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河套地區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遺存,地域文化資源豐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中開發利用河套地域文化資源,將地域文化資源恰當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從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同時也可以促進大學生學習和傳承地域文化。
關鍵詞:地域文化資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河套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地域文化資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特色資源,將地域文化資源這一特色教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中,對于更新教學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育載體,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大學生理想信念、道德素養、愛國情操,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河套地區歷史悠久,她是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也是我國北方古人類生活的地區之一。河套地區自古便是我國歷代北方游牧民族勞動生息的搖籃,同時也是內地漢族及其兄弟民族長期居住活動的場所。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游牧文化、農耕文化、邊塞文化在這里碰撞、融合,形成了由多民族共同創造的多元型、跨域型、開放型的地域特色文化,創造了以草原、陰山、黃河為載體的和諧共生的河套文化。河套文化中蘊含著及其豐富的思政育人元素,把河套文化這一地方文化資源應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中必將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創新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河套地域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是學生系統接收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要陣地。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效果。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必須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創新教學方法,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做到與學生實際、學生生活以及學生自身相貼近。地域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可以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內容,更重要的是可以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地方特色,不僅使思政課課堂教學走出以往形式單一的狀況,也使其更加生動,易為學生所接受,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推動河套地域文化資源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將河套地域文化資源融入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地方高校地域文化資源師資隊伍主體性,建立一支由高校教師和校外專家組成的河套地域文化優質師資團隊,為河套地域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提供師資和人才保障。河套地區地方院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以各門思政課教材為藍本,不斷挖掘教材所蘊含的地域文化資源,使它呈現在自編的講義、教學案例中,同時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如互動式教學法、研討式教學法、設置實踐教學課等方式,豐富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此外,高??梢蚤_設一些有關河套地域文化的選修課,讓學生感受河套文化的熏陶,這既是地域文化“進頭腦”的過程,又是其成果的展現過程。
其次,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方式,創新教學的新途徑。為了改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較為枯燥和被動教育的缺點,可以圍繞河套地域文化設計一些教學環節,如讓學生在課堂上圍繞河套地域內的紅色文化景點,由學生向其他同學分享和講解景點的歷史及其相關文化知識。或者可以嘗試“5+1”的教學模式:“說1個”即說一個河套“總干精神”的內涵、“講1個”即講一個河套地區的革命故事、“唱1個”即學唱一首反映河套革命文化的歌曲、“融1個”即河套文化故事融入思政課明細表、“做1個”即編演一個“河套地區抗戰情景短劇”。這樣不僅可以使河套文化有機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教學,還可以在實踐創新中形成一批優秀的教學成果。
再次,實施由“一人式”講授轉變為“多人式”研討,增強課堂互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新學生課堂學習模式,采取學生主動參與的朋輩成長型教學模式。如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內容講授時,教師僅在課堂厘清章節專題線索,同學們課下查找資料,與同學協作組建研學小組,參與到小組協作的研討式學習中。如在設計“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專題時,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實地調查、查閱資料等小組研學方式去了解并講述河套地區多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通過這些身邊的地方文化資源去論證中國文化不是僅指漢族文化,而是多民族共同締造的中華文化這一重要知識點。這樣可以使學生們能夠在學習中融入對生活實踐的思考,及地域鄉土社會、現實問題的反思,改變課堂中學習枯燥和不接地氣的現象,并且讓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社會民情更貼切,更有效地挖掘身邊的育人資源,創新育人路徑。
二、河套地域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
地域文化資源中的的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所形成的具有資政育人意義的歷史遺存,其本身就是實踐的成果,特寫適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因此,河套地區的高校應該積極開展紅色育人實踐活動,把身邊的河套紅色文化資源傳承好、運用好并不斷地使之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全過程中。
首先,建立實踐教學基地。河套地區的高??梢酝ㄟ^建立校內和校外兩個實踐教育基地,實現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校內教育基地是在校內為學生提供愛國主義教育場所,河套地區高??稍谛冉逃卦O立河套文化的相關圖書資料閱讀區、河套紅色文化的相關故事圖片展覽、河套地區多民族共同創造的多元型、跨域型、開放型的地域特色文化的事例展等;校外教育基地是與國家級、省級或市級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以簽訂協議等方式建立長期戰略溝通,積極加強黨史和地方文化部門的聯系和合作,建設地域文化資源育人專業實踐和社會實踐基地,作為大學生專業培養的重要平臺,如河套農耕文化博覽園、五原抗日烈士陵園、城川民族干部學院、內蒙古兵團博物館等都可以發展成為河套地區高校的校外教育基地。
其次,探索新型實踐教育模式。創新實踐教學方式,采取“四個一”的方式探索將河套地域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一是訪談教學,請河套地區的革命后代一對一訪談,真情講述當年革命先烈的動人故事,面對面感受河套地區革命歷史文化;二是現場教學,參觀河套地區的革命烈士陵園、博物館、歷史名人故居等,增強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的主動性;三是影像教學,組織學生共同觀看河套地域文化資源相關影片,如四集黨史教育紀實片《五原大捷》和《墾區暴動》、電影《藍學?!泛汀镀瘜氁簟贰⒓o錄片《河套長煙》《千古河套》《千里陰山 富美河套》等,增強學生對河套地區歷史文化的學習研究興趣;四是體驗式教學,去往紅色實踐教學基地實地體驗河套紅色文化精神,增強實踐教學的體驗感、參與感。此外,還可以嘗試將網絡信息化技術運用到實踐教學中,實行“網絡+課堂+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