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提 要:“壬辰倭亂”時期(1592—1593年),經略宋應昌、提督李如松率大軍入朝抗倭,明軍勢如破竹,先后收復平壤、開城、王京等地,但糧餉不繼一直阻礙著明軍的行動。宋應昌在遼東籌備了充足的糧餉,堆放在義州鴨綠江邊。戰前,朝鮮為了讓明軍盡快入朝作戰,謊稱準備了一個月糧餉,實際上其倉儲系統早被破壞殆盡,無法提供充足糧餉,因而主要糧餉開支都得依靠明朝支援。朝鮮行政力低下,沒能組織起有效的運糧隊伍,無法及時足量將明軍糧餉運到前線,再加之朝鮮不用白銀,亦無市場,導致明軍以白銀為主要流通媒介的軍事后勤體系無法發揮作用。宋應昌以犒師的方法稍微緩解明將士缺糧少食的困境,但并不解決根本問題。隨著封貢和談議起,李如松鑒于糧餉匱乏,最終接受了封貢和談。
關鍵詞:萬歷朝鮮之役;糧餉供應系統;宋應昌;李如松;白銀
萬歷朝鮮之役期間(1592—1598年),明大軍開赴朝鮮,與朝鮮軍隊共同抗擊侵朝日軍,雖歷經七年,最終將日軍趕出了朝鮮半島。明朝軍隊異域作戰,困難重重。在戰場上,影響明軍戰斗力的因素較多,最為關鍵的不是明軍數量的多少或敵軍戰斗力如何,而是糧餉不繼和經常性的缺糧少食,這嚴重影響了明軍的行動。
有關明軍糧餉問題,韓國學術界最早對此進行研究,發表的論著至今依然受到重視。1從20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中國學者宗慧玉、陳尚勝、萬明等先后發表論文進行探討,提出了很多頗具啟發性的見解。22019年4月,山東大學召開了“第三屆壬辰戰爭工作坊”,參會學者提交了多篇與明軍糧餉相關的論文,可見學界對此問題越來越重視。1中韓學者原來各說各話,現在同臺討論,盡管觀點未能達成一致見解,但已開始交流對話。即便如此,筆者覺得意猶未盡。
萬歷朝鮮之役持續八年,以封貢和談為界,可分為前后兩期,糧餉問題雖然一直存在,但前后期各有不同特點。本文聚焦于萬歷朝鮮之役前期,即韓國學術界所謂之“壬辰倭亂”時期(1592—1593年)糧餉的來源、運輸之體系、影響等問題詳加探究。壬辰年間糧餉問題,最為關鍵的因素其實是朝鮮運輸不力。雖然明軍早已將糧食堆放到鴨綠江邊,朝鮮卻無法及時轉運,進而影響了明軍的行動,并在一定程度上最終改變了李如松對封貢和談的態度。這一點前人雖有提及,但并不充分,故本文立足于此,展開討論。后期“丁酉倭亂”時期(1597—1598年)的情況有所不同,留待后論。此外,對明軍糧餉供應系統的分析,既可看到戰場上明軍與朝鮮軍隊的配合程度,有助于理解這場戰爭的性質,亦可加深對朝鮮國王宣祖君臣宣稱的“再造藩邦”之恩的理解。
一、明軍糧餉在明朝境內的供給體系和戰前宋應昌與朝鮮之交涉
明代中期以后,逐步實現了白銀貨幣化與貨幣白銀化,它直接影響了明朝軍隊的供給體系。萬明指出:“自明初至成、弘年間,民間社會存在一種自下而上的白銀貨幣化趨勢,作為寶鈔最強勁對立物的白銀,最終不以統治者意志為轉移,逐漸占據了主幣的地位。”2而與此相關的明代軍事供給體系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明代軍事供費主要包括常例糧餉、臨時戰費和軍事工程修筑費用三大塊”,
3白銀貨幣化后,“白銀在明中后期國家軍事財政中所處的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充分反映了明代軍事供給體制發生的根本變革。”因而,“明代中期以來逐漸形成了一套以國家財政發放貨幣白銀為主體,屯田、民運為輔的新的軍事供給體系,徹底取代了明初建立起來的舊的供給體制。”
