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東四東半部分在采區規劃上共布置4個主要的走向工作面,即7403、7407、7411及7415綜放工作面。根據由近及遠的回采安排,各工作面尾端靠近采區上山附近,先后留下7403、7407和7411剩余走向不足200m的鋸齒形保護煤柱。這些“鋸齒”因鄰近采空區,無疑存在殘余支撐應力。
1概述
三河尖煤礦東四采區東半部分回采的是山西組7#煤層,該區域煤層平均厚度5.5m,傾角5°-12°。直接頂粉細砂巖互層,厚度14.7m,老頂粉砂巖厚度8.1m。直接底粉砂巖厚度1.75m,老底細砂巖厚度16.0m。在井田范圍內,這是能數得上的構造單一、煤層賦存穩定、條件相對優越的區段。但從2003年4月份回采以來,區域內先后發生4次巷道冒頂、1次巷道沖擊等異常情況,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圖1)
2巷道冒頂及其原因分析
一直以來關于7407、7411、7415工作面的中間軌道巷及7407小面運輸巷等4次巷道冒頂問題的說法,講的最多的是:巷道冒頂與F7斷層因素相關。具體情況是:1#冒頂點位置是從7407中間軌道巷開窩口向里268m,冒頂點到F7斷層的法向距離約220m,冒頂時間是2005年10月;2#冒頂點位置是從7411中間軌道巷開窩口向里526m,冒頂點到F7斷層的法向距離約274m,冒頂時間是2006年8月;3#冒頂點位置是從7415中間軌道巷開窩口向里406m,冒頂點到F7斷層的法向距離約191m,冒頂時間是2007年8月;4#冒頂點位置是從7407小面運輸巷開窩口向里174m,冒頂點到F7斷層的法向距離約162m,冒頂時間是2010年9月。
的確,因各冒頂點與F7斷層之間的位置關系,一般都在160-280m之間的緣故吧,容易讓人產生種種遐想,究其實呢?首先從客觀因素談起,東四東半部分的東側從地質構造上看,是一個相對單一的原生向斜構造。由于F7斷層和孫氏店支斷層的擠壓作用,在東四向斜左翼的上緣位置次生出一個小的向斜構造。大小兩個向斜的結合部存在“裂痕”,使得煤體松軟,裂隙發育。由于構造間的張拉作用不十分明顯,這個構造界面的煤層頂底板還相對穩定。從4次冒頂情況看,每次冒落的高度一般在2-3m,即該區域巷道的頂煤厚度。但區域范圍,內聚一定的構造應力。東四大面積頂板失穩過程中,區域頂板活動劇烈,使得這個界面的煤體進一步松散,這應該是巷道冒頂的一個客觀原因。這個界面寬度不大,從幾次巷道冒頂范圍看,7407中間軌道巷冒頂長度最長約18m,7407小面運輸巷冒頂范圍最小,不到3m,其余兩處均在8m左右。
從主觀因素看,該區域幾個工作面因接續原因,都布置了中間軌道巷。但工作面一旦形成后,正常推進時,施工單位一般又不把這些腰巷作為工作面的出口來管理,即不進行超前加固或超前加固不及時。因此工作面的超前支撐壓力對這些巷道的動態破壞較大,容易使巷道急劇變形、支護失效,而折幫冒頂。從現場看,每個冒頂位置,也確實都處于當時工作面的超前支撐壓力影響范圍內,而且都沒進行二次加強支護。對于7407小面運輸巷的冒頂問題,原因較為復雜。除沒有加強支護的因素外,還因該點處于沿空高應力范圍內。巷道掘進期間就多次出現沖擊礦壓顯現,礦壓部門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避免了破壞性事故。但回采期間,施工單位沒能進一步細化工作,管理相對滯后,造成后果亦在所難免。
3應力在空間的傳遞規律
由于時間久,采空區塌落充分實在,圍巖較為穩定,故這種應力不大。對于7411小面切眼而言,最初掘進的50m,不僅存在這種應力,同時還處于構造界面附近,煤體松軟,應力集中。掘進過程中,該巷道的頂煤就隨掘隨離層。因頂煤厚度一般在2.5m左右,而頂板支護錨桿長度恰好2.5m,故頂煤離層后,頂板錨桿顯然無支護效果,僅錨索起點懸吊作用,依靠較為穩定的上覆巖層,懸掛著已經離層的2.5m厚頂煤。但頂煤離層后,也造成了錨索錨固力大幅度下降,且支護密度相對不足,僅2.0m×3.2m。這些因素總結起來說,就是跨度5.8m寬的切眼實際上基本處于無主動支護狀態,而被動加強支護的單體支柱,由于生產的原因,又不能緊跟到迎頭,故而產生大范圍的弱面(什么是弱面:弱面就是不能獲得穩固支撐的自由面或自由空間)。就像多米諾古牌的連續倒塌一樣,當區域發生擾動時,弱面的不穩定狀態就會快速跳變,尋求下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這個過程將釋放巨大的能量,以動能、熱能、和聲能的形式,對采場空間產生強大的破壞力。解決它的唯一辦法就是采取可靠支護,消除弱面。先回顧一下7411小面切眼的沖擊事件:
