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巨大的提高,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將精神追求作為生活的重心,審美和價值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地方高職院校的有效結合,既可以達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也可以滿足地方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需要。高校開設相關課程,從理論到實踐進行教學,培養非物質文化的專業人才,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育機制
引言:高校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目前我國缺乏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業人才,而高校是培養專業人才的良好場所,因此高校要主動承擔起這一責任,為我國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人才提供更多的渠道。經過調查發現目前在我國高校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人才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亟需改善,因此本文將以我國高校培養非物質文化人才為研究對象,通過新聞、文獻來總結出目前在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幾個普遍問題,并且依據實際情況給予一定的建議,希望能為日后研究該方面的專業人士提供參考借鑒意見。
一、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存在的問題
(1)高校培養人才的目標不明確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高校設置專業課程,培養非物質文化保護方面的專業人才,是保護和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步驟。但是目前在高校非物質文化的課程并不受到重視,大部分學校仍然以傳統的經濟、語言、營銷、傳播學等學科建設為主,專門開設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的高校極少。其中學校關于如何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人才也沒有具體的培訓方案和長遠的措施。
(2)高校課程設置不合理
要讓學生在大學四年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專業人才或者是未來這在這個領域的領導者,高校就要好好利用他們在校的時間對他們從理論到實踐進行綜合培養。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很多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設置上就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我們發現一些高校將部分本應該作為專業課的科目設置為選修課,很多學生對選修課的重視程度遠遠低于專業課,甚至認為選修課并不重要。部分選修課的老師也因為其課程是選修課,盲目認為學生上課不會好好聽,對其所教授課程也不上心,基于此他們也不會在課下提前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從專業課的設置來看,課程的時長也不夠。如果學生要在專業上取得更大的成績,那么肯定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最基礎的就是專業課的學習時長要達到一定標準。專業課課時少,學生很難通過短時間的課程對所學知識深入了解。以傳統的民族歌曲為例,老師會對其唱法進行演示教授,為了鞏固課堂教學內容,也會盡量請學生進行展示,不足之處老師可以當場進行糾正,但因每節課的課時較少,所以不能讓每個學生都進行展示,老師也很難掌握大家的學習情況。我們除了通過課堂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去實地感受、查看,但高校很少組織這樣的活動,主要是通過課堂為學生們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但如果學生們想要對此有更深入的了解,必須通過實踐進行深入了解,有時候在課堂上講解不清的問題,通過實地考察后就會清晰明了,這也是目前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中所欠缺的。
二、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路徑
(一)設置高校專屬人才培養機構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在民間藝術非遺研究中心開展課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對于直接資源或者是間接資源開展創新研究,進一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構建出適合于社會發展的現代藝術形式。在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教學過程中,通過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資源庫,構建專項遺產工作室,能夠全方位的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人才培養模式凸顯特色化
高校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應與當地的文化有效結合,構建行之有效的人才發展新模式,進一步促進高校教育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融合。同時高校應當秉持專業創新建設思路,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開辟新的模式,在創新模式的引導下,積極有效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與專業建設相融合的發展路徑,著重凸顯地方產業資源優勢以及人才培養優勢。以特色專業為切入點,傳承并弘揚地方特色文化遺產,為學校的專業化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3)合理設置課程知識
合理的課程知識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更加綜合的人才,學校應該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在課程設置的時候更加合理。可以適當減少選修課,將選修課列為必修課,短期來看雖然必修課較多,但這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可以提高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也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專業化水平。除了課堂教學外,學校還可以設置一定的資金,通過選拔讓部分學生能夠到實地去考察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班級或者年級也可以自己組建活動,例如可以以旅游的方式到某地參觀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大家的集體意識還能加深他們對所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能有效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
三、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體現著我國各族人民的智慧。當前我國經濟水平不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關。培育出滿足社會及用人單位的應用型人才,是高校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所以高校必須要明確自身發展位置,創新出有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模式,促進高等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融合,才能夠使專業化人才更好地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王渭兵.民間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職院校的傳承路徑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1):132-133.
[2]彭長江,周慧女,楊微.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教育的意義及教學方式解讀[J].中外企業家,2019(0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