4這套以白銀為主體的軍事供給體制在明朝境內戰爭中比較容易解決后勤供應,操作起來也得心應手,即用戰時攜帶白銀就地購買軍需物資。但當朝鮮戰爭爆發之時,明朝這套相當完善的軍事供給體系,如何適應域外的變化,中朝雙方做過怎樣的努力,值得深入探究。
萬歷二十年(1592年,宣祖二十五年)四月,豐臣秀吉發動十幾萬大軍入侵朝鮮。日軍首先從釜山登陸,爾后長驅直入,幾個月內,朝鮮三都淪陷,國王李昖則避難于義州。一時間,朝鮮向宗主國明朝請援之使,絡繹于道。經過多方探聽,明廷終于證實日軍侵朝,在兵部尚書石星力主之下,神宗決定派大軍前往救援。遼東副總兵祖承訓受命率兵五千入朝救援,不料平壤一役大敗而歸,明廷震驚,促使明君臣更加重視戰事。八月,兵部右侍郎宋應昌“往保、薊、遼東等處,經略備倭事宜”,5掌管朝鮮征東事務。“經略之名,起于萬歷二十年宋應昌。”6之所以給他加“經略”之名,“時以總督為不足重,特加經略之號”,1以加重其威權,顯示明廷對援朝戰爭的重視。
萬歷二十年九月,宋應昌走馬上任,前往遼陽調度兵馬和籌集糧餉。事實上,明朝以白銀為主體的軍事供給體系在明朝境內能較充分地實施,宋應昌初想也是盡可能發揮這套體系的功用。宋應昌作為朝鮮之役中明軍最高的指揮官,在平壤大捷前后一直居于遼東。之所以如此,他在給提督李如松解釋道:“不佞所以暫憇遼陽者,因兵馬、火器、糧餉等事。非不佞親促之,未免濡遲。”2可見,調動兵馬與籌集糧餉,進而保證后勤供給,是他最重要的職責。他自己曾言:“矧提督專管兵馬,而臣所經略,不止兵馬,兼督糧餉。朝鮮之難,不難于進兵,而難于運餉。今日軍中之事,調兵固難,而運餉尤難。”3糧餉的籌集和運送困難重重,但又關系至巨。為了確保糧餉能及時有效地供應,他采取了幾項措施。
首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且嚴密的調糧與運糧機制,確保軍糧及時足量運到義州。宋應昌坐鎮遼陽,居中調度;各地官員積極配合,盡快籌集軍糧;戶部主事艾維新督運糧食,盡早搬運到義州。《小華外史》曰:“戶部主事艾維新督餉,特命倍道馳援,差游擊張奇功等發銀糴買芻糧,搬到義州,轉運沿路,以濟軍餉。”4平壤大捷之后,宋應昌在《敘恢復平壤開城戰功疏》中特別提到各地籌備軍糧官員的功勞:
用命者,固由將士;司命者,實系糧儲。戶部尚書楊□□,倜儻宏猷,清貞間氣,家傳兵略,度支而將士歡騰,國有儲胥,轉運而海陸共進……經理糧餉戶部主事艾維新,斤斤守法,款款中程,履殊方而跋涉惟艱,司軍餉而拮據獨苦,百計經營,三軍藉賴,所當優敘者也。解銀兵部主事黃杰,奉使勤勞,持身廉干,皇恩覃布而歡動邊隅,戰士奮揚而功昭屬國,亦當并敘者也。標下管理錢糧河間府通判王君榮,才猷廉敏,心計精明,督餉而出納惟公,談敵而機宜更著,相應升級,授以同知職銜,以備邊道之用者也……解銀主簿鄧明易,算籌有格,典守無私,履異域而不憚馳驅,委制器而率皆措辦,亦應分別升賚者也……遼東糧儲郎中王應霖、永平糧儲郎中陳鳴華、薊州糧儲郎中陳履、密云糧儲郎中陳一簡,悉心經理,協力轉輸,人無半菽之虞,馬有三芻之備……5
推薦閱讀:《大連民族大學學報》(雙月刊)創刊于1999年,是國家民委主管、大連民族學院主辦的刊登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論文的綜合性學術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