7411小面位于東四采區東半部分的東北側,該面上鄰7415工作面采空區、下鄰7407工作面采空區、前方為原7411工作面采空區。7411小面切眼采用錨梁網索聯合支護,單體液壓支柱臨時加強支護。巷道在設計時,因綜合考慮防滅火與防沖的需要,與7411里面采空區的隔離煤柱留設15m,因此切眼處于較高應力區域。切眼煤層局部松軟,裂隙發育。加之該點多巷交叉,也極易形成應力集中。根據東翼采區7煤沖擊傾向鑒定結果和東四采區綜合指數法,確定為中等沖擊危險程度。針對該面有沖擊危險,礦壓科編制了《7411小面掘進沖擊礦壓防治安全技術措施》,要求采用電磁輻射法、鉆屑法、微震法相結合的監測方法進行礦壓防治。2009年5月28日早班,7411小面切眼與7411中間軌道巷貫通,到此為止共施工巷道約50m。5月29日夜班0:46:33切眼內發生沖擊,沖擊范圍在切眼出口向里10-35m區域的左側。沖擊礦壓發生后迎頭人員全部安全撤出,現場破壞情況如下:
①受沖擊區域巷道左幫支護的木錨桿全部失效,片幫并拋出煤體0.5~0.8m。
②連續4排頂煤離層,下沉約0.5m;范圍內共有兩根錨索拉斷。
③加強支護的單體連續31根歪斜嚴重,單體根部連帶鐵鞋一起向左幫偏離0.3~0.8m。
④40Z刮板輸送機中間部向右幫方向滑移0~1.2m。
⑤耙裝機及軌道被拋到右幫。
7411小面切眼發生沖擊礦壓事故的直接原因,概括起來有以下兩點:
①7411小面切眼發生沖擊礦壓事故,與東四采區殘區開采和7411小面切眼內頂煤離層形成弱面有關。
②從微震系統(GPS)定位看,震源位置在7435工作面采空區。擾動信號即7435綜放面初次來壓。關于7435工作面初放對7411小面切眼掘進的擾動問題,引用一個比喻,可以形象地說明問題。當東四采區西側收作,回采系統煤柱時,在7435面采空區、東四東側采空區、F7斷層之間所包圍的是東四采空區的殘余支撐煤柱,又因F7斷層的原因,煤柱被完全割裂開來,缺乏穩固的依托,形成孤立的容易活動的狹小單元,就像一個長條凳,人員在上面坐著,當一頭晃動時,另一頭能不動嗎。這種應力影響距離遠、牽一發動全身的特點,是殘區開采的重要特征之一。
2010年9月14日8:42:28,7407小面老頂初次斷裂,引發7409采空區(39484734.03,3862780.5,-769.82)老底沖擊,沖擊能量2.88E*5J。本次震動再次印證:東四采空區殘余支撐煤柱所具有的應力傳遞作用效果。7409采空區(39484734.03,3862780.5,-769.82)老底存在能量集聚,因其處于老空區,其本質就是一個弱面,易于能量釋放,而7407小面老頂初次斷裂的劇烈震動,起到了擾動作用,促使其爆發。
采空區底板劃分的“三帶”,即破碎帶、斷裂帶、彎曲拱起帶,從這次沖擊事件分析,本次震動就處于積存高能量的彎曲拱起帶。同時說明,東四采區東側大面積老空(跨度超過1000m)對底板的影響可延伸到煤層底板下約125m處,因該處的煤層底板標高為-644.9m。
2010年9月13日16:49:37,7425采空區(39483831.5,386340
8.5,-711.28)處發生一次較大能量級的震動,釋放能量3.39E*4J。
2010年9月15日3:19:50,7425采空區(39483831.5,386340
8.5,-732.4)處再次發生一次較大能量級的震動,釋放能量5.64E*4J。
7425采空區跨度180m,兩次能量釋放分別發生在采空區煤層底板下約40m與60m處,說明工作面老空對其底板的影響與老空的跨度有關,從以上數據可推測,工作面老空對底板的影響深度范圍,隨采空區跨度的增加而加深。
以上涉及的點、線、面以及立體空間應力的相互影響規律是殘區開采的又一重要特征,是指導區域采掘安排、支護參數確定、沖擊礦壓防治及底板水害防治等的重要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