,如果嚴格按原設計要求施點,而凸頂式中隔墻砼施工縫緊靠縱向排水管且其高度低于縱向排水管的高度,正洞初工,中隔墻頂滲漏水理論上能得到控制。但在實際施工中要做到這一點非常困難,由于砼施工縫是砼防滲水的薄弱期支護的鋼拱架又穿過中隔墻頂部的防水板,必然造成防水板會出現漏洞,這樣,匯集于縱向排水管的圍巖水必然會穿過防水層并順中隔墻頂砼施工縫滲出,所以中隔墻頂不可避免的要出現滲漏水現象。為能夠防止中隔墻滲漏水,部分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對凸頂式中隔墻防排水方案采取了如下改進措施:
1、在中隔墻頂設置土工布碎石盲溝。雙連拱隧道的施工順序為首先開挖中導洞,施工中隔墻砼,然后再開挖上下行線正洞,并施作初期支護。這樣,在中導洞頂部會自然形成一個空區,按設計該空區應采用漿砌片石回填,這就造成圍巖水不能順利流入中隔墻頂部的縱向透水管中,致使排水系統不能正常發揮作用,無法順利排水。為解決這一問題,在中隔墻頂設一縱向土工布碎石盲溝,盲溝頂用漿砌片石回填,保證圍巖水能順利流入縱向透水管,最終排至水溝內。
2、改進鋼拱架連接板施工方法。根據原設計,上下行線初期支護中的鋼拱架要與預埋在中隔墻頂的鋼板相連,以保證鋼拱架的穩定性,這樣就造成鋼拱架必須穿過中隔墻頂預埋的防水板,致使該處防水板不密封而漏水。為解決此處漏水,施工單位采用了先將鋼拱架連接螺栓焊接在中隔墻頂預埋鋼板上,再使防水板穿過螺栓而不是穿過整個連接鋼板,并在連接板中間多加一層土工布及防水板,擰緊連接螺栓,防止該處防水板漏水。
3、增設排水盲管及止水條。為進一步防止中隔墻漏水現象,在中隔墻兩側各增設一條縱向φ50透水軟管,施工時在中隔墻上左右兩側鑿出兩條縱向溝槽(深30mm、寬60mm),將透水軟管置入槽內,并在軟管下側沿縱向釘一條止水條,使中隔墻頂施工縫中滲出的水流入透水軟管而不能流出施工縫。縱向每隔10m~15m做一條豎向盲溝,將縱向盲溝內的水引至水溝內。
從以上凸頂式中隔墻防排水系統的設計與施工看,其特點是中隔墻砼施工方便,排水系統施工簡單,但由于其設計上存在砼施工縫低于縱向排水管、鋼拱架穿過防不板的缺點,其最終的防水效果不甚理想。
4.2、凹頂式中隔墻防排水系統的設計、施工及其特點
凹頂式中隔墻防排水系統是為解決凸頂式中隔墻防排水系統中施工縫處容易漏水的缺點而設計的,其特點是中隔墻頂部結構系統為中間低兩側高(如圖5),其實質是將中隔墻與正洞二襯砼之間的施工縫高度提高40cm,使中隔墻頂部中間形成兩個凹槽,在凹槽底部各設一條縱向排水盲溝,圍巖水匯集于縱向盲溝后再通過豎向排水管將水排至隧道兩側水溝內。
凹頂式中隔墻防排水系統巧妙的解決了凸頂式防排水系統的缺點,由于砼施工縫的高度高于縱向排水管,所以匯集于排水管中的水不會從施工縫中漏出,只能從設置的豎向排水管中排入水溝內。
凹頂式中隔墻防排水系統施工的關鍵點如下:
1、縱向排水管必須預埋在設計位置,并使其縱向平順,與豎向排水管連接暢通,以保證匯集其內的圍巖水順利排出;
2、正洞開挖施作初期支護時在中隔墻兩側“耳朵”背后預埋一塊5cm厚木板,在初期支護施工完后將木板取出,使中隔墻“耳朵”與初期支護之間形成一個5cm 寬的預留縫,施作正洞二次襯砌前將防水板插入預留縫并與常務委縱向排水管相連,保證圍巖水順利匯集于縱向排水管內;
3、防水板鋪設完畢,二次襯砌施作前,用砂漿將預留縫填滿,以保證二襯砼施工時不破壞防水層;
4、焊接襯砌鋼筋時要采取相應措施,保證不損壞已鋪設好的防水層。從以上凹頂式中隔墻防排水系統的設計與施工看,其主要特點是中隔墻頂部砼施工立模困難,砼施工也佷困難,但由于它解決了凸頂式中隔墻防排水的缺點,所以其排水效果與凸頂式中隔墻防排水系統相比有了根本性的改變。
四、結束語
通過以上對雙連拱隧道兩種中隔墻防排水系統設計、施工及其特點的介紹和總結我們可以看出,凸頂式中隔墻防排水系統結構簡單,施工方便,但排水效果不佳,凹頂式中隔墻防排水形式結構復雜,施工麻煩,但排水效果較好。
實際上,凹頂式中隔墻防排水形式正是在總結并改進了凸頂式中隔墻防排水形式缺點的基礎上而設計出來的,在目前的雙連拱隧道設計中大都采用凹頂式中隔墻防排水的形式。
文中凸頂式中隔墻防排水形式的介紹是以直墻為例的,凹頂式中隔墻防排水形式是以曲墻為例的,在實際的設計與施工中無論是直墻還是曲墻,其凸頂式和凹頂式中隔墻防排水形式的特點和施工注意事項都是一樣的,本文不再一一介紹。
參考文獻
[1] 袁勇,王勝輝.雙連拱隧道支護體系現場監測試驗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5,24(3)480-485.
[2]胡紅衛, 張林洪,雙連拱隧道的中隔墻防排水方法和措施[J]中南公路工程,2006 年,31(5):80、90
[3 ]袁勇,王勝輝. 雙連拱隧道中隔墻防水技術淺談[J]西部探礦工程,2002 年增刊(001)
[4] 夏明耀,曾進倫.地下工程設計施工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2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