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是一致的,就“思政課程”來說,即通過思想政治課程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政治操守,而“課程思政”即通過思政課程與其他課程相融合,從而發揮多課程教學優勢,進一步提升育人效果。兩者相結合所形成的協同育人機制,也是目前我國高校開展思政宣傳教育的主要方式。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思路
由于協同育人機制中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分屬兩個不同的概念,所以本文將從“思政課程”育人思路和“課程思政”育人思路兩方面進行分析,即分析如何通過思政課程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分析如何在其他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課程以發揮更大的育人效果。具體如下。
一、高校教育階段“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目標
高校教育階段“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目標是培養大學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實際上是一種思想道德和職業素養的總稱,是保障大學生努力學習、敢于創新、勇于實踐的精神源泉。總的來說,工匠精神主要包括愛崗敬業、精益求精、認真專注、開拓創新四部分。對所有的大學生來說,敬崗愛業是最為基礎的道德品質,精益求精是一種推動他們努力創新的目標,促使其能夠在工作時能夠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專注是必要的精神品質,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大學生的主要目標,開拓創新是工匠精神對大學生的終極要求,是大學生實現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必要條件。
二、“思政課程”的育人思路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現代化育人理念
以人為本的現代化育人理念是符合我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先進理念,其中的人特指學生,旨在以學生為教育之本,突出學生的課堂學習作用,并利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激發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目前來看,堅持以人為本的現代化育人理念是“思政課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育人思路。
(二)進一步優化思政課程的育人方式
思政課程一直是學生不太喜歡的科目,主要原因是思政課程內容比較枯燥難懂,整體的教學節奏比較緊湊、單調,學生讀背的內容較多。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解決上述提到的三個原因,所以,進一步優化思政課程的育人方式就變得非常重要。筆者認為,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方式多種多樣,只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例如興趣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等),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優化思政課程的育人方式。
(三)全面整合思政課程的教育資源
上述中提到,學生不太喜歡思政課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思政課程內容比較枯燥難懂。所以,只有在堅持傳承與創新的基礎上全面整合思政課程的教育資源,才能讓學生改變對思政課程的印象,從而喜歡上思政課程。為此,筆者認為應從社會、學校、學生生活、網絡資源等多種渠道開發全新的思政教學資源,努力把傳統的思政課程內容變成真正屬于學生、真正用于生活的實用知識,這是“思政課程”實現教育轉型的重要的育人思路。
(四)采用“導學互動”的現代化教育模式
“導學互動”的現代化教育模式與人本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同時注重教師的引導、啟發作用,從而改變傳統的“填鴨式”和“滿堂灌”的教育模式,打造現代化思政教育課堂。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導學互動”教學模式已經漸漸成為教師常用的教學模式,對提升思政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如何通過思政課程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
(一)優化大學生的日常學習標準
1.堅持理論與實踐同步
理論與實踐同步,即是以理論指導實踐,同時以實踐驗證理論,從而推動兩者實現均衡、同步發展。大學生之所以學習能力很強,但并不代表他們的實踐能力也很強,而是因為他們只能在不斷“試錯——犯錯——糾錯”的過程中學習理論知識,而思政課程要做的就是培養其實踐能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同步發展。
2.堅持思想與行為統一
思想和行為統一簡單來說就是言行一致,說到做到。這是每一名大學生的共同特點,他們能夠正確的認識自我,能夠在基于創新能力和意識的基礎上堅持把思想落實到實際行動中,這既不是異想天開,更不是紙上談兵,而是一種實打實的創新能力。思政課程所堅持的,也是思想與行為相統一,把大學生培養成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現代化高素質人才。
3.堅持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同求
大學生作為天之驕子,是支撐社會發展的精英階層,而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其為個人價值的愿望是非常強烈的,但是相對的,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卻有待加強,思想課程要做的,就是讓大學生作為孕育在社會主義大家庭中的一員,催生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能夠為社會創造價值和財富。兩者并無輕重之分,都應成為大學生不懈追求的偉大目標。
(二)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短短的24個字卻深刻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主體內涵,所以高校應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全面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2.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傳統文化歷經千年,早已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作出了系統而深刻的定義,將之與現代化工匠精神相結合,才能夠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工匠精神,也更利于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生,所以,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根,才能令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愈發豐富、多樣。
3.職業素養教育
大部分進入社會參加工作的大學生都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所以職業素養培養也是思政課程的重要內容,只有高度重視職業素養教育,才能為國有銀行的現代化建設與發展打開通路。
4.終身學習教育
終身學習是一個人獲得永久性發展的根本。大學生之所以能夠不斷創新,就是因為他們秉持終身學習理念,不斷學習從而挖掘新知識,產生新的工作思想。所以,思政課程必須要將終身學習教育納入培訓內容之中,并在日常培訓過程中持續滲透終身學習教育。
推薦閱讀:《思想政治課教學》1981年3月創刊。20多年來,在中宣部、教育部有關領導的親切關懷、在我校黨委的直接領導、在全國廣大思想政治教師的支持、在同志們的共同努力下。