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彝族天文歷法是彝族文化的重要部份。彝族文獻中存在大量的天文歷法知識,包括二十四節氣。通過對彝族史詩和經典著作中的天文歷法及二十四節氣進行梳理、解讀和分析,發現彝族天文歷法建立在陰陽宇宙觀之上,具有陰陽合歷的性質。彝族文獻中記載的物候、四季和二十四節氣是彝族歷法中“陽歷”性質的表現。二十四節氣是彝漢歷法的共同特征。
關鍵詞 彝族天文歷法 二十四節氣 陰陽宇宙觀 物候 陰陽合歷
中國古代歷法多為陰陽合歷,二十四節氣是其“陽歷”特征。漢代太初改歷時,落下閎等把二十四節氣納入歷法計算,成為后世歷法的典范[1]。彝族是中國西南古老的少數民族,文化傳統深厚,也具有豐富的天文歷法知識[2]。20世紀80年代,陳久金、盧央、劉堯漢等人在彝族發現“十月太陽歷”,引起了學者們對彝族天文歷法的關注[3]。彝族有豐富的史詩和歷史文獻,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關于宇宙論、歷法、日月運動、物候、季節、二十四節氣等的描述。二十四節氣作為彝漢歷法中的共同特征是值得我們關注的。關于彝族歷法中的二十四節氣,目前研究還付之厥如,原因是學者們關于彝族歷法的研究,多集中在“十月歷/十二月歷之爭”[4],而把二十四節氣在彝族天文歷法中的重要性給忽視了。事實上,彝族歷法基本上也是陰陽合歷,二十四節氣是彝族歷法中陽歷性質的表現,與漢族歷法有共同的特征。近年來,“三星堆”文明的發現,表明古蜀文明與彝族文明有很深的淵源,從“三星堆”的青銅器、刻劃符號、“太陽歷輪”中可以找到證據[5]。探討彝族天文歷法中的二十四節氣,有利于認識古代彝漢民族乃至多民族之間的天文學交流。本文的目的是通過梳理彝族文獻,揭示二十四節氣在彝族的發展過程及其在彝族歷法中的作用。
一 彝族文獻概述
文學是彝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思想內容極其豐富,藝術形式多樣。彝族有大量的文獻保存在民間,至今還在整理翻譯之中。根據目前收集到的彝族文獻,同天文歷法有關的大致上有下列兩個方面的文獻。
1.創世歌謠與史詩
創世歌謠產生于希弭遮和希堵佐時代([6],頁125)。就其內容而言,它屬于創世史詩的范疇。彝族是保存創世歌謠最為豐富的民族之一。彝族創世歌謠有相當一部分記載于各類彝文典籍之中,一部分由民間世代口耳相傳。彝族創世歌謠的話題和內容包括天地的形成、人類的起源、動植物的起源、農業的起源、畜牧的起源、冶金的起源、歷法的起源、家庭的起源等等。看彝族創世歌謠,可以體會彝族文化中對時間和歷法的重視。創世歌謠有關于天地開辟、天地神創、天地人造等主題,主要存于《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等彝文古籍中。例如,《西南彝志·創世志》中說:“天未產生時,地也不曾生。”“出現了清氣,出現了濁氣,濁氣紅殷殷。清氣繁榮昌盛上去,升去成為天;濁氣降下來,降來成為地。”([7],頁11)這些記錄了關于宇宙生成、天地形成的思想。天地是清、濁二氣變化形成的。
史詩也是彝族保持民族歷史記憶的一種方式。彝族史詩的特點,一是數量眾多,據不完全統計,四川、云南、貴州彝族地區流行的史詩已經整理翻譯出版的就有近50部([6],頁132);二是內容廣,包括了彝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史詩的傳唱,實際上起到了民族教化的作用,是教學的百科全書;三是想象豐富,融天文、地理、人文于一體,形象生動,感染力強,是中華民族文學藝術的瑰寶。
彝族創世史詩最具代表性、最具特色的是《查姆》《勒俄特依》《梅葛》和《阿細的先基》等。這些都包含了一些對天地宇宙觀的認識。
2.彝文天文歷法典籍
彝族比較早地建立了民族的歷法體系,天文學知識和歷法體系記載于彝文的各種典籍之中,包括上述的創世史詩之中。但也有比較集中記錄天文歷法知識的彝文古籍或典籍中的篇章。比較重要的有《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宇宙人文論》和《宇宙生化》。
《西南彝志》的彝文名稱叫《哎哺啥額》,是“形影精氣”的意思。全書26卷,30余萬字,記述了從希慕遮到水西安氏116代父子連名譜系彝民的遷徒、歷史變遷、部族分支、聯姻、祭祖等社會活動的歷史,是彝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包含了大量關于天文歷法的內容[8]。
《彝族源流》的彝文名稱是“能素恒說”,意思是追溯彝族的根源。是古烏撒部地(今貴州威寧、赫章一帶)形成并廣為流傳的一部著名的彝族歷史文獻。王繼超等人整理的《彝族源流》共有二十六卷,其中“天文志”部分,系統記載了彝族天文學知識與歷法系統。還有很多章節與天文歷法有關,如第三卷、第五卷、第七卷中有大量的章節涉及天文歷法[9]。
