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新世紀以來國內檔案資源共享研究綜述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綜合論文時間:瀏覽:

  摘要:文章基于新世紀以來國內檔案資源共享的文獻分析,將現有研究成果分為檔案資源共享的內涵與主客體,共享的理論及技術環境,共享的問題、實現及效益等四大主題。對此,文章提出應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推進跨學科視角研究,加強頂層設計研究,強化檔案資源共享實證分析及評價體系構建研究,以解決該領域中現有的不成熟之處。

  關鍵詞:檔案;檔案資源;信息資源共享;檔案資源共享

檔案工程師論文

  檔案資源共享是信息化時代檔案資源開發與利用服務的重要議題,是檔案實踐工作中持續數十年的熱點話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社會已步入共享經濟時代,近年來,有關區域檔案資源共享、檔案資源共享平臺構建的呼聲此起彼伏,檔案資源需要通過共享解決信息孤島問題,通過共享實現與其他資源的互聯互通,突破時空限制,便捷獲取檔案資源的需求愈發迫切。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對我國檔案資源共享的現有理論研究情況進行探析,希冀能對今后的研究發展有所啟示。

  經文獻調研,目前已有相關綜述4篇。現有綜述為該主題研究勾勒出宏觀框架,但同時存在兩點不足:一是側重宏觀分析,主題研究不夠深入;二是選取論文時間截至2013年,距今已有7年,無法反映檔案資源共享研究的最新進展。因此,文章擬通過全面梳理我國檔案資源共享相關文獻,對研究主題進行歸類分析,并對該領域研究進行展望。

  1數據來源、統計方法與統計結果

  1.1數據來源

  鑒于我國檔案領域從21世紀初才首次明確提出了檔案信息化建設,因此筆者以中國知網期刊全文數據庫、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為文獻來源,主要選取新世紀以來的相關研究成果,將最新數據檢索日期更新為2020年9月20日,分別以篇名=(“檔案”OR“檔案館”)AND“共享”為檢索式進行精確檢索,共得到中文期刊論文1149篇,碩博士論文44篇。筆者將期刊來源限定為北大核心和CSSCI,剔除如“檔案學教學資源共享”等與本主題不相關的文獻,同時補充了一些主題=“檔案AND共享”的代表性文獻,最終選取290篇期刊文獻和35篇碩博士論文作為分析樣本。

  1.2統計方法與統計結果

  筆者主要借助Excel、EndNote及中國知網計量可視化分析等軟件作為數據分析處理工具,采用定性為主、定量為輔的方式分析國內檔案資源共享理論的研究現狀。

  圖1為1149篇中文期刊論文的年度分布可視化圖表,反映了檔案資源共享研究總體趨勢,可看出國內對“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研究具有階段性特征。從2000年開始,相關研究成果基本呈緩慢增長態勢;到2008年出現該主題研究的第一個高峰期,這與《政府信息公開條例》(2008年)的頒布不無關系。隨著《全國農村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工作現場會文件的通知》(2010年)、《國務院關于印發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2016年)、《工商總局稅務總局關于加強信息共享和聯合監管的通知》(2018年)等政策相繼出臺,“長三角民生檔案區域共享”等各地區民生檔案資源共享政策逐步實施,學界研究成果數量顯著增加,并自2011年至今逐漸形成研究熱潮,成為近年來學界的熱點話題。

  鑒于學者在研究中表述的不統一性,文章統一表述為“檔案資源共享”。文章主題分析的邏輯框架為檔案資源共享的內涵解讀,解決檔案資源共享是什么的問題;檔案資源共享的主客體研究,解決誰來開展檔案資源共享以及共享的檔案資源的特征等問題;檔案資源共享的理論及技術環境研究,解決在什么樣的環境中開展檔案資源共享的問題;檔案資源共享的問題、實現及效益問題,解決檔案資源共享存在的障礙、如何實現及產生什么影響的問題。

  2檔案資源共享研究主題分布

  2.1檔案資源共享的內涵解讀

  目前,關于檔案資源共享內涵專門性探討的文獻僅有1篇,作者從共享主體、共享客體和共享目的三方面對其內涵進行分析,但并未給檔案資源共享下明確定義[1]。其余關于檔案資源的內涵皆僅在文中簡單提及。劉冬梅等[2]認為,檔案信息共享是指檔案館在特定范圍內,通過建立在檔案館與檔案館之間以及檔案館與關聯機構之間的互惠、協調關系,利用各種技術、方法和途徑,共同整合和合理利用信息資源,以提升檔案信息資源價值和提高社會服務能力的全部活動。邢華潔[3]指出,檔案信息資源共享是指將記載人類歷史、傳承人類文明的檔案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處理與整合,構建互聯網上的檔案信息中心和網絡中心,并通過檔案信息資源網絡傳輸系統,實現檔案信息資源最大范圍的共享。李亞東[4]指出,檔案信息資源的網絡共享就是通過網絡實現檔案信息傳輸以達到資源共享目的。

