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地學文化構成及其在地質學相關專業教育中的意義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綜合論文時間:瀏覽:

  [摘 要] 新時代新常態下,地質學及相關專業的教育面臨著由立足行業到面向社會的轉型,而地學文化作為地質學和地球科學的外延部分在這種轉型中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結合我國地質行業和地質學教育的發展特點,地學文化可分為精神層面、物質層面和意識層面三個方面,而這三個方面在地質學相關專業的教育中均具有重要意義,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有思想、有文化、有知識的復合型地質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 地學文化;地學精神;地質學;地球科學

地質文化論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目前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也標志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由高速到中高速、由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以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新常態”。在新常態下,我國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要求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因此,傳統的資源型地質勘查不再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地質學和地球科學則需要面向社會、面向生態文明建設拓寬服務領域,完成從行業中心位置向社會基礎位置的轉變(向科技體系的上游方向運動),以便更好地發揮對人類社會的基礎性作用。伴隨著地質學功能的轉變,與地質學相關的教育也應隨之進行改革和調整,在諸多問題之中,將地學文化納入教學體系,架起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文藝之間的橋梁,便是一個非常重要而又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對地學文化的構成進行了梳理,并探討地學文化在地質學相關專業教育中的意義,以期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有所幫助。

  一、地學文化構成

  地學文化以地球科學為主體,以包含在地學史、地學人物、地學思想、地學理論、地學事件、地學景觀中的精神文化現象為內容,是一種特殊的人文資源,是人地關系在文化上的反映。人類和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依賴于對地球上自然資源的利用和開發,石器的制造和應用標志著人類和人類社會的形成,并逐步進入文明時代,地學文化是在人類和自然的斗爭過程中產生的,遠古文明就是原始地學文化的初始狀態。礦物、巖石、礦產資源的逐步開發和應用,人類社會先后經歷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社會形態也由原始社會經歷奴隸制社會而進入了封建社會,這一時期地學(或地質學)主要表現為礦物學和巖石學,可稱為古代地質學時期。近代地質學產生于文藝復興之后的歐洲,隨著產業革命中大工業對礦產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而發展,推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地質學發展史上曾經歷100多年之久的“火成論”和“水成論”之間的爭論以及其后的“漸變論”和“災變論”之間的爭論,最終以“火成論”和“漸變論”的勝利而告終。這一時期一般稱為地質學的革命時期,至19世紀30年代以后,地質學走上了常規發展道路。

  地學文化一般包括寶玉石及其蘊藏的石文化和玉文化;自然景觀及其承載的文化系統,如“雄”“奇”“險”“秀”“幽”“曠”“野”等美學特征和對自然景觀的心理、心態、信念、觀念、思想等人文價值;地質遺跡及其所記錄的地球演化歷史,包括實物“檔案”、科學價值、審美價值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文化因素。從本質上講,地學文化是物質和意識的有機統一體,不能將兩者分開,但是,為了研究和應用的方便,偏重于實物方面的地學文化可稱為物質層面地學文化或地學文化的物質層面,偏重于意識方面的地學文化可稱為意識層面地學文化或地學文化的意識層面。

  中國現代地質學雖然形成于地質學常規發展階段,但是半封建和半殖民的社會現實卻使中國的地質事業和地質學教育的發展并沒有常規化。中國地質學的發展最早源于洋務運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從聘請外國地質和礦業人才到在國內興辦地質礦產教育(1867年京師同文館開設地質礦務課目),從外國學者執教(1867年至1912年)到中國人自己辦教育(從1913年農商部地質研究所開始),無不浸透著“實業興國”的愛國主義情懷。正是這種一脈相承的愛國主義情懷,在各方面的條件成熟時發展成了激勵一代又一代地質人為祖國的地質事業而奮斗的“地學精神”,因此,中國的地學文化除了國際上地學文化通常包含的物質和意識兩個層面的內容之外,有必要將已上升到信念的意識,即中國地學精神單獨列出。

  中國地學精神正式形成于20世紀50和60年代的地質大發展時期,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一是地質學及其相關學科在人類社會和國民經濟中具有基礎性地位,涉及自然資源的勘探、開發和利用,而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的根本,因此,地質行業會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國家安全;二是自1913年開始,地質教育一直由中國人自己主辦,使得愛國主義情懷在地質行業和地質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揚;三是新中國建國初期(1951-1956年)對工農群眾和舊中國的知識分子進行了大規模、深層次的政治思想改造,在全社會形成了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代表的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四是新中國建設初期地質大發展階段(1949-1966年)地質調查和礦產資源勘探的生產實踐。1983年在全國地質系統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將地質精神總結為“三光榮”精神,改革開放后逐步演變為“四特別”精神;1989年在李四光100周年誕辰之際,將老一輩地質學家的光榮傳統概括為“李四光”精神;1990年將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石油會戰的“大慶精神”高度概括為“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盡管在不同的發展時期地學精神的表現形式有所差異,但其精神實質是一致的,這就是“愛國、求實、奉獻”。

  在地學文化的物質層面上,除了傳統的寶玉石等實物產品形態外,非產品形態近幾十年來發展迅速,包括地質遺跡、地質公園、營利性地質博物館和地質旅游景點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的“世界地質公園計劃”,中國即以該計劃為契機,結合自世界工業化以來的全球環境變化問題,在全國開展地質遺跡景觀資源調查與評價,科學制訂地質遺跡保護方案,并以地質公園建設為平臺,將地質遺跡保護、地質生態環境養育、地質科學普及與發展旅游經濟、支撐地方經濟結合起來,用以實現地球科學服務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自2000年至2019年已申請了39個世界地質公園,占全球總數的26.53%,分9批建立了219個國家地質公園,建立了近400個省級地質公園。近年來,伴隨著“生態文明”“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的提出,對于數量上占主導地位,但卻達不到申報省級及以上地質公園標準的地質遺跡,提出了“地質文化村”的新理念,并已進行了7年試點工作。

  推薦閱讀:德國有哪些地質學雜志是sci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察隅县| 肥西县| 修水县| 宁南县| 云龙县| 什邡市| 太白县| 根河市| 遂昌县| 利辛县| 东丰县| 涟水县| 神池县| 潜山县| 七台河市| 呼伦贝尔市| 青川县| 濮阳市| 华容县| 寿阳县| 波密县| 山丹县| 乌拉特中旗| 三穗县| 阜康市| 大同市| 枞阳县| 阿鲁科尔沁旗| 重庆市| 安徽省| 宜丰县| 阜阳市| 高碑店市| 宁晋县| 牙克石市| 永靖县| 博兴县| 鸡西市| 留坝县| 任丘市| 普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