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人民觀是在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滋養下,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指導下逐步形成的。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人民觀有其豐富的演變歷程,并隨著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不斷充實與發展。因此,深入學習建國70年來的人民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理論意義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人民觀;新中國成立70周年;習近平新時代人民觀
推薦閱讀: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思政課相關的期刊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每個中國人都能真切感受到社會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強盛、民族振興、人民富足,這些變化的發生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我們生活實際的指導。建國以來的人民觀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人民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社會向前發展提供科學思維和工作方法,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革,其內涵和進程也得到補充和延續。因此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潮流中,深入學習建國70年來的人民觀,對于壯大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人民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一、建國70年來人民觀形成的歷史淵源
建國70年來人民觀的形成有著悠久的歷史來源: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本思想是其文化淵源,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其理論基石。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本思想是其文化淵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豐富的民本思想,可以說民本思想是中華文明的寶貴精神財富和重要構成成分,建國70年來的人民觀將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本思想作為土壤,并從歷經5000多年的華夏文明中汲取營養形成其最根本的認知,經久不衰的中華文明展現了其獨特的民族和歷史特色,其中民本思想關乎國家興衰、朝代更替,無論是新型王權的建立還是沒落王朝的衰敗,民本思想都起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君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都直接體現了百姓與執政者的密切聯系,當政者只有深刻認識并及時解決民生問題,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才能得以維系。這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所蘊含的民本思想至今留給我們的深刻啟示也表明,作為領導干部要及時體察民情、了解民意,時刻關心百姓疾苦,才能贏得民心、鞏固統治。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本思想讓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觀有跡可循,同時人民觀也為民本思想的源遠流長找到更具時代性的表達。
(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其理論基礎
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區別就在于其是否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前提出發,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個具有客觀發展規律的過程,人民是社會發展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物質資料的生產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是一切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正是人民群眾的物質生產實踐推動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進而推動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
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而人民群眾觀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理論構成。建國70年來的人民觀繼承了唯物史觀中的群眾觀,充分肯定了人民群眾在歷史創造中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作用。根據馬克思主義對群眾觀的闡述,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際,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提出了群眾路線的觀點,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毛澤東同志曾指出:“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擁護革命的群眾。”無論是在長期革命的歷史進程中還是在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也無論是在順境中發展還是在逆境中前行,人民群眾永遠是最中堅的和最徹底的力量,正如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所強調的:作為社會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人民始終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建國以來的執政者們始終致力于維護人民群眾的主體能動力量,時刻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去相信人民,為了人民,從而做到更好地依靠人民。
二、建國70年來人民觀發展的歷史脈絡
從新中國成立到黨的十八大的順利召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人民觀為習近平新時代人民觀的形成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黨的十大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將中國共產黨的這一優良傳統和獨特優勢發揚光大,形成了新時代的人民觀。
(一)新時代前人民觀的演進過程
建國70年來,“人民”一詞一直是中國共產黨話語體系中至關重要的政治概念,也是黨的全部文獻和歷次政治報告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語,“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追求的價值維度,為民執政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一以貫之的根本執政方針,也成為馬克思主義政黨與其他任何政黨不同的一個顯著標志。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的:之前的全部運動都是為小集團或少數人謀利益,而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真正為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這是無產階級政黨與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區別。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我們黨之所以能取得輝煌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場,始終心懷為人民謀利益的初衷。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為了人民、服務人民成為最基本也最寶貴的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才是硬道理”,并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與否,歸根結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以及人民收入是否增加”,并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判斷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標準。隨后江澤民和胡錦濤分別提出了“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必須被視為改革和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理念。這些都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首位,是中國共產黨在改革和建設的實踐中得出的經驗總結,是中國經驗的核心內容和最大的政治優勢,當然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人民觀深層的理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