  綜上,學界對檔案資源共享的內涵尚未達成共識,也缺乏對檔案資源共享內涵的系統解讀,表現為一是對“共享”缺乏深入認識,流于字面解釋;二是定義表述不夠全面,對實施主體、共享目的、共享基點等問題并無涉及[5]。檔案資源共享的概念應能綜合反映環境、主體、方式、客體、目的等要素,且能揭示檔案資源共享區別于其他資源共享的本質特征。筆者認為,檔案資源共享的涵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檔案資源共享僅指檔案資源與檔案資源的共享,可定義為檔案資源貢獻者之間在遵循安全原則和互惠原則等前提下運用各種技術手段對可共享的檔案資源進行整合,借助網絡最終實現共享主體互惠、資源合理優化配置、便捷用戶利用,從而推動檔案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的全過程管理活動。廣義的檔案資源共享還可以包括檔案資源與其他信息資源融合的共享方式、共享方向及向社會共享檔案資源等。本研究在重點關注狹義領域的檔案資源共享的同時對其他形式的共享也有涉及。

  2.2檔案資源共享的主體及客體研究

  (1)檔案資源共享的主體研究

  檔案資源共享的主體包括共享的發起主體與服務對象。發起主體通常是資源貢獻者、參與者以及實際的操作者和維護者。共享必定要在兩個以上不同的主體間進行,能進行共享就必須有可用資源,因而共享發起主體必須是擁有這些資源的個人或機構[6]。檔案資源共享的主體范圍可分為內部共享、區域性(聯盟式)共享與網絡化共享。現有研究主要以檔案資源的館際內部共享與區域共享研究為主。檔案館館際共享主要研究檔案館之間如何實現檔案資源共享。劉娜[7]對44個省級檔案館進行調研,從資源平臺、技術平臺、政策平臺、管理平臺四個方面提出要構建省級檔案館網絡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檔案資源區域性共享主要研究如何實現某區域范圍內的檔案資源共享。可以是以某個地區為范圍,以綜合檔案館為基礎,統一標準聯合建設,共享開發利用各系統、行業和部門中的檔案信息資源的模式[8],也可以是某幾個地區基于共同業務需求聯合打造。如馬仁杰等[9]提出長三角地區基于聯盟區塊鏈的檔案信息資源共享模式。呂元智[10]指出,“區域化”共享是檔案信息資源“網絡化”共享發展的必然。吳佳琪[11]認為,逐步實現區域內橫向的跨行業系統共享,可為跨地區的國家范圍內共享工作奠定基礎。還有部分學者探究了文化聯盟視角下的包括檔案資源在內的信息資源共享,就檔案館與圖書館、情報機構等其他信息機構資源共享展開研究,此類共享實質是基于相似的文化屬性,希望通過共享各自資源結為共享聯盟,實現共贏目標。趙生輝、朱學芳[12]從信息共享空間的視角提出推進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的資源整合與共享;張革聯[13]提出,圖書館和檔案館可基于知識管理開展資源共享并提出具體實施路徑。學者們基于國外先進經驗的介紹,希望可構建出我國圖情檔資源的共建共享模式。

  關于檔案資源共享系統服務對象的研究主要聚焦用戶權限劃分。張照余[14]認為,實現檔案信息資源在廣域范圍內的有序共享,須從網絡環境出發開展用戶研究,劃定用戶范圍、制定完善的用戶管理機制等。筆者認為,檔案資源共享網絡中用戶本身及用戶的需求值得探討,并且應該放在重要位置,然而現有的對檔案用戶的研究還比較缺乏,應在未來研究中加以重視。

  (2)檔案資源共享的客體研究

  關于檔案資源共享客體的專門性研究不多,主要圍繞可共享檔案資源的類型和范圍、共享檔案資源的獨特屬性等方面。作為網絡共享客體的檔案信息,在內容、性質方面存在差異,因而呈現出不同的價值特點和共享規則,須在合理控制的前提下分門別類地提供利用。張照余[15]曾對檔案內容的限制與劃分有過較為完備的論述,指出實現檔案內容劃控和權限控制要將檔案信息、用戶主體、共享深度和共享條件(用戶驗證等級)等要素進行細粒度類分;易卓君[16]認為,共享檔案資源的產權屬性、相異程度、信息安全風險等因素都將成為影響檔案資源共享的重要因素。劉暢[17]對檔案館與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進行比較研究,希望能借鑒圖書館共享理論為檔案資源共享提供啟示。

  2.3檔案資源共享的理論及技術環境

  (1)理論環境

  學者在檔案資源共享的研究中引入跨學科理論,更多是將檔案資源作為信息資源的一個門類,從信息資源所具有的共性推導檔案資源的特征。

  推薦閱讀:內蒙古檔案管理員職稱申報條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台市| 通州市| 永城市| 梧州市| 崇义县| 芷江| 玉田县| 自治县| 竹溪县| 利川市| 南川市| 定兴县| 宁陕县| 三亚市| 潞城市| 祁阳县| 唐山市| 嘉善县| 治多县| 繁峙县| 龙江县| 宜君县| 潜江市| 永平县| 潼关县| 临朐县| 湟中县| 延边| 修武县| 嵩明县| 温州市| 秦皇岛市| 温州市| 云龙县| 塔城市| 田林县| 永康市| 洪江市| 那坡县| 徐闻县| 通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