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空間”作為一個概念,在西方文明中經歷了從“絕對空間”到“功能空間”再到“社會空間”的認識演變。在這一過程中,人們逐漸意識到“文化”對于城市空間建設進程的重要推動作用。當前,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也逐漸由“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化。文化創意產業巧妙地順應了時代的需求,是當下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不僅為城市空間的更新與再造提供了重要契機,而且有助于緩解城市空間建設危機。
一、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空間再造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以文化為創新本體、以創意為核心要素的一種全新文化產業形態,更多地強調文化與創意的輻射與增值效應。城市空間再造則是指城市空間形態為適應特定的歷史時期和時空環境而作出的應時性轉變,即通過重塑城市空間來解決城市的文化品質與空間發展不平衡的根源性問題。在城市發展進程中,二者并非各自獨立,而是存在著良性互動機制。
(一)文化創意產業對城市空間再造的作用機理
1.文化創意產業對城市文化傳統起著傳承與創新的作用
傳統的城市文化之所以無法得到現代意義的傳承,關鍵在于其表達方式依然停留在過去的時代語境當中,與當代受眾之間存在著很大程度上的隔閡。面對此種困境,文化創意產業可以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將“創意”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中,更新表達方式,以獲得當代的文化認同,從而更好地傳承與延續。此外,一個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成熟,也可以為其文化傳統的傳承與創新提供良好的文化空間,營造全民參與城市文化傳承的積極氛圍。
2.文化創意產業對城市產業結構具有改善與延伸的功能
文化創意產業是具有滲透性、擴散性的高附加值產業。一方面,其“創意”的滲透性特征可以模糊產業邊界,并將自身的影響力滲透、擴展至其他產業中,即通過更新傳統產業的價值鏈,創造新的增值空間而形成新的價值分配鏈條,促使其在價值鏈的縱向維度上增加文化附加值;另一方面,文化創意產業在走向區域空間集聚的過程中,因其擴散性特征而逐漸形成區域的“經濟馬賽克”現象,極大地刺激了城市產業鏈的橫向延伸。這樣不僅拓展了傳統產業的發展空間,而且拉長了生命周期,促使其在產業鏈的橫向維度上無限延伸。
3.文化創意產業對城市文化氣質具有強化與提升效應
文化創意產業不僅可以產生強大的區域經濟效益,而且還可以形成較大規模的文化傳播效應,有助于塑造城市良好的外在文化形象,營造城市濃厚的內在文化氛圍,并在此基礎上凝結成獨一無二的城市精神文化內核。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精神文化內核形成的過程中,通過文化創意產業潛移默化地滲透式影響,它會逐漸內化到市民群體當中,可以使更多民眾理解、接受、追隨城市的文化訴求,從而進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與文化氣質。
(二)城市空間再造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響應機理
反過來,新時期的城市空間再造進程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成熟提供了絕佳的機遇。劉易斯·芒福德曾提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的著名觀點。如圖1所示,城市空間再造可以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提升空間,為文化創意的產生、擴散和商業化應用提供有效的孵化載體與交流平臺;與此同時,一個城市擁有較為完善的城市文化空間格局,有利于提升全民對城市文化的認同感與美譽度,極易形成集聚文化創意要素的產業“高地”,從而形成強大的文化傳播與輻射能力,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成熟所需要的各種資源(如人才、企業、投資者等)具有強大的吸附能力。
綜上所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順應了新時期城市功能轉換的趨勢,城市空間再造的新浪潮也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城市空間再造之間的良性互動已經成為必然趨勢。
二、城市空間再造的現狀分析
(一)城市空間再造的時代背景
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相比,中國創造出了驚人的發展速度。城市化率從20%增長到40%,英國用了120年,美國用了80年,而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僅用了22年。近年來,中國的城市化水平不斷加快,2019年首次突破60%,城市化覆蓋范圍和影響力激增。當我們從城市建設的視角來審視城市化問題時,城市化也就等同于城市空間的更新與再造。基于此,城市空間再造也愈發值得關注。
傳統意義上的城市化進程,往往忽視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促使城市在空間上快速擴張,從而形成了“千城一面”的現象,導致城市的整個文化認知體系幾近崩塌。現代意義上的城市化進程,不能僅停留在橫向維度的擴張層面,基于城市歷史文脈的縱向維度升華也亟待增強。正如單霽翔在《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中所言:“21世紀,‘城市’與‘文化’的聯姻是歷史進步的必然,城市發展的走向必將是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城市空間再造開始由最初的基于工業化時代的橫向維度的“外延擴張式”發展道路,向后工業化時代的縱向維度的“內涵增長式”發展道路轉變。
(二)城市空間再造的問題分析
1.文化重塑:當今城市建設的文化危機
現代的城市正面臨著“特色危機”,學者仇保興在《中國城市面對未來的六大危機》中將這一危機的根源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由于互相克隆現代建筑導致的“千城一面”;二是由于舊城改造方式錯誤造成的“文脈中斷”。如圖2所示,單霽翔將當下城市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總結為以下八個方面:城市記憶消失、城市面貌趨同、城市建設失調、城市形象低俗、城市環境惡化、城市精神衰落、城市管理錯位、城市文化沉淪。
基于此,城市空間再造應遵循簡·雅各布斯在其著作《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提出的“城市多樣性理論”和“小而細致的規劃”,而非盲目大拆大建。唯有如此,方能延續一座城的文化根脈。然而,一個城市真正的獨特性極少來自大體量的公共建筑空間,更多時候是由散落在城市空間中的民居來體現的。可悲的是,這些充滿地域特色的傳統民居卻正被開展得如火如荼的房地產經濟所取代,傳統的鄰里關系正面臨著解體危機。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當代城市不僅面臨保護不力的問題,而且還面臨新的城市文化創造乏力的問題。
推薦閱讀:核心價值觀與法治文化的邏輯關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