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提要】跨文化交際背景下的語用失誤主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者無法根據語境明白語義的深層次內涵而準確理解說話人的意思。對外漢語教學中應當針對此類問題采取一定的措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提高留學生處理“語用失誤”的相關能力,減少“語用失誤”的發生,達成語言學習的目的,這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語用;跨文化;對外漢語;教學
“語用失誤”這一概念最早由英國著名語用學者JennyThomas提出——“只要聽話人所感知的話語意義與說話人意欲表達的或認為應該為聽話人所感知的意義不同,這時就產生了語用失誤。”“聽話人不能從說話人的話語中理解其真正用意。”。由此我們不難理解,語用失誤是聽話人無法理解說話人話語中的真正含義而發生誤解等現象。這種現象其實在跨文化交際中尤為突出。本文將從語用失誤的類型、跨文化交際中出現語用失誤的原因及影響、對外漢語教學中如何應對語用失誤的相關策略等三個方面展開,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留學生在跨文化交際背景下產生的語用失誤等相關問題。
一、語用失誤的類型
根據Thomas的二分法,語用失誤的類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語言——語用失誤,一類是社交——語用失誤。
(一)語言方面的失誤
1.語音這一類型的失誤主要體現在說話人因語氣、語調等不當,使得同一句話的語義有所差別。例如:你是一個好人。留學生在交際過程中可能會因為將這句話變為升調,形成反問語氣等造成不必要的麻煩。這種語調、重音等方面的失誤大多出現在初級階段的留學生中,是較容易糾正的一類語用失誤。2.詞匯漢語中某些詞匯被翻譯成另外一種語言時,盡管字面意思是一樣的,但是詞匯本身存在的一種較為模糊、會變化的聯想意義會有所區別。例如,中國人在介紹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時會說:這是我的愛人。如果對方是韓國人可能就會問出這樣的問題:你們打算什么時候結婚呢?這是因為,在漢語中愛人指丈夫或妻子,是已婚后的稱呼,但是在韓語中愛人卻指稱未婚戀人。這便是同義詞匯在聯想意義上不同帶來的語用失誤。除了聯想意義的差別,一些同音異形異義詞語也會引起語用失誤——漢語中“十八”“四百”的發音在韓語中是罵人的話。
(二)交際方面的失誤
1.交際的具體內容跨文化交際中,由于人們思維方式、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國家、地區的人們在一定場合交際時的言語內容會有所差別。在某一文化中人們習慣交際的話題很有可能是其他文化中人們試圖避免提及的內容。在跨文化交際課中,曾經有這樣的案例:中國同學和留學生在路上遇見了,中國學生很自然地問到“你吃飯了么”“你去哪里”,留學生同學則表示非常驚慌,會因中國同學對其隱私問題如此好奇而產生不適。這些均為各民族在一定場合對談話內容存在不同看法所導致的語用失誤。2.交際的時機兩人對話、多人會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合作式社會活動,開始說話、中間沉默、結束對話的時機都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比如中國人在交際中通常會使用沉默表示贊同、支持、尊重、思考等等,但有的時候留學生則會因為對方的沉默感驚慌不安,無法理解對方真正想表達的意思。3.交際的方式中國人“好面子”,說話比較含蓄,避免單刀直入式的說話,而以英語為母語的留學生往往會開門見山,直接說出自己的觀點。這種交際方式的差異可以追溯到不同文化追求整體和諧和個性突出的不同上來。中國人往往在拒絕別人的要求,會說“我再考慮一下”“等會我再給您回復”。如果聽話人是中國人,那么他會比較輕松地理解說話人并不想要接受自己的請求或者條件,會比較識趣地結束這個話題,進入下一個話題。但如果對方是一個外國人,尤其是非東亞文化圈的外國人,則會認為這件事情還有可以商量的余地,于是過一會再問一下對方是否考慮清楚。
二、語用失誤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一)主觀原因
1.外國人母語文化的干擾其實,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產生語用失誤是必然的,每個民族的文化都具有本民族的特性,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等方面的差異必然導致說話人和聽話人交際的失誤。不同個體之間價值觀、思維方式的差異性,與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外國人在自己本國文化環境的影響下必然會形成本民族相對固定的價值系統、道德觀念、是非標準、社會習俗等等。例如,中國人傾向于合作原則,西方人通常傾向于個人原則。在語用中體現為,當一個錯誤發生時,中國人會表現出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將錯誤歸結于自己的身上,但西方人會選擇維護個人利益,認為獨特自我的存在才是根本,中國人的這種犧牲意識是不必要的。正如上文所言,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的出現是三觀、思維習慣以及文化背景的差異等客觀因素造成的必然結果。2.留學生存在文化認同矛盾盛炎曾經說過:“外國人學習中文時,必然要調整自己的文化態度,以便適應中國文化環境。但不管他們怎么調整,總是以自己民族的文化為主,以中國文化為補充,理解兩種不同質的文化差別,他們的外國人身份不會從根本上改變,除非他們被中國文化所同化。”換言之,母語文化觀念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實現完全的“文化同化”非常困難。如果是在考試的時候,他們看到語用方面的問題也許能夠正確回答并處理,但在實際操作中讓他們時刻牢記,避免此類失誤還是有困難的。
