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當下,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且老齡化程度正在持續上升,老年人口在給養老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對我國傳統養老服務改善升級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客觀分析我國養老產業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本文認為,進一步發展養老產業,應注重宏觀政策的延續性和協調性,發展模式應滿足需求的多樣性和融合性,加強養老產業人才隊伍建設。
關 鍵 詞:養老產業;養老服務;養老政策;人口老齡化;醫養結合
中圖分類號:D66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22)01-0044-12
收稿日期:2021-10-24
作者簡介:張敬文,中國光大養老健康產業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企業碩士研究生導師,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國企改革和經濟增長;李洋,中國光大養老健康產業有限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中心經理,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為養老健康產業發展。
人口是影響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戰略性、長期性、關鍵性因素。近年來,隨著市場化養老體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傳統的家庭結構、養老模式和養老理念正在被打破,基于傳統家庭倫理的自發式養老模式正被高速增長的經濟動能逐步改變,而養老模式的變化又進一步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目前,養老已由社會事業轉向事業與產業并重,因此,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對于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等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從養老產業發展實踐來看,目前整體運作體系尚不成熟、政策效力落地不足、養老多個細分領域專業性不夠等問題仍然存在,因此,急需突破養老產業發展瓶頸,理順“經濟-社會”的關系,使養老產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一、我國養老產業發展現狀
(一)中度老齡化推動養老消費市場規模擴大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規模大、增速快、程度深等鮮明特點。200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1.26億人,占總人口的10.03%,首次進入老齡化社會;2010年,我國老年人口達1.77億人。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20年11月1日,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64億人,占總人口的18.7%,表明我國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①。在2000-2020這20年間,第一個10年新增老年人口約5000萬人,第二個10年新增老年人口約9000萬人,說明老齡化不僅在整體上呈現加深的態勢,在速度上也呈現出加速的趨勢。從人口發展史來看,我國出生人口總量在1965年和1986-1990年出現了兩次“嬰兒潮”(見圖1),現在第一次“嬰兒潮”即將陸續步入老年,第二次“嬰兒潮”在未來25-30年也將陸續步入老年。兩次老年人口高峰將使大量勞動力人口轉為非勞動力人口,推高了人口撫養比,使養老形勢異常嚴峻。此外,全國還有對養護服務具有剛需的老年群體——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人,且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這一數字還將持續增大,更進一步加大了對養老專業化、精深化的要求②。
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以服務業為例,人口老齡化推動了衛生保健、公共社會服務的發展,[1][2]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養老消費市場。未來10年進入到老齡化社會的“60后”是具有較高儲蓄能力的一代,消費觀念及支付能力有所增強,老齡化將從“未富先老”走向“邊富邊老”。同時,他們的子女是具有較強消費能力的“80后”“90后”,由于“421”家庭結構的普及,傳統的家庭內部養老將變得更為困難。養老離不開市場化手段,這為養老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據測算,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的消費規模為7萬億元,預計到2030年老年人口消費規模可達18.3萬億元④。
(二)垂直領域發展潛力巨大
近年來,養老模式不斷發生變化,除了傳統的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外,還出現了以房養老、候鳥養老、組團養老、互助養老、智慧養老等多種模式,這是老年群體對于晚年生活多樣化、豐富化的外在體現。基于此,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都對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設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發展養老服務產業等提出了明確要求。
“十三五”期間,養老產業面對產業模式不完善、供需匹配性差、市場化運作不足等問題,[3]通過“互聯網+養老”融合發展、[4]服務供給質量和設施功能優化、[5]醫養護理供給鏈條延長、[6]長護險試點與推廣以及其他適老化的衣食住行健知安娛等方式予以解決。據預測,未來十年內健康管理、養老文娛、照料護理和醫養結合作為增速最快的四個養老細分產業,年復合增長率將分別達到25.6%、16.4%、13.6%、12.5%①,服務的專業化、便捷化、人性化程度持續提高。
(三)出臺政策吸引更多資源投入養老產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將應對人口老齡化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為未來5-15年養老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在頂層設計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及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240余項相關政策,從醫養結合、居家養老、智慧養老、社區養老等多方面推動養老產業發展。同時,政策的精準性和力度不斷提升,推動產業鏈延伸和服務鏈協同打造新型現代服務業。[7]以醫養結合為例,近年來國家已密集出臺20余項相關政策,從政策支持、財政補貼、產業合作等方面推動醫養結合的快速發展。
在政策的精準指導下,養老產業實踐不斷向前推進。在醫養結合方面,醫療與養老、醫療與護理的條塊分割正在被打破,醫養結合供給渠道逐漸拓寬,供給主體定位更加精確,醫養結合服務過程監管更加完善。通過政策推動,公立醫院的醫療資源不斷向社區延展,社區醫院的適老化、便民化水平不斷提升,同時,以泰康為代表的保險公司、以福壽康為代表的民營護理機構等都強化醫養結合布局,政策帶動了資源的規模化進入。《“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提出,要全面推進養老服務,培育養老新業態,這必將帶動更多優質資源進入養老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