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要探究景德鎮陶瓷文化產業創新能力的進化路徑,就必須對進化的本質特點和規律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找出兩者的共同點,探析景德鎮陶瓷文化產業創新能力的進化特征。本研究從景德鎮陶瓷文化產業創新能力的本質特征出發,探討了景德鎮陶瓷文化產業創新能力進化的生態環境、創新主體和發展路徑。
[關鍵詞] 陶瓷文化;文化產業;進化路徑
《大連民族大學學報》(雙月刊)創刊于1999年,是國家民委主管、大連民族學院主辦的刊登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論文的綜合性學術刊物。
一、景德鎮陶瓷文化產業創新能力進化的特點
(一)以進化的陶瓷文化產業創新能力為基礎的發展模型
以陶瓷文化產業創新能力的生物本質為基礎,探究陶瓷文化產業創新生態鏈的深層含義和創新能力進化的生物基因聯合結構。主要研發對象有基因、技術DNA因子、進化與變異選擇、進化染色體等基本內容。同時進一步研究與其關系密切的內部結構、功能和特征,并涉及各因素間的相關機理與方位特點,基于進化原理形成系統的陶瓷文化產業研發能力機制。
(二)陶瓷文化產業創新能力進化的進化機制
由于創新的生物學特點從而使其在創新的過程及結果十分依賴于陶瓷文化產業的內外環境因素,所以應該把陶瓷文化產業創新的產生機理、影響因素、優勢來源作為研究重點,從而引申出創新進化的動力機理。并構建系統的創新能力進化的進化機制。
(三)以進化的陶瓷文化產業創新能力為基礎的保障機制
生物的進化過程離不開特定的生態環境,所以首先以研究研發技術的良性基因為突破口,研究其能力進化的促進因素,如對基因序列、變異選擇的研究等。研究的內容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陶瓷文化產業的知識產權主體,尤其是主體間的基因差異、變異進化特點以及基因的復制與轉化過程;二是環境內外的因素,如政策、制度、資金、設備、場地、人才等相關要素。
(四)以進化的陶瓷文化產業創新能力為基礎的優化途徑
關于優化途徑的研究方法應采用多種方式來進行,把理論研究與實地調查、產業案例分析結合起來,在進化原理的基礎上,探尋陶瓷文化產業創新的優化配置途徑。詳細地說,也就是兩個方面的優化:一是對陶瓷文化產業外部宏觀環境進行優化,如政治上的開明、經濟上的發展、文化上的傳承等條件;二是對陶瓷文化產業內部微觀環境進行優化,如對政策、制度、資金、設備、場地、人才等要素的充分利用。從而達到為創新創新活動中高含金量的創新提供資源保障。
二、景德鎮陶瓷文化產業創新能力進化的生態環境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學者對陶瓷文化產業進行了研究,人們對陶瓷文化產業的認識不斷加深了,對于其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如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信用危機、創新創新缺乏次序、競爭欠公平以及產業的競爭力出現滑坡等有了全面了解。面對這些問題時,人們在規劃陶瓷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上就必須把維護生態平衡做為參考依據。本研究以生態經濟理論為基礎依據,把“創新”和“生態環境”兩者有機結合進行對比研究。
諸多學者對創新能力生態環境研究的角度不同、側重點不同,所以對創新生態環境的定義存在較大差異。有把創新生態環境定義為“創新網絡系統”“有機整體”或者是“技術創新體系”等名稱,這些稱謂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它們沒有抓住這個體系的本質特征,也就是生態學特征。生態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要給它的概念下定義需要從多個角度出發,尤其是從生態環境的生物構成成分出發,理清該系統的構成成分特點及各成分相互間的關系,這樣對“生態環境”的定義才是全面的、合理的。
在對已有研究結論總結的基礎上,以及對生態環境理論的充分理解,本研究對陶瓷文化產業創新能力生態環境有了新的定義:“在一定的地區范圍內和以陶瓷文化產業為目標而匯聚在一起的各種創新組織,為了達成共同的目的,相互間團結協作,同時與其他相關環境密切配合,實現資金、知識和人才的充分利用和共享,構建一個功能完善、結構固定、空間獨立的創新能力動態平衡體系,這就是所謂的陶瓷文化產業創新能力生態環境”。
通過這一定義我們認識到,所謂創新能力生態環境其實就是指創新創新組織的內部成員與其有關聯的外部環境,在特定的平臺里,互相影響相互促進,同時通過這個特定的平臺可以實現資源的循環使用、信息的共享和知識的轉移。同時在完成創新的過程中創新創新組織與其他組織的聯系更加密切,在資源共享互換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更高層次的系統化和網絡化的新組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