(二)客觀原因
1.對外漢語教學中教材編寫的局限性對外漢語教學中,教材是學生學習漢語的重要依托和載體,尤其是在非漢語語言學習環境中。而現在很多漢語教材中,存在一些文化詞匯更新不及時的情況:一些詞匯的意思隨著時代的改變已經由中性變為貶義,例如“小姐”“弟弟”等詞語;一些新型詞匯,例如“支付寶”等詞語并沒有較為及時地出現在教材中。若教師僅拘泥于現有教材的編寫情況,將課本上的內容傳授給學生,那么學生同漢語母語者進行交流的過程中便會發生語用偏誤情況。2.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對于語用失誤的關注意識較弱對外漢語教學的成果往往是以HSK考試通過率或者其他較為“功利性”的方式呈現出來的。因此,教師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會更側重于語音、詞匯、語法等具體語言技能的教學,而忽視詞匯、語句使用情況、范圍等方面的教學,導致學生實際語言交際能力較弱,即便他們學會了大量的詞語、句式,卻并不明確在何種場合、針對何種對象、采用哪種表達方式是最為恰當的。除此以外,對外漢語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出于保護學生自尊心以及為鼓勵學生開口說話等考慮,對于一些并不是特別妨礙交際的錯誤會選擇回避,認為聽話者能知曉說話者的大意即可,但長此以往便可能導致學生在語用方面產生“石化”等不良現象。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應對語用失誤的相關措施
(一)提高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能力,消除文化偏見
留學生長期受到母語文化的影響,在進入新的文化環境中,很容易發生交際上的沖突,出現語用失誤等情況也是十分正常的。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適應外來文化的能力,提升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使其盡可能避免母語文化的影響,將學生從“被動的聽話者”變為“主動的說話者”,提高學生的開口率,在較大程度上實現語用移植,在思想層面上消除自身對外來文化的偏見,靈活應對不同文化語境中的語用問題。
(二)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克服文化遷移對跨文化交際產生的負面影響
教師可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情景教學法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興趣,啟發學生們的思維,促使其了解并熟悉中國的傳統習俗與文化觀念,注重問答的生活化、中國化,但同時也需保證其深度和廣度,讓學生在學習語音、詞匯、語法的基礎上,明確所學知識的應用范圍,這不僅可以滿足他們的學習目標,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教材的編寫以及語言能力的測試應當更加貼近實際需要
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學生在學習中文時所產生的語用失誤不盡相同,提高教材編寫的針對性、實用性,實現教材的國別化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我們可以從教材整體編寫情況入手,設計出語用的相關內容,例如一個詞語、一句話在不同的交際情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語用意義的展示,讓學生構建一個較大的框架。除此之外,語言水平、能力的測試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的教學導向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教師應當學會將此類測試、考試的功能從簡單的語言知識的檢測轉變為語用能力的測試,適當地、循序漸進地增加語用能力的考察內容,為學生提供正確的學習導向。四、小結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應當給予語用教學足夠的重視。明確語用教學的分類以及產生的原因后,教師應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對學生跨文化交際中所產生的語用失誤問題加以正確引導,最大程度避免文化沖突的發生,幫助留學生更好地適應中國文化,真正學習到中國文化在運用中的精髓所在。
參考文獻
呂文華、魯健驥1993《外國人學漢語的語用失誤》,《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第1期。孫德華2006《留學生漢語語用能力調查研究》,《語言文字修辭》第4期。
推薦閱讀:文化藝術研究雜志什么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