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2011年前后,“智慧旅游”開始成為國內旅游研究中的熱門課題,從現在回望過去,智慧旅游的興起和發展基本上符合了我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發展的節奏和步伐。智慧旅游的概念從誕生開始就承載了旅游業界和學界的各種希望,特別是在效率提升、科學管理、精準營銷方面都提出了令人期待的前景。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智慧旅游在很多領域中取得了和期望相符的成績,但是在某些領域仍然陷入了困境。例如,文化旅游資源的傳播、傳承、保護,在智慧旅游體系中顯得既重要又尷尬。一方面,2018年以來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將文旅融合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引發了學界和業界的積極討論;另一方面,在智慧旅游背景下,文旅融合的重要標志——文化旅游資源,卻遲遲未能走出困境,沒有成為旅游經濟發展中的重要角色,其中的原因發人深思。
一、 文化旅游資源的范疇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入境旅游所利用的旅游吸引物,主要都是文化旅游資源,如北京故宮和長城、西安兵馬俑、蘇州園林等(張凌云,2019)。文化旅游資源是游客探尋旅游地文化歷史、風俗習慣的重要載體,也是體現旅游地價值的重要IP。與自然旅游資源相比,文化旅游資源需要突破的屏障更多,但是以文化衍生品形成的傳播效應也更綿長。
二、 文化旅游資源的影響力和局限性
文化旅游資源的核心在于文化,很大程度上文化影響力的大小決定了該資源的吸引力。如果把現有的文化旅游資源按照影響力進行分類,第一梯隊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旅游資源,例如北京故宮、敦煌莫高窟、雅典的帕特農神廟、埃及的金字塔都屬于這一梯隊占有絕對優勢的文化旅游資源。第二梯隊是具有地區影響力的文化旅游資源,涵蓋范圍很廣泛,很多都與自然旅游資源形成共同的旅游品牌,比如成都的都江堰、西雙版納的潑水節等。第三梯隊是尚未形成區域影響力,還在尋找出路的各種地方文化旅游資源。這個層面的資源是最多的,也是面臨困境最多的。
對于第一、第二梯隊的文化旅游資源,由于其文化元素豐富,影響覆蓋面廣闊,具有天然的品牌屬性,對其進行高端化、精品化的打造比較容易能夠形成有世界或者區域影響力的旅游品牌。需要更多關注的是第三梯隊,這些尚未形成區域影響力的文化旅游資源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增強自己的影響力,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從第三梯隊文化旅游資源的屬性來看,其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資源的獨特性不夠強。很多地方性的文化旅游資源都存在這個問題,例如重慶榮昌的安陶名列四大名陶之一,有悠久的制陶歷史,但是其影響力遠不及宜興紫砂、建水紫陶,被該資源吸引去當地旅游的游客非常少。其原因當然有當地對陶文化品牌的打造起步較晚,也有其陶文化的價值和其他三大名陶之間的區分不夠強,也就是獨特性比較薄弱的問題。
第二,資源的受眾不夠廣泛。文化旅游資源,其內核還是文化,除了少部分非常強勢的資源能夠以藝術、歷史、音樂等人類共通的文化語言實現廣泛性的認同以外,很多資源是具有地域性和局限性的。局限于語言、表現形式、地域文化等因素,導致能夠接受并且認同這些文化的受眾不夠廣泛,無法形成有吸引力的旅游資源。例如各種地方戲劇、各少數民族的服飾紋樣等。
