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新媒體是大學生喜聞樂見、不可或缺的學習社交及日常生活的重要手段,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文章分析運用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和劣勢、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提出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創新思路:一是發揮新媒體的輿論場域功能,采取浸潤式教育模式;二是發揮新媒體的平等交互功能,采取主體間性教育模式;三是發揮新媒體的實時滲透功能,采取生活教育模式。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生活教育
新媒體是大學生喜聞樂見、不可或缺的學習社交及日常生活的重要手段,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在新媒體時代探索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本文主要對新媒體功能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進行探討。
一、運用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
高校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要清醒認識到新媒體手段相較于傳統媒體的優勢與劣勢,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把握應對好新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1.運用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和劣勢
作為新興網絡媒介,新媒體平臺具有諸多的特性:一是覆蓋廣泛、互動便捷,具有較好的交互性;二是操控簡單、傳播迅速,具有較強的時效性;三是內容豐富、生動活潑,具有較深的草根性。依托智能手機、電子閱讀器等,全民進入讀屏時代,以微博、博客、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已全方位融入現代人的學習、生活、社交等各個領域。尤其在內容上,新媒體一改單一枯燥的傳統模式,通過圖、文、音、畫等融合創新形式,輔以“上頭條”、點贊、評論、轉發、分享等互動參與方式加速了內容在群體中的傳播和在個體感知上的滲透。這些優勢使新媒體在閱讀量、受眾量、傳播力、影響力上是電視、廣播、報刊等傳統媒介無法匹敵的。因此,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既便于大學生全面及時地獲取資訊,又能讓大學生通過參與交流分享實現個體間的思想互動。
然而,因新媒體的開放、高頻、多元等屬性,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易引發輿情隱患。特別在內容上因語言文字表述追求時尚新穎、吸引眼球,加之部分大學生對不良信息的辨識度和判斷力偏弱,會導致出現認識偏差甚至錯誤等。
2.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和廣泛運用,給新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和手段的改進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持與創新平臺,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難得的機遇。同時,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中國進入多元文化的時代,作為媒介的新媒體成為社會文化信息傳播的重要推手,這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提出了新挑戰。“00后”大學生是伴隨著新媒體成長壯大的一代,是新媒體使用者的主體,他們思想解放、思維活躍,然而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在價值取向上很容易被誘導、被利用,甚至誤入歧途。這些挑戰,都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發揮新媒體獨特功能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遵循大學生的思想成長發展規律,研究新媒體特性,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探索出新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新媒體更有效地、最大化地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務。
1.發揮新媒體輿論場域功能,采取浸潤式教育模式
(1)新媒體的輿論場域功能。輿論作為一種存在正面效應與反面效應雙重效應的工具,一方面能夠發揮自身的監督功能,確保社會在運轉過程中實現平穩有序;另一方面被控制的輿論很可能變成一種盲目的從眾行為,最終對個體造成傷害。在輿論傳播過程中,新媒體作為輿論傳播的一個平臺,應當積極發揮自身對于輿論的引導作用,讓輿論朝著正確的方面發展,不會因為輿論自身的盲目性,進而造成對個體的傷害。在這個過程中,特別是對大學生群體而言,一方面大學生缺乏對事物的判斷力,很容易受到網上不良信息的影響,進而導致輿論影響的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大學生群體作為社會輿論在新媒體平臺上最主要的參與者,也決定著輿論未來的走向。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對大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那么他們將成為新媒體輿論戰場上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確保輿論在后續的走勢中符合社會的整體利益。
(2)浸潤式教育模式實施路徑。高校在運用新媒體手段對相關大學生群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及當下青年人的主流思想采取浸潤式教育模式。浸潤指浸染熏陶,逐漸滲透,積久而發生作用。浸潤式教育模式是指確保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幫助大學生群體迎來自我的發展與成長,并對相應的新媒體平臺進行合理利用,注重教育內容的隱性設計,借助新媒體多樣化的教育形式、潮流性的方式方法,為教育內容穿上“時尚的外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設計。在“大眾思創新、舉國謀創業”的時代氛圍中,成功創業的青年企業家無疑成為新時代青年的偶像。2018年6月29日,新華社官方微信公眾號推出一篇《“史上最強創業團隊”是怎樣煉成的?》的文章,巧妙將中國共產黨28年發展歷程表述為一支創業團隊的奮斗歷程,大學生閱讀后不僅加深了對中國共產黨發展史的了解,而且被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堅忍不拔的精神所感染所鼓舞。
2.發揮新媒體平等交互功能,采取主體間性教育模式
(1)新媒體的平等交互功能。新媒體在融入知識傳播的過程中,徹底擺脫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人對人的教學,轉而變成了“人—機—人”的全新傳播模式。這種間接的傳播模式,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全新的挑戰。一方面,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傳導者,高校教師需要將相應的理論知識傳授給相應的大學生群體,讓大學生群體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另一方面,如何使大學生愿意從教師創設的新媒體平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產生濃厚興趣,是當下運用新媒體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挑戰。教師只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其將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過程中,才能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初目的,收獲良好的教育成果。新媒體平等交互的功能特性,能使師生關系從自話轉向對話,從傳統的單向、封閉、靜態向互動、開放、動態轉變。在此功能導引下,師生間愈加提倡教學相長,體現主體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大學生都是教育的主體,尤其尊重作為受教育者的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新媒體的運用致使教師的主體性不再是知識權威的體現,而要體現在充分有效調動學生的主體性上,體現在教育思想的啟發和人格鍛造的引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