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作者:劉時雨
摘 要:屈光參差是醫學中的一個現象,指的是兩眼的屈光狀態不相一致者,而其中近視性者又被稱為近視性屈光參差。那么如果從藝術角度去看,近視性屈光參差人群眼中的世界會是什么樣的呢?本文主要通過對近視性屈光參差概念、成因及有關現象的簡述與分析,探究近視性屈光參差人群眼中的世界,并提出相關概念設計及應用。
關鍵詞:近視性屈光參差;視覺語言;視覺語言
1 近視性屈光參差的概念問題
曾經看到過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就是媽媽眼里所有病的起源,討論結果總結而言就是熬夜、玩手機、不運動、不吃蔬菜和不喝水。其中,玩手機和不吃蔬菜這兩項會導致一個新的問題,就是會對視力造成損傷。相信很多人都感受過家長這樣的雙標,夸張而言就是“玩十分鐘手機,眼睛會瞎,看一晚上書就沒事”,當然,這是詼諧的說法,但也從側面反映出玩手機與視力之間的關系問題。不吃蔬菜和視力的問題則可以從一些微信養生軟文中窺見一二,如“上班族護眼的七種水果五種蔬菜”“電子屏幕傷視力,紫色蔬菜可護眼”等。
當視力損傷這個問題出現時,發生較多的狀況就是近視,而近視有3種較為主要的狀況,一種是兩只眼睛度數同時加深,另一種是雖然度數同時加深,但是雙眼增加的度數不相等,最后一種是單眼度數加深。專業地說,后兩者在視光學中被稱為近視性屈光參差[1]。
2 近視性屈光參差的原因
導致屈光參差的原因大多以遺傳因素、發育因素、雙眼視功能異常、外傷和其他疾病以及手術因素為主,很容易找到。但近視性屈光參差的出現并不是某一瞬間的事情,而是一個過程。萌芽期,雙眼視力差距處在一個較小的區間內,此時及時進行有效矯正,情況也就控制住了;反之,并不警惕,出現初步癥狀卻放任自流,那么視力差的那只眼睛就會越來越差,人有的劣根性,眼睛也有,從此它只會在當咸魚的路上一去不回頭,再也不想著翻身,與此同時,另一只眼睛只好提高工作效率,擔負起它們兩個的職責,即代償作用,也就會發生“用進廢退”的現象,一個較為穩定,一個越來越差[1]。
3 近視性屈光參差導致的現象
在日常生活中,不戴矯正鏡片的近視性屈光參差人群雙眼睜開時所看到的基本會是視力好的那只眼睛里的世界,這也是在初期,很多這類人群并沒有產生重視的一部分原因。當閉上視力好的那只眼睛,進入“獨眼龍”視角時,整個世界就會進入另一種狀態,就像是我們處理圖片時所用的動感模糊效果。
在配鏡階段,近視性屈光參差人群往往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醫生也會建議通過每日累加佩戴時間來適應,不可一蹴而就。以自身經歷為例,初配鏡時,會覺得眼睛里的世界處于一種不穩定的狀態,往往要經過短時間的恍惚才能對焦事物,且相同時間內眼睛更容易感到干澀和疲勞。當進入移動的交通工具后,更是會感覺景物移動的速度遠遠大于你捕捉它的反應速度,而且其中還會經歷一個恍惚期,也就容易導致頭暈目眩。
之后,當終于緩解了自己生理上的不舒服情況,由于這類眼鏡兩個鏡片的厚度不同,左右鏡片的重量也會有差距,所以除了視覺上的一些不舒服的狀態,長期佩戴還會始終有一輕一重的感知,并且在視覺效果上會產生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的“笑果”。
除了以上在視覺效果和配鏡階段的表現以外,假如想要使情況不再惡化,讓相對弱勢的那只眼鏡得到鍛煉,民間和醫院可能會建議采取單眼遮蓋療法[2],用眼罩遮蓋視力好的那只眼睛(即優勢眼),強迫你使用另一只視力較差的眼睛,使差眼受到鍛煉,逐漸提高差眼視力。盡管這種方法的確能夠改善差眼視力,但也會對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
總而言之,在初期階段就是哪哪都不舒服,摘掉眼鏡一身輕松。
4 用視覺語言來詮釋近視性屈光參差
在了解了近視性屈光參差后,就可以抓住它的特點,如兩只眼睛兩個世界,輕重對比,“獨眼龍”狀態等,以這些因素進行設計,用視覺語言[3]進行詮釋。因為是為近視性屈光參差人群所做的設計,那么用設計去解決這類人群的一些困擾以及圖形和包裝的吸引力肯定是我們首先要考量的因素。
第一,思維模式。以近視性屈光參差人群的感受作為主線。從清晰度來看,普通人,一個人,一雙眼睛,一個世界;近視性屈光參差的人,一個人,一雙眼睛,兩個世界。從重量來看,普通人戴眼鏡處于一個平衡的狀態,近視性屈光參差的人戴眼鏡處于“一邊倒”的狀態,即鏡片一個厚一個薄。因此就可以通過視覺語言對這兩個不同的狀態進行比較詮釋,一個模糊,一個清晰,一個重,一個輕,在視覺表達時就可以進行對比處理,在表現形式上也可以主要采用模糊、疊加、扭曲等效果,同時這種思維也可以貫穿到整個設計中去。
第二,文字符號。研究表明,左腦主管的大多是邏輯性信息,如數字、概念、分析等,右腦處理的則更多是情感、藝術類信息,如繪畫、音樂、想象等。而統計表明絕大多數人是左腦較為發達,所以在同一個畫面里,大多數人的大腦首先會處理的就是文字、數字等信息。設計是“for you”的,面向受眾的,那么文字作為承載信息、思想的重要媒介,在設計中一樣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的。在文字內容的選取方面,“近視性屈光參差”肯定是會作為一個主題文字貫穿全部設計,其他關鍵性文字“兩個世界”“輕重”“遮”等在畫面中也可以作為輔助性元素進行補充說明。在文字的編排設計方面,首先要考慮到受眾的視覺語言體系,然后要考量近視性屈光參差人群的視覺特點,所以筆者更傾向于在排列上采用文字密集排列形成面的方式,在效果處理上采用復相疊加效果(圖1)以及遮蓋效果進行視覺表現。
第三,色彩符號[4]。“光是世界對眼睛說的話”,而在視覺表達上,光可以成為色彩的一種集合,再加上屈光參差屬于視光學的專有名詞,所以筆者比較傾向于以光學三原色,即紅、綠、藍(RGB)作為基礎顏色,通過模糊、疊加、漸變等方式進行視覺表現(圖2),如以紅、藍作為主色進行漸變、模糊等效果處理,再在其中輔以清晰的綠色,以達到多層次的效果,增強藝術表現力。在色彩三要素的選擇方面,由于要表現的是眼睛里的世界,再加上在配鏡檢查時所進行的融像功能檢查項目里的紅、綠圖案投影效果,所以傾向于采取高飽和度,接近于熒光色的顏色,增強畫面的視覺沖擊力,形成與KTV里的旋轉燈相類似的燈光效果。
推薦閱讀:國內醫學核心期刊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