第三,資源在傳播過程中沒有得到科學的引導和扶持。比如進入云南地區開展旅游或者考察活動,我們會發現,越靠近旅游景區的地方,其售賣的工藝品、旅游消費品越工業化、商品化,甚至很多粗制濫造、相互雷同。當我們離開這些商業氣氛濃重的景區,深入腹地,進入當地文化的發源處,會發現很多精彩紛呈的文化藝術形式。但絕大部分游客看到的都是景區中售賣的各種雷同的旅游商品,這對文化旅游資源傳播無疑是一種負面影響。負面影響一旦產生,需要數倍的努力才能將其抹去。在故宮的革新中,大量的工作都是去修復從前管理中對文化資源的傷害,在此基礎上才能建立新的故宮文化體系。所以在一開始就對文化旅游資源進行科學系統的管理,少走先破壞再整改的彎路是所有旅游管理者需要注意的問題。
三、 文化旅游資源與智慧旅游的結合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智慧旅游體系對文化旅游資源的關注不足。智慧旅游的關注點還是在旅游電子政務、旅游電子商務、數字化景區等具體的事務上,而對旅游產業鏈的組成要素進行重新分配、 組合、加工、傳播、銷售,以促進傳統旅游業向現代旅游業的轉化,加快旅游業的發展速度(張凌云等,2012)這一愿景并沒有得以實現。具體到文化旅游資源上就是對這一方面沒有系統化、科學化的規劃。除了極少部分優秀的旅游企業意識到這一點,開始對文化資源進行整體化的打造,絕大部分的旅游企業還是停留在網上發幾篇文章或者圖片對當地的文化特色進行介紹的階段,并沒有長期的、有戰略眼光的文化旅游資源戰略品牌打造的計劃。
打破隔閡,建立無障礙的文化傳播。在我們的訪談調研中發現,很多旅游管理部門雖然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在互聯網上推廣本地的文化,但是收效甚微。其中問題還是出在管理層面,比如對文化資源傳播沒有持續性連貫性的投入,缺少專業人員進行指導,導致文化資源向旅游資源的過渡受阻。文化的傳播是一個收效緩慢、逐漸深入人心的過程,例如順德的飲食文化,在很長時間內被廣東飲食文化遮蔽,也沒有形成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但是近年來,通過網絡的專題節目、短視頻和口碑效應,逐漸將順德美食品牌化,成為有全國影響力的餐飲文化旅游資源。這對很多尋找本地文化資源出路的從業者都是有益的借鑒。
新科學技術的引入。智慧旅游系統的建立和發展本身就得益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科技進步。所以保持對科技發展的敏銳覺察力是解決智慧旅游中種種問題的最重要手段。在文化旅游資源方面,以刺繡、壁畫、紋樣非常豐富的圖像類資源為例,人工智能的圖像識別就尚未在這一領域有重要的結合,急需重大的突破性成果。另外虛擬現實(VR)技術,三維掃描、5G等新技術很多已經開始走出實驗室形成產業化,文化旅游資源新的傳播需要重點結合這些新技術,形成新的傳播方式。
楊振之(2019)認為,文化產業體系構成呈現顯著的中心化圈層特征,創意是當然的核心,包含舞蹈、音樂、戲劇、視覺藝術、文學、手工藝等傳統文化形式和多媒體藝術、表演藝術、視頻藝術等現代文化形式;核心外延的第一圈層是書籍報刊、影視廣播、社交媒體等文化業態,它們的傳播帶動性強,除了獲取直接收益,更能輸出文化價值,由此形成文化產業第二圈層,設計、廣告、游戲等是典型業態,旅游則是其中的“集大成者”,是“享受”全部文化元素,實現最大化綜合效益的文化產業門類。智慧旅游與文化旅游資源的傳播有天然的聯系,然而智慧旅游概念的提出到今天不足10年,文化旅游資源也是近年才開始重視的話題,可以說,兩者都是新興的研究領域。雖然在發展中不斷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還是應該看到,借助智慧旅游的平臺已經有大量的地域性的文化資源完成了向文化旅游資源的轉化,形成了區域旅游品牌效應。大量優秀的文化得以傳播傳承,在旅游產業中找到活化的價值。所以應該更加肯定智慧旅游在文化旅游資源傳播中的影響,更好地搭建和利用這個平臺,向世人呈現更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
(作者系該院副教授,博士;收稿日期:2019-06-20)
推薦閱讀:《度假旅游》自創刊以來,始終關注當今旅游業的發展潮流,力求具有前瞻性,注重學術性、專業性和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