《宇宙人文論》也是一部重要的彝族天文歷法著作,是天文歷法內容最全面最系統化的一部著作。書的彝文名稱是《土魯黎咪》(又作“妥魯歷咪”“突魯歷咪”等),“土魯”的意思是“宇宙”“天地”等,“黎咪”的意思是“先賢”“哲人”,合起來就是宇宙論和人文論。這本書采用對話體的方式,討論天地起源、日月運行、陰陽五行八卦的宇宙圖式、日月食、年月日的界定、天干地支、二十四方位、二十四節氣、大小月、閏年閏月等天文問題,又論天與人關系,不僅從身體是小宇宙的角度講,而且講述天文與人類社會倫理道德法律等方面的關系,是一部科學性和哲理性非常強的著作[10]。
與《宇宙人文論》類似的一部彝文著作是《宇宙生化》。《宇宙生化》的彝名是《土魯竇吉》,論述宇宙的生成、發展和變化的原理。全書35章,內容有很多與《宇宙人文論》類似,包括了“清濁氣產生”“敘哎哺根源”“五行富貴根”“論甲干的產生”“論十二地支”“定十二屬相”“八卦定八名”“論宇宙四面變八方”“論定年月界”“論日月運行”“論十重天地”等天文宇宙觀的內容[11]。
二 陰陽宇宙觀與季節變化
彝族文獻中很少有關于二十四節氣的系統的論述,但是對二十四節氣的認識,反映在彝族先民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之中,因而在彝族的創世史詩和詩歌民謠之中有所反映。正像漢族對二十四節氣的認識過程一樣,也是先有對物候的觀察,認識到四季的變化,然后細分為八節、二十四節氣,本質上是對回歸年的認識。人們把這種認識與物候、農事等關聯起來,構成一種類似“月令”的文化,即在一年中固定的時間做規定的事情,這就是廣義的“歷法”。
彝族的陰陽宇宙觀是認識季節變化的根本。天地萬物是從氣的陰陽變化而來,季節、物候的變化也是陰陽變化的結果。
彝族創世史詩《查姆》第一章《天地的起源》說:
遠古的時候,天地連成一片。下面沒有地,上面沒有天;分不出黑夜,分不出白天。只有霧露一團團,只有霧露滾滾翻。霧露里有地,霧露里有天;時昏時暗多變幻,時清時濁年復年。([12],頁3)
這是認為,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是“霧露”。而這霧露通過陰陽分化,天地、日月星辰、四季就出現了。
《勒俄特依》認為,天地開辟之前是混沌,混沌中發生水色光聲的變化,產生天地:
遠古的時候,上面沒有天,有天不結星;下面沒有地,有地不生草;中間無云過,四周未形成,地面不刮風;起云不成云,散又散不了,說黑又不黑,說亮又不亮之時:天的四方黑沉沉,地的四角陰森森。
天地還未分明時,洪水還未消退時,一日反面變,變化極反常,一日正面變,變化似正常。混沌演出水是一,渾水滿盈盈是二,水色變金黃是三,星光閃閃亮是四,亮中偶發聲是五,發聲后一段是六,停后又變是七,變化來勢猛是八,下方全毀滅是九,萬物全殞盡是十,此為天地變化史。[13]
《阿細的先基》認為天地是由“云彩”分離形成的:
我聽人家說:最古的時候,沒有天和地。那個時候啊!可有生天的,可有生地的?
聰明的小姑娘呃!怎么沒有呢?云彩有兩層,云彩有兩張。輕云飛上去,就變成了天。重云落下來,就變成了地。([14],頁8)
不管是“氣”也好,“云彩”也好,“霧露”也好,“混沌”也好,都是通過陰陽分化演變而生出天地萬物來。
彝族史詩中還有很多關于物候和季節的描述,也反映了一定的天文歷法知識。彝族經常用樹來表示四季的變化,有所謂的“樹文化”,樹被認為是生命的源頭、萬物的本源、力量的源泉[15]。樹的生長和枯榮也代表年月季節的變換。
《梅葛》中說:
怎樣來算年?怎樣來算月?怎樣來算日?房后有棵大松樹,一年長一臺,松樹就是記年的。房前有棵棕櫚樹,一月發一匹,棕樹就是記月的。地邊有窩爬根草,一天發一匹,爬根草就是記日的。([16],頁97)
《梅葛》中有關于每月物候和農事的記錄:
年月日有了,還沒有四季。怎樣分四季?河邊楊柳發芽了,大山梁子松樹上,布谷鳥兒聲聲叫,大山大菁里,李桂泱兒叫起來,春季就到了。河邊水田里,蛤蟆叫三聲,大山水箐里,青蛙叫三聲,夏季就到了,山上山下知了叫,秋季就到了。天心雁兒飛,飛飛地上歇。雁鵝叫三聲。冬季就到了。
一年十二個月,月月要生產,正月去背糞,二月砍蕎把,三月撤蕎子,四月割大麥,五月忙栽秧,六月去薅秧,七月割苦蕎,八月割了谷子掰包谷,九月割了甜蕎撒大麥,十月糧食裝進倉,冬月撒小麥,臘月砍柴忙過年。
十二月、物候、氣象,還有祭神,在《阿細的先基》中都有表現。文中“十二”這個數字用得特別多,表示一年十二個月。“只種出一棵樹,樹椏有十二技,開花有十二朵,結果有十二個。”([14],頁74)“種子收了十二馱。”還有按月份祭神的詩句:“正月祭大神;二月的時候,要祭密枝神(管牛馬牲畜的神);三月的時候,該祭龍神了。四月的時候,要祭山神了。五月的時候,要祭謾神了。六月的時候,火把節來了,六月二十四那一天。七月的時候,要祭祖了;八月的時候, 要祭葉神了,九月的時候,要祭地神了。 十月的時候,要祭石神了。冬月的時候,要祭樹神了。臘月的時候,該祭天神了。一年有十二個月,一年有三百六十天。”([14],頁77)
從上文梳理可以看出,彝族史詩、敘事詩、歌謠中有相當多的關于天文歷法的認識,總體上是陰陽變化的宇宙觀,以及由此而造成四季、十二月和物候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